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的脊柱与骨关节疾病阴阳观

2020-03-05 17:56任世定王明杰周学龙王悦良
广西中医药 2020年6期
关键词:骨关节阴阳脊柱

任世定,王明杰,周学龙,王悦良,韦 坚,祁 文,夏 天

(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2.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韦贵康教授(1938—)系第三届国医大师,从事中医骨伤科疾病研究工作50余年,精勤不倦,医术精湛,以手法治疗脊柱与骨关节疾病享誉医学界,科研硕果累累。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早在《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阐释了人的生命之所以有这样一个形体,是有阴阳二气,不能脱离阴阳对立统一法则的。中医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说明阴阳平衡才是人体健康的标准,阴阳平衡是治疗各种疾病的目标。韦老创立韦氏阴阳平衡手法治疗脊柱与骨关节疾病亦是遵循中医学这个治疗宗旨,而且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脊柱与骨关节疾病的阴阳观有着独特的认识。

阴阳学说中对立统一观点,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所有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筋骨、肌肉等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根据其功能、结构特点及结构所在部位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部分。

1 从功能特点定义阴阳

1.1动力系统为阳,静力系统为阴 随着生物力学的发展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人们对脊柱与骨关节疾病的认识已不仅局限于脊椎失稳、关节错位、小关节紊乱等基础方面研究,而是逐步深入对导致失稳、错位的生物力学因素研究,但早年多侧重于内源性(静力)系统研究。韦老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发现,脊柱与骨关节疾病发生与动静力生物力学平衡失调有关。内源性(静力)系统包括脊柱的骨、骨关节、韧带等,功能是保持脊柱及骨关节内源性稳定,即静力平衡;外源(动力)系统由脊柱与关节周围肌肉、软组织等所构成,用于维持其外源性稳定,即动力平衡。如果任何一方生物力学失衡,均可导致脊柱与骨关节生物力学状态发生改变,进而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脊柱与骨关节疾病的发生。内源性稳定是保证脊柱和骨关节灵活运动的关键,没有稳定结构的支持,脊柱与骨关节的活动性无从谈起;反之,外源性稳定可以增强脊柱骨和骨关节的强度,从而保障稳定性的维持,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体现了阴阳学说的互根互用特性。故韦老提出脊柱与骨关节疾病中“动力系统为阳,静力系统为阴”的阴阳观。

1.2筋为阳,骨为阴 对于“筋骨”两者的关系,《素问·痿论》中言“宗筋者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灵枢·经脉》中言“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从诸多经典论述来分析,生理上筋束骨,骨张筋;骨为干,筋为刚,二者关系密不可分,从而使人体保持着“筋骨平衡”的状态。故在中医骨伤科学及诸多论著中筋与骨的关系多表述为“筋骨并重”。但韦老在临床治疗经验总结中发现脊柱与骨关节疾病,尤其脊柱与骨关节慢性病损往往先从“筋”的损伤和病变开始,由于筋伤之后其约束功能下降,可诱发和加剧骨关节发生细微移位,后致骨错缝,即骨异常多是筋异常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继发的病理产物。另外,从中医阴阳学说的观点来分析筋和骨的属性:筋主动、在外、属阳,骨主静、在内、属阴。因此,韦老认为脊柱与骨关节疾病中筋与骨之间的关系比之阴和阳“阳主因从”,理应是“筋主骨从”。临床上韦老以手法使“骨错缝,筋离槽”病理状态恢复为“骨合缝,筋入槽”的生理状态来治疗脊柱与骨关节疾病,从而使人体保持“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素问·生气通天论》)的状态。

