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学校特色,助推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2020-03-04 01:20怀宁县凉亭中心学校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劳动学校孩子

怀宁县凉亭中心学校/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用《意见》去审视当前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会发现一些学校仍存在不足,如:认识上的片面化,把劳动教育等同于劳技课,认为是无关紧要的学科;或把劳动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认为是职业教育的事。又如:践行上的形式化,技能训练变成了光说(读)不练,实践锻炼异化成了观光游玩,等等。

如何真正实现“五育并举”,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 下面将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做法谈几点思考。

一、树德:让劳动教育为孩子立根

我校的特色文化为“和乐”,追求“和而不同自得其乐”的教育价值观,旨在通过“和乐”教育,让孩子在乡土中立根,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让他们不因地处乡村而妄自菲薄,长大后无论到哪里都是一个自尊、自信的大写的人。

基于此,学校植根乡土开展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和劳动人民的美好。这在当前的农村教育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记得小时候常听老人说,有大城市来的人不识麦苗和韭菜的区别而闹出乌龙。这才仅仅过了几十年,我们身边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也差不多如“城里人下乡”了。有的农村青年更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愿踏实劳动。

陶行知先生说过:“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只有让学生树立这样的价值观,在劳动实践中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风尚,我们农村的孩子才能算真正“立根”。

我们学校设计了“认识家乡的农具”“走近身边的劳模”等课程,让孩子们在与已渐渐消失的农具亲密接触中,感受祖辈的智慧与辛劳;让孩子们在与现代“新农民”和传统技艺传承人的交流中,感受现代农业的变化与传统技艺的魅力。

我曾带学生到乡里的石磨加工点体验我们家乡这一传统特色产品。孩子们聆听了匠人讲述的传统工艺的趣事,也尝试用自己的双手修复和打磨受损的膛道(不敢让孩子们新开只能让他们用旧的练练手),还七手八脚地用石磨去磨制米粉。后来,其中的一个孩子长大后开办了一个网店,把家乡的石磨卖到了东南亚。

学校强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重视学生的劳动习惯养成。除了扫地和环境区清理,我们还经常开展有关自理能力的劳动技能比拼活动,低年级比系红领巾、鞋带,比穿脱衣服;中年级比叠衣服、洗袜子;高年级就来一场厨艺大比武,等等。

自理方能自立,自信才能自强。在劳动教育中让孩子们深深“立根”,将来必会枝繁叶茂。

二、启智:让孩子在劳动实践中探索发展

学校的“和乐”教育强调在生活中求知,在实践中探索,求得发展。这种思想源自陶行知先生的理念,他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真实有效的学习总是和生活及劳动实践紧密相连的。我校的“古诗词乐学”课程开发的灵感就源自一次与劳动的美好相遇:一个春日,孩子们和老师在“和乐农场”(那儿有他们自种的一小块油菜地)劳作。休息时,老师看到一个孩子追逐花间的蝴蝶,于是很自然地吟诵起了那首有名的古诗——“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此情此景加上优美的诗句,让孩子一下子呆住了,原来古诗就在身边啊。这次偶然生发的“学习”让这位老师兴奋不已,她将小学必学古诗词做了一个整理。从那以后,她的学生就总会“不经意间”在田间屋后邂逅古诗。在柳条上,在蛙声里,在锄禾间,在采莲时,劳动生活是那么地充满诗意。

苏霍姆林斯基更是肯定劳动在智力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他以他的实践证明,那些热爱劳动双手灵巧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基于以上认知,我们有意识吸引那些在学习上遭遇困难的学生参加一些劳动。在手工课上,让他们剪出精细的图案,装配复杂的模型;在栽培小组里,种植并管理放在班级植物角的绿植;在养蚕小组里,让他们照料并呵护蚕宝宝到吐丝结茧。

复杂的手工劳作“能教给思维以精确性”,而种养类的劳动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启迪智慧。所以我们学校有很多社团,如泥塑、航模、养殖、修配、和乐农场等,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精细劳作,让孩子手脑并用、知行合一,从而使大脑的创造性得以激发。

三、促和:让孩子在劳动教育中和谐生长

和谐而又个性鲜明、特长尽显,这是我校特色文化的育人追求,和谐是其中的核心追求,又是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而劳动教育能将二者巧妙融合。

以我校的兴趣社团为例。这些社团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的,因而同一社团聚集着多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具有不同的劳动训练程度和不同的技能技巧。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他们分工协作,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各尽所能。比如,在我们的航模社团中,低龄的孩子往往从事的是拆装、打磨等一些较简单的工作,而大一些的孩子完成的则是诸如装配、调试等较复杂的工作。当然,这种情况并非一成不变,从事简单工作的孩子自然不想甘于现状,而俨然为师的大孩子也不想被“拍在沙滩上”,在共同的目标——让模型在天空翱翔的激励下,不同的孩子竞相学习、和谐生长。

这种和谐共生的情况有时还会出现在大人和孩子以及家校之间。我校老师在组织包粽子劳动课时就发生过一件家校和谐合作的事。老师从“来过中国节——端午”的研究性学习开始,带学生走近爱国诗人屈原,了解端午文化,准备糯米、红豆,储存粽叶,等等,用了一周的时间筹备。等到要跟孩子一起包粽子的时候,发现之前准备的粽叶霉掉了。一边是活动下午即将进行,一边是关键的原材料缺失。热心家长了解后,全体总动员,乡里小店、超市找了个遍都没有,最后到县城的超市里才买到。活动圆满完成之后,包粽子活动也从学校延伸到了家里(我们家乡没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包、家长学,一家大小其乐融融。

和谐的氛围中,孩子的个性特长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与生长,劳动尤其是有效合作的劳动实践,无疑为此提供了极好的土壤。

四、达乐: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幸福

“乐”,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是学校的教育追求,即“快乐学习、幸福成长”,而劳动则是创造幸福的源泉。所以,在“和乐”文化的引领下,学校引导学生从劳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我们有各式各样的校园节日,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但我感觉孩子们最开心的还是过收获节。原因有三:一是这个节日不是一年一次,只要和乐农场有收成了就会过。二是形式多样,孩子们怎么开心怎么来。三是孩子们可以吃上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劳动有成果,并且自己能够品尝,这本身就是很快乐的事吧。

今春突遭新冠肺炎疫情,“宅家”成了孩子们的日常。为丰富孩子们的居家生活,也为了锻炼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学校组织开展了“我会做家务”实践活动,要求孩子们根据自身实际,每天和家人一起做家务,在居家期间至少新学一种劳动技能。看着孩子们发过来的打卡照片,五花八门,真是让人忍俊不禁。铖铖发的是扫地,站立的扫把后是他的“鬼脸”;睿睿是洗碗,围裙、手套加头套,就差一个防毒面具了;华华和他的西红柿炒蛋来了一张合影,背景的爸爸似乎不怎么开心,是抢了他的风头了吧……家长的反馈各有侧重,但有一点令我感动:经此一“疫”,孩子们长大了。

劳动确实能使人成长。学校也会经常性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定期到敬老院打扫卫生,帮学校食堂阿姨洗菜,帮乡村书屋管理员归置图书,做社区环保志愿者,等等。家、校、社区多场景的劳动实践,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的道理。以劳树德,以劳启智,以劳促和,以劳达乐,我校特色因劳动教育而更鲜明,劳动教育也因融合学校特色而更接地气,更有成效。

猜你喜欢
劳动学校孩子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