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让古诗词更具魅力
——古诗词教学策略例谈

2020-03-04 02:54杨梅莲
教育观察 2020年19期
关键词:意境古诗词想象

杨梅莲

(泉州第二实验小学泉州开发区校区,福建泉州,362000)

2019年秋季,部编版语文教材在全国推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共编排了古诗词116首,包括五言、七言、绝句、律诗、词等题材,形式丰富多样。因此,古诗词是教材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想象是学生从古诗词中获得经验乃至情感升华最有效的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蕴藏的意蕴和诗人的情感志向等,让古诗词的学习更愉悦而有实效。

一、抓住特定词语进行想象

古诗词的画面是通过一些富有色彩意义的词语或者特定的文字来呈现的,最直观地映入读者眼帘。所谓的画面感是一种视觉效果,如果我们能抓住诗词中描写事物的形状、色彩、大小等词语,就能更准确地想象画面。这对小学生来说,能够大大帮助其深入理解诗词意境。学生的思维会根据意象到意境的次序逐渐深入,由简变繁,所以,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阅读到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想象,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诗词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比如,杜甫《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句,这句诗里“黄、翠、白、青”色彩分明,所构成的视觉效果非常明艳。正是这样的色彩,杜甫为我们描绘了真实的画面:黄鹂鸟、翠柳、白鹭、青天构成了一幅欣欣向荣的画面。再如,翁卷《乡村四月》中“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一句,“绿和白”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绿意盎然,山岭和原野一派生机,稻田的水光里倒映着天空的光辉,这样的美好景象让人陶醉。而张志和《渔歌子》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描绘了一位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的老人,在茫茫江面上垂钓的场景。以上的色彩描绘都是特定季节独有的景色,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语,想象事物的外在特征,从而在脑海中形成新的画面。

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先自由朗读,思考“从诗中看到了什么”,然后再交流各自看到的画面。有一位学生说看到了“暴雨来临前,黑云滚滚,雨突然像白色的珠子胡乱地跳入船中。狂风一下子把乌云吹散,眼前一片明朗开阔的气象,湖水和天边连接在一起”的场景。笔者紧接着追问:“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到这样的画面?”学生立马抓住“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卷地风、水如天”这些关键词语,认为通过这些关键词的描写看到了那些场景。这一环节的设置有助于学生更加明白这些画面内容和生活中所经历的暴雨产生的联系。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表达和诗人的语言有何不同,想象诗句中的画面,体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些特定的词语构成的画面,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学生内心的。

二、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读的环节的把握,不仅需要把握学生是否准确读出字句的读音,还需要把握学生能否准确划分诗句。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时通过耳朵和眼睛感受诗句的意境,结合相关景象进行更加切合原文的合理想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诵读有助于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情感,产生共鸣。叶老先生认为诵读是“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重要方法。因此,诵读不仅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诗的意思,并使其潜移默化地走进古诗词的意境,而且诗中的画面将在学生的脑海里驻留,让学生在内化过程中更好地体会古诗词所传递的语言和韵律美,感受诗人真挚情感的熏陶。

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笔者先用描述性的语言渲染了课堂气氛,然后让一位学生起来读词。因为有了情感的铺垫,所以学生不仅读出了词的意味,还理解了词的含义,“虽然茅屋简陋,但老夫妻俩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然后,在笔者的指导下,全班一起诵读,共同读出了词的意境,还祝福两位老人永葆童心。最后,笔者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表达读词的感受。这样的吟诵方式让一幅农家风光图展现在学生眼前,于是,学生用温暖、和谐、陶醉等词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一教学过程还可以有多种诵读形式,如领读、引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学生体验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明白古诗词的意思都来自自己真切的体验。

再如,在《春江花月夜》一词的教学前,教师可以播放轻音乐背景下的诗词朗诵视频,让学生先对词的整体情感基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跟随音频进行朗读,渐渐了解词人的写作情绪。比如,教师借助水浪声音的背景,让学生能够随着水浪起伏的变化感受作者心情的起伏变化。另外,在学生跟读之后,教师还可以以分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各自对词进行模仿朗读,体会其中的月光、潮水、春夜等画面和情境的勾勒,并将词中的人物意义对应到相应的场景中。在模仿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视频中朗读者音调感情的起伏变化,让学生感受《春江花月夜》一词中各人物在不同场景下的情感的变化和词人心情的起伏变化。

三、用图画勾勒法激发想象

中国古诗词大多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教师在诵读后,可适当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把想象到的景象用画笔描绘下来。这样的图画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想象的展现,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走进古诗词的画面中,体会古诗词的真、善、美。

简笔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受教师课堂教学的青睐。曾慧娟老师运用简笔画教学《渔歌子》一词,让原本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加形象。教学时,曾老师先把诗句变成图画,在学生理解诗句的画面后,为让词中的画面留在学生的心底,引导学生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词中景象。这样的呈现方式加深了学生对诗词意象美的体会。比如,画白鹭时,曾老师问学生:“白鹭鸟可能会怎样飞?”学生回答:“有的悠闲自在,有的展翅高飞,有的在空中跳舞……”曾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马上在黑板上画一只展翅高飞的白鹭。然后,曾老师继续引导:“可能不是一只,可能是?”学生马上回答:“一群排成一字的白鹭。”简笔画呈现的正是学生自己“看到”的景象,画面的色彩、线条是学生走进画面后形成的自己特有的表达方式。这样的方式对学生语言的建构、思维的拓展都是很有帮助的。

另外,选入教材的古诗词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对学生走进古诗词意境有很大的帮助。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前导入时可以让学生把看到的景色描绘出来,继而再走进古诗词的意境中。当然,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把诗中的景象画出来。比如,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对词的理解,把脑海里的画面用笔画出来,以进一步感受词的意境。

四、利用课外拓展丰富想象

对古诗词的画面想象,学生有时候并不能直接通过文字的描述就能想象出来。特别是作者的情感,学生是很难从文字中直接感受到的。因为这些作品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只提供一些已有的知识背景作参考,所以要学生完全理解和感受整首诗的所有场景相当困难。对于看过或遇到过的场景,学生很容易勾勒出这些场景,但是对没有遇到过的场景,学生勾勒出这些场景的难度就很大。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重新组合、改造诗中的画面,让熟悉的景象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比如“月落”“蜀道”等场景,学生在描绘和勾勒具体的场景时,还可以根据自己对诗中意境的理解和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进行适当的重组和改造。而对于没有遇到的比较难想象的场景,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对诗中的关键场所进行解读,让学生通过与课外的场景充分结合的方式进行合理想象,勾画出融入自己解读的意境。这才是帮助学生深度学习的方式。

特级教师周益民讲道:“‘我是作者’是求其‘真’的过程。‘我是作者’要力求还原文字转载的信息。”阅读者可以通过文本走进作者,当文本与读者产生鸿沟时,阅读者可以换一种方式,先了解作者再走近作品。在柳宗元《江雪》的教学中,周老师谈道:“诗人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江雪垂钓的图画,似乎是写景。但如果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此诗作于诗人谪居永州期间,遭遇被贬官的处境,‘渔翁’实际是诗人自喻。所以,此诗更是寄托作者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么寒冷的大雪天,这位老人钓得到鱼吗,钓不到又为什么这么做”这一问题,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寻找原因,最终领悟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想象画面是一种语文能力的体现,它提升了学生对古诗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为学生累积生活经验提供了间接支持。作为教师,我们应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循着古诗词的有效学习方法让学生走近经典,体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猜你喜欢
意境古诗词想象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快乐的想象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我和古诗词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