1.3交感神经为阳,副交感神经为阴 韦教授[1]认为:源自脊柱骨关节错位,并发脊髓、脊神经、交感神经等损伤,影响信息传导的通路,使相应部位内脏或组织发生功能障碍,进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作“脊柱相关疾病”或称“脊源性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手法治疗脊源性疾病是通过调节信息传导的通路,纠正自主神经(即交感神经系和副交感神经系)功能紊乱,恢复内脏的正常功能。人体大部分内脏器官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通常这两种神经对同一器官产生拮抗性效应,但在整体内两类神经的活动又是对立统一、互相协调。综上可知,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和阴阳学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故韦老认为,脏腑之阴阳平和,即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通常情况下,交感神经的活动比较广泛,副交感神经的活动比较局限。阴阳学说认为广泛性属阳,局限性属阴,交感、副交感神经二者功能比之阴和阳,交感神经为阳,副交感神经为阴。

2 从结构特点定义阴阳

脊督为阳,腹为阴。古载“脊之二十一椎,每椎有节之交,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也。相应者,内应于五脏也。”说明古人已认识到脊柱与脏腑通过“神气”相联系的。同时早在《素问》就有关于“五脏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的记载,证实了脊柱与内脏有着密切的联系。汪晸《寿人经》云:“五脏皆系于脊,骨节灵通,均获裨益。”也说明了脊柱具有维持脏腑功能的作用。《针灸甲乙经》中也认识到很多疾病是由督脉及循行脊柱旁的足太阳膀胱经病变引起,并主张使用针灸穴位治疗这些疾病。现代解剖学认为,脊柱周围有坚强的韧带相连及肌肉附着,它为胸、腹、盆壁和腔内各脏器提供保护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保护了脊髓、神经及附件血管。脊柱给脊髓提供安全保障,而脊髓是运动与感觉等信号的传导通路,负责传递信息的中枢神经,脊柱也为脊神经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脊髓与脊神经协同支配人体内脏系统正常活动与运转功能;此外,脊柱与机体的血液循环关系密切,脊柱附近的血管受到刺激或压迫时,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内脏的功能。

韦老将中医经典理论结合现代解剖中脊髓神经学等观点,认为背部为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所行之处,督脉总督全身之阳经,而脊柱为督脉循行通道,参与总督一身之阳,提出“脊督一体”[2]的观点。而《内经》早有记载:“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即人体背部为阳,腹部为阴。故基于“背为阳,腹为阴”推之以“脊督为阳,腹为阴”。

3 从结构部位定义阴阳

正常人体脊柱从背面看位于背部正中线,呈竖直的线条。脊柱是人体的中轴,由颈、胸、腰椎骨及骶、尾骨,借助韧带、关节及椎间盘连接而成,具有保护内脏、支持躯干等作用,也被称为人体的第二生命线。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体位随着科技的发展发生巨大变化,不良的习惯成为诱发脊柱与骨关节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韦老在日常诊疗中,非常注重对患者姿态的评估分析,提出了“姿态失衡论”[3]。人体正确的姿态是指依据现代解剖学与人体生物力学,符合人体骨骼与软组织的生理要求,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姿势。如临床中常见的“阴阳脚”:患者仰卧床上,双下肢自然伸直略分开,放松双足,按中医阴阳学说“内为阴,外为阳”属性,若一侧外旋者为阳脚,多是由髂骨后旋错位使髋关节后移所致,另侧相对内旋者为阴脚,多是髂骨前旋错位使髋关节前移所致。

韦老采用手法治疗脊柱与骨关节疾病,遵从中医阴阳平衡理论原则。如临床上单纯腰椎病变未损及颈椎时,只治疗腰推,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即实者泻之;若腰椎病损及颈椎时,则当兼顾其不足,治疗腰椎的同时,对颈椎也要采取一定的治疗。对于腰腿痛患者,除督脉、胆经及膀胱经等阳经手法治疗,同时也在阴经进行相应手法治疗,如对大腿内侧内收肌附着点(太阴脾经)进行治疗,可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阴阳学说理论贯穿于中医骨伤科学理论始终,不仅可用来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更指导着临床诊断和治疗。诊疗脊柱与骨关节疾病无处不体现阴阳,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猜你喜欢
骨关节阴阳脊柱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如何保护宝宝的脊柱
服药先分阴阳
法于阴阳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
MSCTA在骨关节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小切口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骨关节结核术后个体化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