“亲和力”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网络话语权建构研究

2020-03-03 19:07邓黎颜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亲和力话语权话语

邓黎颜

(川北医学院 党委办公室,四川 南充 637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下简称“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随后,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明确要求实施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切实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基于国家布局、“互联网+”时代特征以及当代大学生特点,学者们从课程体系重塑、师资队伍建设、思政课本质属性等方面对提高思政课亲和力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纵览前人研究成果,从“亲和力”视角切入研究高校思政课网络话语权较少,本研究将在全面解剖“亲和力”“思政课网络话语权”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探寻二者的内在逻辑关联和紧密结合策略,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基本要求,更是提高思政课“抬头率”“参与率”“入脑率”的重要探索。

一、“亲和力”与“思政课网络话语权”内涵诠释

“亲和力”一词是舶来品,十三世纪德国科学家圣阿尔伯特·马格纳斯首次将“亲和力”定义为:“物质相互吸引的力量,是一种爱力,是姻亲关系,形容两个原子之间的关联特性。”[2]进入二十一世纪,“亲和力”逐渐被运用于教育领域,主要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认同感和趋近感。从教育者角度看,“亲和力”是教师通过语言、行为等对学生施加影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亲近感和吸引力;从受教育者角度来看,“亲和力”主要指学生对教师行为的积极反馈,表现为喜爱教师、主动参与教学等。基于“亲和力”解剖,我们可将“思政课亲和力”定义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在“以生为本”理念导向下,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持续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真心喜爱”的一种驱动力量。

“话语权”亦是舶来品,来源于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他强调“话语是一种权利,人们要通过话语将权利赋予自己”[3]。简而言之,“话语权”即话语的影响力、凝聚力、导向力,是“权力”“权利”“权效”三者的集中统一。“思政课网络话语权”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在网络空间的延伸,主要涵盖三个层次:一是思政课网络话语“权力”。即在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导向下,运用网络语言、网络行为以及网络情感,在网络空间范围内宣扬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熏陶、感染受教育者,凝聚广大网民意志的一种权力,既表现为思政课对网络话语的掌控,又表现为思政课对网络话语的引领。二是思政课网络话语“权利”。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够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自己意见的“资格”。思政课教师要用能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定话语来宣扬党和国家的主张,以助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受教育者表达自己观点、意见、态度权利的保护,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合法权利。三是思政课网络话语“权效”。即运用“权力”和行使“权利”后产生的实际效果,用于思政课网络话语中就是在网络空间内通过“话语权力”和“话语权利”达到的教育实效,主要表现在受教育者对主流政治观点、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认可度以及践行度。

二、“亲和力”与“思政课网络话语权”的逻辑关联

在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学习习惯和认知模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加强“亲和力”建设与提升“思政课网络话语权”是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的重要动力,二者之间关系甚密。

(一)思政课网络话语权之“亲”

“亲和力”与“思政课网络话语权”之“亲”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思政课亲近学生。思政课的主体是学生,我们要始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在思政课教学中充分把握学生身心发展及思想行为特点,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亲近学生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好成长路上难题。将“亲和力”与网络话语权建设有机结合,充分运用网络语言,建设好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高地,可以使思政课更加具有活力,也可使思政课话语权更加牢固。二是有利于思政课亲近时代。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有新矛盾、新目标、新部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同时,“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29 亿,其中学生群体占比25.4%”[4],充分说明网络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要特征,成为了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思政课要顺应时代特征,通过网络话语权的建设,把思政课的指导思想、内容载体、方式手段等与新时代相结合,形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二)思政课网络话语权之“和”

“亲和力”与“思政课网络话语权”之“和”也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知识目标与价值目标的合一。“思政课是一门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专业性课程,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是其重要特征”[5]。知识性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价值性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强调的是学以致用指导实践。加强思政课网络话语权建设,充分保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权力”和“权利”,无疑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得到能力提升和价值观念确立,充分凸显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有利于思政课线上与线下合一。“线上”“线下”形成合力是提高思政课实效的重要支撑,通过灵活运用“易班”“微信”“微博”等新时代产物,大力推进思政课网络话语权建设,能使互联网真正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助推学生强化理论认识、增进政治认同,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三)思政课网络话语权之“力”

思政课的“亲”与“和”最终要落脚于“力”上,这种力就是思想上的引领力和政治上的认同力。加强网络话语权建设,从思想引领和政治认同上着重发力,方能有效彰显思政课之“力”。一是有利于增强思想引领力。思政课的思想引领力集中体现于引导学生抵御错误思潮的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大环境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对思想引领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提醒道:“有人说中国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6]加强网络话语权建设,有利于大学生更加深入、深刻地剖析当前社会上的错误思潮,抵御西方别有用心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进而增强思想引领力。二是有利于增强政治认同力。思政课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培养受教育对象的政治认同。在思政课建设中,高度重视话语权建设,并将其作为提高思政工作实效的重要抓手,能够进一步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从而实现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提升。

三、“亲和力”与“思政课网络话语权”的结合策略

提高思政课“亲和力”,加强“思政课网络话语权”,逐渐成为了广大思政工作者的共识,但在实际工作中,“行政话语、宏大叙事、理论说教等难以摒除,严重阻碍了思政课网络话语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急需提升”[7]。我们要从理念、内容、队伍和保障体系等方面着重发力,切实推动“亲和力”与“思政课网络话语权”的高质量融合。

