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ESP教学转向研究

2020-03-08 14:43聂庆娟
大学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用途双一流

[摘要]“双一流”建设重大战略既给地方农业院校带来了压力,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地方农业院校要重新定位,跳出仅服务地方区域发展的园囿,依托校本专业特色,谋求优势学科争创一流的发展目标,致力于培养优势学科领域的一流人才。然而地方农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同各国之间的农业知识技术交流日益频繁,这一现实决定了对能用英语在专业领域内熟练交流的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基于此,地方农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迫切需要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遵循因地制宜、分类开展、有序推进的原则,逐步实现专门用途英语取代现行的通用大学英语青岛农业大学分阶段、有步骤地开设农业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为同类院校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双一流战略;ESP教学转向;地方农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2-0087-03

2015年1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旨在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双一流”建设重大战略世人瞩目。在这样一个特殊的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尤其是地方农业院校如何应对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它既关乎高校自身未来的发展,义与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在“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必须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重新定位,既要满足于地方农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义要依托全球化,在优势特色学科上大做文章,为争创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服务。传统的通用大学英语教学因费时低效屡遭诟病,已经无法承担起培养一流人才、服务一流学科建设的重任。因此,地方农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应充分立足学校实际,以学生需求为中心,走一条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一流学科创建、服务一流人才培养的路子。Strevens指出,专门用途英语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词汇句法和语篇上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运用上,与通用英语形成对照[1]。可见,以“需求分析为理论基础,以英语使用领域为指向,以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和学术交流、从事工作的能力,提升学生学术和职业素养为目的”的专门用途英语应当成为地方农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双一流”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转向的必要性

(一)地方农业院校的定位

地方农业院校在“双一流”背景下如何定位直接决定着其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付大安认为,“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或行业经济”[2],持有此观点的专家学者不在少数.诚然,地方农业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面对“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地方高校发展受限,经费分配不均的状况愈加明显。如果地方院校还仅仅满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在优势特色学科设置中大做文章,不在人才培养上狠下功夫,最终将会被淘汰。事实上,相比综合性院校或部属院校,农字打头的地方院校某些传统的农业专业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排名靠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地方农业院校应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专业,不仅致力于创建全国一流学科,更要瞄准世界一流学科,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将眼光放宽,在人才培养上做文章,确保创建一流的学科,培养一流的农业专业人才。

此外,全球一体化使得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拥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同时也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这就需要大量的既懂专业义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当下,全国都在积极倡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色发展、绿色农业的理念,这更需要先进的农业技术,因而培养懂农业专业,能在专业领域进行英语交流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总之,地方农业院校一 定要在“双一流”的大背景下做好战略定位,在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培养一流的传统优势学科和一流的既懂专业义懂语言的国际人才。

(二)地方农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地方农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延续了初高中的通用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为主要目标。过去的几十年中,虽然大学英语教学历经三次改革,实现了从阅读能力到听说能力培养的转向,但从根本上离不开语言能力的培养,并未“真正构建起具有专业特色的英语教学体系,英语教学语篇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3]。大学阶段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为将来从事与专业领域相关工作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目标明确,目的性强。然而大学英语教学依然延续了初高中的通用英语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单纯地让学生进行语言学习,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最终导致大学英语教学陷入费时低效的尴尬处境。

此外,地方农业院校在生源、教学、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特殊性[4],这决定了地方农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有其独特之处。从学生方面看,地方农业院校生源主要以经济欠发达的农村甚至偏远地区的学生为主,这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城市的学生来说偏差,普遍存在重阅读、轻听说的情况,英语水平总体上不高;而且在信息收集、查找、分析以及情感等方面与城市的学生存在差异。同时,因为农字打头,致使招生过程中难以争取到更好的生源。从教师方面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采取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授课模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学校政策方面看,很多地方农业院校将学位证与四六级成绩挂钩,致使教学重心转向应试,与学生实际需求严重脱节,英语学习难以获得长效机制,难以服务学生未来升学、就业等需要,迫切需要打破制约地方农业大学英语教学的瓶颈。

(三)全球化对农业英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农业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国际间的农业技术合作与交流也愈加频繁。据统计,我国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组织、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不仅引进了大量的品种资源,还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截至2007年底,农业系统已向世界有关国家派出访问学者、留学生和各类短期培训人员14000多人次。然而农业对外投资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习银生、翟雪玲认为,其中之一就是文化差异导致的规则习俗冲突风险.可见,中国急需培养大批既懂农业技术义懂语言文化的、能运用英语在专业领域和日常生活中进行有效交流的农业专门人才。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最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也体现在专门用途英语上,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与专业或未来工作有关的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交流的相关能力”。结合“双一流”的大背景,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应积极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也应适应新形势,跳出语言本体的圈子,将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尽快实現通用大学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转向,既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义要有助于培育一流的优势特色学科,培养既懂技术义懂语言文化的、能用英语在农业领域内进行有效交际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地方农业院校专门用途英语转向的实现路径

