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中小南庄东周遗址发掘简报

2020-03-10 09:49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中市考古研究所
关键词:灰陶底径细绳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晋中市考古研究所

小南庄遗址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鸣谦镇小南庄村东约500米处,西距聂店村约400米,地处涧河西岸台地,东临河床断崖,地势相对平坦,西南约70米为小南庄战国墓地。(图1)遗址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2°43'31.12'',北纬 37°45'5.40',海拔高程为831米。2011年7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山西高校新区建设,对小南庄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出东周时期的灰坑5个。现对此次发掘收获简报如下。

一、文化堆积

堆积层较薄,遗迹现象较单一,①层下除发现5个灰坑外皆为生土。

图1 小南庄遗址位置示意图

①层:耕扰层,土色为黄褐色,土质松软,夹杂少量炭屑、现代碎砖瓦和大量植物根系,厚15~50厘米。

灰坑平面形状有长方形、圆形和不规则形,剖面呈筒形平底或弧形平底,出土物以陶片为主,少量石器、蚌器和动物骨骼。

H1 平面近长方形,剖面呈筒形平底。长3.3米,宽1.9~2.2米,深约1米。灰坑北壁偏西有一壁龛,高约0.8米,深约0.4米。坑内填土为灰褐色,土质疏松,夹杂大量烧土块、炭屑、石块和植物根系。出土大量陶片,少量蚌片和动物骨骼。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次为夹砂灰陶,少量泥质褐陶,器类有罐、鬲、盆、杯和豆等,可复原陶鬲和陶杯各1件。器表多饰绳纹,且以中绳纹、细绳纹居多,次为素面,少量饰附加堆纹、暗纹。(图2)

H3 平面呈不规则形,剖面为弧形平底。口径 2~3.2米,深约 1米。坑壁粗糙,无加工痕迹。坑内填土为灰色,土质疏松,夹杂少量烧土粒、炭屑和石块,出土较多陶片。出土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可辨认器形有罐、鬲、豆、甑和盆等;器表纹饰以中绳纹、细绳纹较多,粗绳纹次之。(图3)

二、出土遗物

遗址内出土遗物有陶器、蚌器和石器等,以陶器为主。

(一)陶器

5个灰坑中出土器类有鬲、罐、盆、甑、杯、盒、豆和支钉等,可复原盆、鬲、杯各1件。

盆 7件。均为泥质灰陶,多饰绳纹,少量饰暗弦纹。标本H4:3,复原器。泥质灰陶,敞口,斜折沿,方唇,束颈略外折,颈腹部折角明显,斜腹急内收,平底。内壁近底部显见泥条盘筑痕,腹部及颈部饰交错绳纹。口径34.6厘米,底径14.6厘米,高19.3厘米。(图4-1)标本 H2:3,口沿及腹部残片。泥质灰陶,敞口,方唇,颈部圆曲,颈肩部折角不明显,斜腹微弧。颈部、上腹部饰竖向交错绳纹。口径30厘米,残高 7.6 厘米。(图4-2)标本 H1:4,口沿残片。泥质灰陶,敞口,斜沿,方唇,短束颈。颈部饰一周暗线纹和倒“7”字形暗纹。口径44厘米,残高8.5厘米。(图4-7)

钵1件。标本H2:2,口沿残片。泥质灰陶,敞口,斜沿,尖唇,短束颈,上腹略弧。沿内饰一周凸弦纹,内壁显见轮修线痕,上腹饰一周瓦棱纹。口径18厘米,残高6厘米。(图4-10)

图2 H1平剖面图

图3 H3平剖面图

罐 5件,以泥质灰陶为主,次为夹砂灰陶。标本H4:2,口沿残片。泥质灰陶,侈口,斜沿微内折,方唇,短束颈,溜肩,颈部素面,颈以下密布竖向绳纹。口径12厘米,残高6.4厘米。(图4-3)标本 H3:4,口沿残片。夹砂灰陶,侈口,折沿,方唇,短束颈,圆肩,颈部素面,肩部饰交错竖向绳纹。口径28厘米,残高8厘米。 (图4-4)

壶1件。标本H5:2,口、颈部残片。泥质灰陶,宽折沿,圆唇,沿边起棱,长直颈。口径15.2厘米,残高6.7厘米。(图4-11)

鬲 5件。均为夹砂灰陶。标本H1:5,复原器。夹砂灰陶,侈口,方唇,束颈部斜侈,肩部圆弧,裆部微拱,足跟呈柱状,通体瘦高。颈部素面,肩部、上腹部饰竖向细绳纹,下腹部、足部饰竖向粗绳纹。口径21.2厘米,腹径31厘米,高 35.1 厘米。(图4-6)标本 H1:6,下腹、足部残。夹砂灰陶,敞口,方唇,束颈部斜侈,溜肩,腹微鼓。颈部素面,上腹部饰一周附加堆纹,将密布的斜竖向细绳纹隔断。口径21厘米,残高11.3厘米。(图4-5)

豆 6件。分盘豆和盖豆两种。

盘豆 4件。标本H1:11,底座残。泥质灰陶,折盘外棱较明显,盘心较深,盘壁内曲,豆柄较高。盘心饰数周暗弦纹,柄部可见三道凸棱。口径12厘米,残高11厘米。(图4-13)

盖豆 2件。标本H4:4,柄及底座残。泥质灰陶,口微敛,上腹略直,下腹弧收,内、外壁均可见轮修线痕。口径14.5厘米,残高6厘米。 (图4-14)标本 H3:5,柄及底座残。泥质灰陶,子口微敛,弧腹,下腹折收。口径16.8厘米,底径10.4厘米,高8.5厘米。(图4-15)