(一)话语理念体现亲和力

理念亲和力是思政课网络话语权建设的基础。传统思政课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往往借助国家的强制力量以及信息资源优势垄断了网络话语权,学生大多处于被支配和被控制地位。如果我们始终坚持传统的思政课教育观念,必然会使学生对思政教育缺少“好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我们要重新定位话语格局,牢固树立三大理念,推动话语从“单向传输”向“双向交互”转变。一是话语共享理念。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要高度重视其主体性地位,确立民主平等对话交流理念,充分保障学生网络话语权,改变传统居高临下单向式对话方式,既要以平等交流的姿态倾听学生所思所想,又要以社会主旋律引导学生成长,切实促进师生之间话语的有效沟通交流。二是话语温度理念。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观念,使思政课“面对面”与“键对键”有机结合,切实关心学生生活,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增加思政话语的温度,让网络空间成为学生宣泄情绪、获取情感归属、增进师生情谊的重要纽带。三是话语底气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在思政课网络话语建设中,我们必须要有底气,一方面要善于解放思想,吸收网络语言的优势,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怀,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懈奋斗;另一方面,对网络上的消极负面信息,要敢于“亮剑”,善于“辟邪”,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话语内容彰显亲和力

内容亲和力是思政课网络话语权建设的重点。思政课要掌牢网络话语权,必须用更亲近学生的语言、更喜闻乐见的形式、更贴近现实的案例,因时、因势创新思政课网络话语内容体系,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中国问题”与“学生疑惑”相结合。“问题导向”是当前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思路,也是“圈粉”青年的重要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不论是国家发展中面临的道路选择问题,还是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社会矛盾问题,都是广大学生关注的焦点,也是极易被别有用心国家利用的重点,很容易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困扰”[7]。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并及时进行回应,将“中国问题”引入到思政课教学内容之中,增加对现实问题的学理分析以及重大疑难问题的启发引导,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深入的解疑答惑凝聚学生。二是“中国故事”与“学生习惯”相结合。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反复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思政课作为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讲好“中国故事”责无旁贷。从当前的思政课教学现状来看,尚未很好地将“中国故事”转化成学生熟知的话语,我们要把“中国故事”与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思考问题方式等相结合,优化“中国故事”的“文风”和“话风”,采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接地气”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三是“中国实践”与“学生信服”相结合。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绩,为思政课网络话语权构建提供了巨大的宝库。我们要充分挖掘“中国实践”,以实实在在的案例揭露网上各种极端思潮的本质,让“实践”来“说理”,让“说理”来“铸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入脑入心”。

(三)话语队伍增强亲和力

队伍亲和力是思政课网络话语权建设的关键。我们要着重从三个方面努力增强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使学生乐见思政教师、乐上思政课堂、乐于接受教育。一是持续提高综合能力。思政课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充分运用“学习强国”等载体,深入、系统、细致、及时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等,坚定地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捍卫者,筑牢“立德树人”政治底色。同时,要更加注重扩充学习面,积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尤其要注重新媒体管理、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舆情引导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努力当“网络意见领袖”,做“学生喜爱的人”。二是切实完善领导管理体制。高校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组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管理机制改革、教学体系改革等,为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提供可靠保证。同时,“要鼓励优秀辅导员、党政干部、网络管理员等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队伍”[8],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要完善思政课网络话语队伍考评体系,健全福利待遇联动机制,持续激发队伍活力,构建“大思政”格局。三是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我们要加强学科资源整合,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带动思政课教师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深化理论成果研究,在思政原理、思政方法论、思政史等方面有所突破,以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提高思政学科的地位;要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以及决策咨询中的价值,以贡献求支持,谋发展。

(四)话语保障赋有亲和力

保障体系亲和力是思政课网络话语权建设的支撑。我们要通过从严立法、完善机制、技术创新等,为思政课网络话语权建设保驾护航,从而为话语保障体系亲和力建设提供有力支持。一是网络法治建设规范严谨。网络法治建设是筑牢思政课网络话语权,使话语表达更充分、更规范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在现有规章制度基础上,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工作,逐步建立权责对等的网络话语法制体系,使话语权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我们要通过专题讲座、课堂教育等形式,将日常生活中的法治道德观念引入网络环境,增加大学生网络法律知识储备,提高大学生遵规守纪意识。二是网络舆情管控精准高效。网络话语与舆情管控密不可分,完善的舆情管控体系可以使思政课网络话语权的掌控更加牢固。要健全舆情预测、分析、监控和应急机制,稳步提升舆情分析研判能力和化解应对能力,把不良网络舆情控制或消除在萌芽状态;要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舆论氛围营造,减少和化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和危机,积极引导大学生向上向善,持续提高思政课网络话语的针对性和说服力。三是网络平台管理与时俱进。要以技术创新强化网络平台管理,大力推广网络用户实名注册、信息过滤系统等技术手段,净化网络空间,优化话语表达环境,使网络平台真正成为弘扬正能量和主旋律的重要阵地,助推思政课网络话语权建设迈上崭新台阶。

综上所述,从“亲和力”角度提升高校思政课网络话语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内在要求。在话语理念、话语内容、话语队伍和话语保障等方面切实加强亲和力建设,有利于形成巩固和提升思政课网络话语权的合力,助推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和毕生难忘的课程。

猜你喜欢
亲和力话语权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将亲和力应用于播音主持中的方法探讨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