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让传统文化传扬

2020-03-04 02:54华志贤
教育观察 2020年19期
关键词:民乐民族音乐民歌

华志贤

(无锡市新吴区春星小学,江苏无锡,214000)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音乐教学要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音乐教师应在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从而有效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民族音乐、民族文化牢牢扎根于学生心中。

一、把握教材内容,从歌词中寻找文学元素,入文化之境

文学和音乐是紧密相连的,音乐教材中的儿童歌曲,歌词中或显或隐地蕴含着许多文学经典。在演唱前,教师不妨带着学生多读几遍歌词,引导学生理解歌词并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一)古诗词歌曲,念一念,讲一讲

从《诗经》的广为流传可见,诗与歌的关系密不可分。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游子吟》《锄禾》等,既是浅显易懂的古诗词,又因选用民族音调而非常适合小学生吟唱。因此,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念一念歌词,体会一下古诗词的寓意,再设想一下什么音乐更符合这样的意境。学生因词生情,以生活联系音乐,既能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又能提高音乐想象力。如果教师再创设适当的表演情景,就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然融入学习,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笔者在教授《锄禾》一课时先创设如下情景:出示烈日炎炎下的农夫耕作图,以“看图猜诗”的方式引出《锄禾》,然后由学生模仿锄禾动作,想象这首诗适合怎样的音乐。学生由律动结合音乐想象,很自然就得出劳动应该用二拍子的结论。在进一步读一读、说一说诗词的意思后,学生又讨论出前两句在说农夫锄禾,适合简单、重复的节奏、旋律,后两句是告诫人们粮食来之不易,节奏、旋律应有所变化。在歌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因自身设想与所学歌曲相符而得到认知满足,对诗词的理解与喜爱也更深。

(二)寓意歌曲,找一找,议一议

例如,低年级《小手拉小手》一歌,“你来唱,我来和;你在先,我在后;你唱一,我唱二”,蕴含了“一唱一和”这一成语;中年级《时间像小马车》一歌,蕴含着“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寓意;高年级《学习歌》则蕴含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寓意,更延伸至“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等道理。在教授这一类歌曲时,教师不能忽略隐性的传统文化,而应将其中深藏的文化元素挖掘出来,让学生细细品味,加深理解。

二、关注文化背景,从音乐中挖掘民族特色,动文化之情

音乐来源于生活,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小学生来说,单一的情感灌输不如亲身感受。教师说一百遍“中国民族音乐美”也不如学生亲自听一听、唱一唱、辨一辨各种风格的民歌、民乐。因此,教师不妨选取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带领学生细细欣赏因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差异而不同的音乐风格,品味民族音乐的独特表现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一)民歌教学,唱之入迷

小学音乐教材中选入不少具有代表性的民歌,教师应该有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唱出民歌的独特风味。教学时,笔者经常用相关的美丽风光、风土人情图片引领学生身临其境,以“为什么蒙古族民歌中《牧歌》每一句尾音特别长”“劳动号子在你的想象中应是怎样的音乐”等问题将音乐课堂与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后期学习中,学生每学一首民歌都会主动查阅相关的民族特色与地域风情。

(二)民乐赏析,听之入胜

说到器乐学习,多数学生脱口而出的可能是钢琴、小提琴,好像只有这两样西洋乐器才能代表器乐界的至高领域。许多学生还认为我国的民族乐器表现力差,演奏单调乏味,难以让人喜爱。所以,在音乐课堂中恰如其分地进行民族器乐曲赏析并让学生爱上民乐已成为音乐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有效的民乐欣赏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也能提高他们的民族音乐审美能力,促进其树立文化自信。

在教学时,教师不妨先和学生讲一讲中国民乐在国际上的地位,讲一讲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中国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应该跪着听”的感受,讲一讲被美国宇宙飞船送入太空的中国古琴曲《流水》,讲一讲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的《卧虎藏龙》中的民乐配乐。这样,学生才能从思想上扭转“中国民乐很土、很low”的观念。

在欣赏唢呐独奏《百鸟朝凤》时,笔者先让学生讨论哪一种乐器能模仿出不同鸟鸣,然后播放唢呐独奏,让学生听赏辨析麻雀、杜鹃、白头翁等不同鸟类在唢呐演奏下发出的生动悦耳的鸣叫声。然后,笔者又启发学生关注乐曲中“知了的故事”,让学生享受唢呐带来的一层又一层的惊喜,从而爱上民乐乐器自由、随心的表现手法,领悟民乐体现的意境。在民乐欣赏课中,教师还可以选择简单易学的民族乐器,让学生亲密接触、亲身体验,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如欣赏民族管弦乐曲《金蛇狂舞》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民族打击乐器,设计一些简单节奏,将欢腾热闹的民族气息烘托得更为昂扬热烈。教师指导学生和乐而击,让学生体验到民族乐器的独特表现力,也让民族音乐逐渐走入他们的学习生活与精神领域。

三、把握教学意图,在活动中渗透文化内涵,传文化之魂

音乐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意图,巧妙设计教学活动,渗透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接受文化、享受文化,从而爱上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播与发扬。

(一)音乐唱游,乐享文化

音乐教材中有许多与节令时俗相关的歌曲,需要教师善于思考、主动研究并设计各种相关的音乐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民族文化,继而喜爱民族文化,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如低年级的《过新年》一课,教师可以表演哑剧小品《放鞭炮》以导入新课,也可以带领学生在音乐声中剪窗花、贴“福”字,将教室布置得有过年的氛围。学会歌曲后,教师再与学生一起表演舞狮、舞龙灯、扭秧歌,让学生在一系列活泼有趣的唱游活动中熟识中华民族的过年习俗。中年级的《包粽子》一课,教师在介绍民俗的同时让学生和着音乐表演赛龙舟和包粽子,当一当龙船上的灵魂鼓手。学生兴奋之余自会查阅端午的其他习俗,并乐于做传统文化的继承人。

(二)音乐创编,弘扬文化

教师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设计音乐拓展创编表演,不仅能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与渴望成功的需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传统文化保护,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如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笔者先启发学生想象两个山头上的人如何互相问候,从而引出语言要简洁、声音要高亢、尾音要拉长的要点,揭示山歌的特点。笔者又激励学生为歌曲创编“引子”,增添歌曲韵味,在加入节奏自由、声音嘹亮的“喊山”式引子后,歌曲情景演绎更为传神,学生对民歌的热爱也更进一步。对《乃哟乃》《阿西里西》这些民歌,教师也可设计相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享受民歌创编的乐趣。

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经典的民歌小调,还是独特的民间乐曲,都述说着当地民众的文化自信,承载着时代的文化底蕴。音乐教师只要找准教材切入点,合理运用音乐文化资源,设计有方、执行有力,就能在课堂上有效渗透融合教学,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猜你喜欢
民乐民族音乐民歌
想和你们聊聊民乐
民乐国祥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陈欣若和他的《色俱腾》——为九位民乐演奏家而作(下)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