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教学中的时事教育实践探索
——以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为例

2020-03-04 02:54
教育观察 2020年19期
关键词:时事品德教师

林 欣

(广州市海珠区新民六街小学,广东广州,510250)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培养学生品德和社会性的重要渠道。品德教师应成为教学实践中思考与探索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时事教育融入品德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透过时事认识世界、明辨事理、学以致用,既可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性,又可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一、注入时事资源,引导学生认识世界

随着互联网应用与智能设备的全面普及,社会的信息化、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的传播速度不断加快,知识的更迭日新月异。现行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大都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需要教师将新鲜的教育资源及时注入课堂教学中。对此,教师可采取课前新闻播报、课中时事拓展等手段,为品德教学注入新鲜的时事教育资源。

(一)课前新闻播报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收集信息资源的能力,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每日收集时政新闻中的重大事件,在品德课前进行“新闻播报”。

在开展“新闻播报”活动之前,教师需针对获取新闻的途径,给予学生指引,如推荐收看《新闻联播》《今日关注》等电视节目,推荐社会名人、新闻评论员的微博和《广州日报》《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的微信公众号。通过关注和了解时政新闻和国内外重大事件,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养成关注时事的良好习惯,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国际化视野。

在每节上课前,教师可安排学生轮流选择国内、国际时事动态各两条进行新闻时事播报,时间控制在3到5分钟。在学生完成“新闻播报”后,教师可鼓励其他学生运用自己所学,对“新闻播报”的时事热点进行简要的评述。这样持之以恒,学生在听新闻、说新闻、论新闻的过程中,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时事分析能力都能得到增强。

(二)课中时事拓展

“品德与社会”课程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包括道德、生活、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等不同方面。当前教材所引用的事例或数据大都比较陈旧或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因此,教师可将教材内容作为话题范例,以时事资源丰富课堂内容,以时事教育拓展教学外延,从而有效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的缺陷。

比如,笔者在讲授“炎黄子孙的心愿”这一课时,恰逢澳门回归20周年,于是笔者便在授课活动中播放了新华网关于“‘2019澳门光影节’开幕庆祝回归祖国20周年”“珠澳青年共庆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等庆祝活动的新闻报道,使学生感受“一国两制”下澳门的发展与繁荣。笔者还向学生展示新华社的图片新闻专题——《20年!驻澳门部队那些事,都在这长图里》和《霓虹灯下的莲花卫士——记驻澳门部队某装甲步兵连》,引导学生思考并认识到祖国的强大是澳门回归后持续繁荣的坚强后盾。教师在品德教学中恰当使用时事资源,不仅可以为课堂注入涓涓活水,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利用时事热点,帮助学生明辨事理

品德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教师可利用新闻事件、时事热点创设新闻情境、开展时事讲堂,以此引导学生明辨事理。

(一)创设新闻情境

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合理地创设具体情境,对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课堂有效性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加入新鲜的、学生关注的时政新闻和重大事件,创设与当下社会环境相对应或相挂钩的新闻情境,往往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多元思维。

例如,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先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重大事件为导入,播放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的视频片段,并定格精彩镜头,让学生交流观看感受,并在交流和讨论中升华爱国情感。然后,笔者用新闻图片讲述建国初期我国外交曲折前行的历史,再让学生讲讲我国最近都参加或主持了哪些国际活动。不少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和引导下,提到了中国成功举办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国际性活动。通过与过去的对比,学生无不为国家的日益强盛而感到自豪,明白国家强大是在世界舞台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基础,从而树立为祖国发展而努力学习的理想。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巧妙利用重大事件和新闻热点,对教学主题层层深入,不仅有效增强了品德课堂的感染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且引导了学生透过相关的新闻事件,形成了科学地、辩证地分析问题的思维,从而充分发挥了时事新闻的育人功能。

(二)开展时事辩论

小学高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时事开始有了一定的分辨能力,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容易根据自己的喜好发表对事件的看法,或者看问题只停留于表面现象。正所谓“道理越辩越明”,教师定期开展“时事辩论会”,让学生以小组辩论和组间辩论的形式围绕时事热点展开评论,让学生在时事辩论中感悟生活,探究社会。

在“时事辩论会”中,教师首先以图文或视频的形式展示当时的时事热点,再要求学生以小组探究的方式,在小组内对时事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由小组长整合形成小组观点进行汇报和展示,而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点评或提出不同观点。例如,笔者结合影片《光辉的历程》中关于人民解放军的内容,开展了针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各个兵种、先进装备等国防力量的“时事辩论会”,并让学生思考“我国不断提高国防力量的原因是什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表面地认为向世界宣布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到逐步清晰认识到雄厚的国防力量是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经过小组间的辩论环节,学生得出结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捍卫祖国的领土我们寸土不让。在辩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

通过定期开展“时事辩论会”,学生在听、说的过程中,与其他同学、教师之间产生思维碰撞,在对时事的思辨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中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情本质。因此,教师应让每一次“时事辩论会”都成为学生认识社会、健全人格的良好渠道,让学生在“时事辩论会”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挖掘身边时事,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古语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习除了要吸收知识、辨别事理,还要学以致用,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将所学的知识、所明的事理切实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力行到社会服务中。

(一)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的时期,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扰时,难免会出现不知如何处理的情况。这时,教师可结合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教学,帮助学生避免犯错,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形成独立人格。例如,笔者在“杰出的智者”这一课的教学拓展阶段,先总结课文中所提到的孔子、孙武、祖冲之、张衡和李时珍等杰出的学术大家都是学生应该学习的榜样,再由此拓展话题——“除了这些榜样,你们还追哪些星”,将话题引申到学生关注的追星这一社会热点话题中。对于“追星”话题,学生参与度很高,纷纷说出自己喜爱的明星。笔者再带领学生层层深入,探讨“追星”的原因,分析“追星”的利弊,引导学生正确追星——其一要注重明星的内在品质,其二不应浪费金钱、时间和精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偶像观。

教师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关心的热点,从身边的时事出发,通过思考、分析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陶冶情操,还学以致用,切实解决成长中的烦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力行于社会实践中

学以致用要体现于社会实践中。对此,教师可开展相关的时事收集任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关注社会,懂得服务社会。

首先,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收集时事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设定相应的社会调查题目,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实地调查活动,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发生的事件。比如,在“学做集体小主人”一课中,笔者为了让学生能充分了解“社区民主生活的启示”这个知识难点,便布置学生走进社区调查。学生通过对社区宣传栏的调查、对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采访等形式,了解到社区在近期发生的影响居民生活的大事。不少小组整理的社区大事中包括“垃圾分类”“车辆停放”等热点问题。

完成时事资源收集任务后,教师可继续深化主题,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服务社会。比如,针对社区中“垃圾分类”这一热点,笔者安排学生开展实地社会实践。学生先针对垃圾分类存在的困难对社区居民进行了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制订了相关的解决方案与垃圾分类点对点宣传方案,并在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协助下予以实施。这样一来,学生带着观察与思考走进社会,关心社会热点,并以实际行动为社会服务。这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对事件的思辨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和道德实践能力。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读书不是读死书,而应关注时事,胸怀天下,“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发展社会性。品德教师在教学中注入时事资源、利用时事热点、挖掘身边时事,带着学生认识世界、明辨事理、学以致用,这对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时事品德教师
时事半月谈
最美教师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时事政策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漫画时事
漫画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