(一)紧扣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实施专门用途英语转向

2017年教育部最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将专门用途英语纳入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与通用英语和跨文化交际共同构成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指南对专门用途英语做了界定,即“以英语使用领域为指向,以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和学术交流、从事T作的能力,提升学生学术和职业素养为目的”,具体包括学术英语(通用学术英语ECAP、专门学术英语ESAP)和职业英语两大课程群。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将特定的学科内容与语言教学目标相结合,教学活动着重解决学生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语言问题,以培养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能力为教学重点。指南要求各高校应以需求分析为基础,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生需要开设体现学校特色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供学生选择;也可在通用英语体系内,纳入通用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等内容。总而言之,各高校要立足本校实际,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根据人才培养目的和学校专业特色开展符合本校实际的专门用途英语。

(二)园地制宜、分类开展、有序推进

在“双一流”背景下,结合地方农业院校的定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学生特点、专业设置以及开展专门用途英语可行性分析等因素,地方农业院校应适时实现通用大学英语教学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转向,遵循因地制宜、分类开展、有序推进的原则,逐步实现专门用途英语取代现行的通用大学英语。具体来说,条件成熟的地方农业院校可以从入学之初实行分级教学,选取部分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直接开设提高级别的专门用途英语,其他学生学习基础通用学术英语。条件不成熟的院校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分三步走。首先,在通用英语体系内纳入基础级别的专门用途英语,也称宽泛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师可在前三学期开设通用大学英语,在第四学期结合学生专业特色、自身兴趣、职业规划等因素选取部分学生实施基础通用学术英语教学。其次,逐步扩大基础级别的专门用途英语在通用英语体系内的比重,在第四学期全面铺开基础通用学术英语。再次,将基础通用学术英语彻底取代通用大学英语,从而实现地方农业院校由通用大学英语向通用学术英语的转向。

(三)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探讨地方农业院校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的转向

下面笔者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探讨地方农业院校如何实现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的转向。青岛农业大学积极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实施“3+I+X”的课程体系,即前三学期开设通用大学英语,第四学期开设各种拓展类课程,包括语言文化类、语言技能类、专业知识类等课程,其中农业科技英语隶属于专业知识类课程。白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程组分别在2013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第四学期开设基础级别的通用学术英语课程——农业科技英语。该课程介于通用大学英语和提高级别的专门用途英语之间。课程立足学校专业特色,结合学校实际,重点从农学、园林园艺、动物科技、合作社、食品工程、农业机械、农业旅游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板块进行农业专业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基本农业英语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等基本英语表达,了解农业科技英语的词汇、句式、语篇特征,掌握农业英语基本翻译方法。该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综合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农业英语的专业知识和水平,为学生将来专业英语学习、考研或从事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农业科技英语课程的开设在师资力量、教材编写、授课模式等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课题组进行提高级别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针对该课程的问卷调查也表明,学生对农业科技英语课程有强烈的需要,对专业领域的英语词汇、术语表达、句法语篇特征等专业课程的语言知识有强烈的渴望,这促使课程组进一步拓宽农业科技英语教学试点,并针对2015级学生实行分级教学,开展入学英语测试,选取8个教学班共640名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直接学习四学期提高级别的专门用途英语——通用学术英语。该课程依托蔡基刚主编的《通用学术英语综合教程》,旨在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提高普通本科生的学术英语能力。提高级别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为与专业相关的英语应用能力课程,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通用学术英语,具备一定的职业英语知识,培养学生基本达到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工作的能力。在课程开设过程中,虽然个别学生有畏难情绪,中途放弃,但坚持下来的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实用性强,能有效促进专业学习,而且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学术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普遍有了提升。

三、结语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选择,是未来半个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作为高教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地方院校尤其是地方农业院校必须积极应对,在逆境与夹缝中寻找新的机遇与希望。就地方农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应该转变思路,顺应潮流。要迎接“双一流”建设的挑战,必须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为大学生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和研究服务的[5]。地方农业院校要逐步走出通用大学英语教学的园囿,依托校本特色,真正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己任,以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实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用英语在专业领域内进行交流的学术能力。青岛农业大学分阶段分、步骤开设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作为,努力摆脱传统通用大学英语教学的路子,实现由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的转向。这一教学实践也为其他地方农业院校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2-28.

[2]付大安.地方本科院校EGP教师向ESP教师转型的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3):21-27.

[3]董雅娟.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5(8):160-161.

[4]高思佳.农业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对策[J].现代交际,2014(1):222-223.

[5]蔡基刚.高校外语教学理念的挑战与颠覆: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例[J].外语教学,2017(4):6-10.

[责任编辑:陈明] [收稿时间] 2019-03-04

[基金项目]本文系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QDSKL1801189)、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2018SD0113A)、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 18CWZJ25)、青岛农业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項目(XJC2017025)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聂庆娟(1979-),女,山东临沂人,硕士,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外国文学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用途双一流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农业院校大学生英语写作焦虑研究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用途
强本固基,建设高质量的农业院校
用途广泛的微波炉
书的新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