豆柄1件。标本H1:12,仅存柄及底座。泥质灰陶,柄部残断处经打磨光滑,二次使用,喇叭状圈足。底径9厘米,残高7厘米。(图4-16)

甑 3件。标本 H1:10,仅存底部。泥质灰陶,下腹斜收,平底内凹。底部凿六排较规整圆孔,内壁显见泥条盘筑痕,外壁有不甚均匀的竖向绳纹。底径15.5厘米,残高5.4厘米。(图4-8)标本 H3:8,仅余底部。 泥质灰陶,下腹斜收,平底。底部残存两排圆形钻孔,外壁饰零散的竖向绳纹。底径15厘米,残高6厘米。(图4-9)

杯 3件。 标本 H1:14,复原器。泥质灰陶,直口,圆唇,弧腹斜收,平底。口径9.6厘米,底径5.5厘米,高8.5厘米。(图4-12)

支钉 2件。标本H5:5,完整。泥质褐陶,呈圆锥状,表面光滑平整,制作规整。高3.2厘米,底径2.3厘米。(图4-17)标本 H5:4,完整。 泥质灰陶,呈圆锥状,瘦高,表面光滑平整,制作规整。高3.8厘米,底径2.9厘米。(图4-18)

圆陶片1件。标本H4:5,完整。泥质灰陶,圆饼状,中间凸起,近似用盖豆底座加工而成。径约6.5厘米,厚1.8厘米。(图4-20)

陶环1件。标本H1:18,残。泥质陶,表面呈白色,截面呈圆形。残长4.8厘米,径0.9厘米。(图4-19)

(二)其他器类

石器1件。标本H5:1,残。砂岩,两面磨光,剖面呈锤状,常使用面光滑发亮。长13.6厘米,厚9.6厘米。(图5-1)

蚌镰1件。标本H1:17,完整。用蚌壳左侧壳体,沿壳顶至壳腹侧中轴线截为两段,将断面处修理出锯齿状刃。长11.9厘米,宽8.5厘米。(图5-2)

图4 出土陶器

瓦 4件,分筒瓦、板瓦两种。

筒瓦 2件。标本H1:8,残。平舌,背面满饰竖向绳纹,舌面有手抹痕,隐见斜向细绳纹。残长19.2厘米,宽12厘米。(图5-3)

板瓦 2件。标本H1:9,残。壁较薄,背面满饰竖向绳纹。残长22厘米,残宽10厘米。(图5-4)

三、结语

(一)年代推断

遗址内出土的H1:5陶鬲与侯马铸铜遗址C型Ⅱ式陶鬲及古交屯村遗址HG:2陶鬲[1]形制相近,H1:6陶鬲肩部饰附加堆纹的装饰多流行于铸铜遗址中期晚段及晚期早段的陶鬲上;H4:3陶盆与铸铜遗址A型Ⅳ式折沿盆、A型Ⅲ式曲颈甑及古交屯村遗址晚期H3:2 侈口深腹盆形制相近;H1:14 陶杯与铸铜遗址A型Ⅱ式杯相似;H4:2罐与铸铜遗址B型Ⅳ式矮颈罐造型相近;H1:11盘豆豆盘略浅,盘壁内曲,与铸铜遗址A型Ⅳ式豆相近似[2]。通过与侯马铸铜遗址出土陶器的比较,推定该遗址的年代约相当于铸铜遗址的中期。另H5:2高颈壶与侯马下平望墓地A型Ⅰ式(M44:7)壶[3]造型相近,后者年代为春秋晚期。综合以上分析,将该遗址的年代界定为春秋晚期。

图5 出土器物

(二)遗址性质

遗址内文化堆积较薄,遗迹现象数量少且单一,应不是一处长期性的居住址,且发现的遗迹均为灰坑,有可能处于遗址的边缘区域。出土遗物以日用陶器为主,极少的蚌器、石器及动物骨骼。陶器基本组合为鬲、盆、罐、甑和豆,以炊器、盛器为主,还有诸如陶杯之类的饮器。陶质、陶色以泥质灰陶为主,次为夹砂灰陶,少量泥质褐陶和夹砂褐陶,陶鬲及个别陶罐为夹砂陶质,其余均为泥质陶;器表纹饰以绳纹为主,且以细绳纹、中绳纹居多,次为素面,还有少量附加堆纹、暗纹等。陶鬲肩、上腹部饰竖向细绳纹,下腹部及足部饰粗绳纹,陶盆上腹部饰竖向细绳纹,下腹部饰交错绳纹和间断绳纹。

晋中地区已发现的东周遗址包括榆社台曲[4]和古交屯村,出土陶器既有地方特色,也包含一些晋文化影响的因素。台曲遗址上层遗存年代最早,与屯村遗址早期遗存相近,表现出更多的地方特色,屯村遗址晚期遗存则以典型的晋文化因素为主[5]。小南庄遗址出土陶器中的曲颈折沿盆、折沿钵、宽折沿高颈壶、弧腹杯具有典型的晋文化特征,仅侈口高领鬲与侈口深腹罐与台曲和屯村遗址同类器物相近,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整体的文化面貌仍以晋文化因素占主流。总之,此次发现的材料虽然有限,但对完善晋中地区春秋时期的文化谱系,以及研究晋文化对晋中地区地方文化的影响、渗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领队:王晓毅

执笔:高振华 郝丽君 贾 尧 王晓毅

绘图:孙先徒

猜你喜欢
灰陶底径细绳
探究天津东丽博物馆藏张贵庄战国灰陶器
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品
细绳“钓”冰块
绕着绕着,飞了
江苏溧阳子午墩土墩墓D1发掘简报
甘肃嘉峪关市峪泉镇汉魏墓发掘简报
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复
冰块里的鱼
一件西晋灰陶兽的再修复
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