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观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

2020-03-04 02:54
教育观察 2020年19期
关键词:新课程心理健康心理

石 伟

(黄河交通学院,河南焦作,454950)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教育课程体系,标志着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拉开帷幕。目前,心理健康问题已逐步成为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而新课程改革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契机和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了方法参考。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新课程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手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心理健康课程,将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部分学校仍然迷失在过度追求升学的漩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由于缺乏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生经常在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时不知所措,甚至因心理困扰出现自杀、自残现象。[1]这对学校、家庭和社会都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也是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障碍。

(一)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缺乏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本保障。但目前,许多学校存在着教师配备数量不足、专业水平良莠不齐的问题。相关研究显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多数并非心理学专业教师,而是由班主任、政治教师、德育教师、校医等兼任,[2]这些人员对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掌握,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性和严肃性,甚至个别教师误导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单一,忽视学生的主体需要

到目前为止,仍有很多学校教师、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认识不足、了解片面的现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应付教育相关文件的需要,因此采取消极应对、简单处理的方式。除此之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仍然是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即强调学生的认知问题,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无法实现。[3]另外,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兴课程,部分学校对其教育目标理解模糊,甚至简单地将这门课程理解为道德教育课程,片面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加上教师专业素养不高,容易与学生的心理需求发生冲突,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最终无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调整和改革。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理论水平较低,操作缺乏规范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实践活动中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持与指导,但实际上,理论支持与指导的缺乏使心理健康教育出现脱离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现象。缺乏科学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举步维艰。此外,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水平良莠不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规范的课程设置,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经常出现失控现象,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出现一些消极趋势,如重心理障碍的个别化而轻心理健康的整体化、重心理问题的医疗化而轻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化、重心理健康教学化而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化等。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片面灌输知识而轻心育的观念和倾向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二、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与教学设计原则的确立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理念,精选适合各个年龄段学生发展的教材是建设新课堂的依据,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贯彻这一理念。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确立课程目标与教学设计原则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正确设置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总目标必须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所处的环境、发生在学生身上的重大事件以及常规心理问题为出发点,挖掘学生心理成长的潜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自助方法,提高学生的自知力,提升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建立健全人格,提高学生个人心理素质,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4]因此,学校要想真正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首先就要设置正确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目标,深刻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直接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遵循教学原则,设计合适的教学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过程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教师要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这门课,用客观的态度正确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科学性原则要求教师深刻钻研心理学知识,并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过程要遵循过程性原则。心理学教学应引导学生探索心理活动过程,留意各种心理现象。教师要从对情境故事的讨论入手,重视学生的感受与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想法,进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最终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过程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为鼓励学生将课堂教学内容与自身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师要选取校园生活中的热点或难点问题来充实教学材料,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发生在自身或现实生活中的事件的兴趣,让其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中,并将学到的积极的应对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过程要遵循发展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除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以外,还要发挥它的预防功能,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独特性,提高学生整体心理素质,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新课程观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就像细胞一样,是有机体最基本的单元,对有机体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好的课程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未来环境。新课程观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新课程的知识传授,在教学方法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上,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是为了通过人际交往、情感体验、概念认同等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情感。这种形式是体验学习过程,摆脱传统知识传授的过程。交流学习体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体验与交流学习,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得到全面发展,学生可以了解心理学科的本质,能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专业或通俗定位也是决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能否在实践中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如果只关注部分学生而忽视了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会显得过于专业,不仅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生活,还与新课程改革背道而驰。因此,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具有建设性、开放性、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和教学理念,重新定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价值,改变重点,从消除心理障碍转为纠正心理问题、预防心理问题,将少数人的心理问题转为一般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新课程观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如下:一是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疏通心理健康教育渠道,营造轻松、愉快、安全的课堂氛围;二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三是以开放的形式接纳学生,课堂空间开放而不受限制,教学过程丰富多彩;四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验课堂内容,培养探索精神;[5]五是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对事物有多种思考和看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心理素养的提高,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四、适应新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设计是学校能否顺利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鼓励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教育的指导性和反馈性,以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实现课堂活动的教学目标。

第一,热身游戏法。在课前几分钟开展小游戏,教师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形成积极的气氛,更重要的是热身游戏的本质是“暖心”。游戏可以是竞争性游戏,也可以是非竞争性游戏。竞技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精神,而非竞技游戏则可以消除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让学生获得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通过游戏,教师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迅速集中精力,带着愉快的心情投入其中。在游戏的选择上,教师特别要注意游戏的积极性和不受惩罚的性质。在游戏结束时,教师不要做出负面的评价,照顾输掉游戏的学生的心理感受。

第二,小组讨论法。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是一种集思广益的方法,学生可以交流思想和情感,促进问题的解决。教师安排小组成员随机坐成一圈,指导小组成员在亲密和团结的气氛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觉。这种方法禁止批评,鼓励自由想象,鼓励每个学生的参与。教师的主要职责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并在讨论结束时对每个小组所表达的观点给予积极的反馈。

第三,角色扮演。它以玩耍或模仿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心理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学生通过一个类似游戏的活动表现自己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因为一些心理感受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所以,这种方法是通过角色扮演反映学生的心理世界。如哑剧表演、双人表演、魔术铺、空椅子等,均能促进学生理解自己,减少或消除心理问题,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四,自由想象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放松身心,让他们清醒地看到事物的意义和价值,或者在假想的情境中观察自己。教师需要做的是让学生在放松练习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或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想法。

第五,认知改变法。这种方法主要依赖学生的个体认知活动,如知觉、想象和思考来实现教学目标,更加适用于认知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它通过讲故事、案例分析、艺术欣赏等方法达到心理认知、道德认知的改变。这种方法使用和操作效果较好,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意识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6]

第六,行为改变法。这是基于以班杜拉为代表的强化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心理调适法。[7]在使用这种方法时,教师可以通过奖励、强化、示范、行为训练等方式,组织安排学生完成一些积极的行为训练任务,从而使学生建立新的良好行为,减少或消除一些不良行为。

猜你喜欢
新课程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