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新时代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着力点

2020-03-16 00:42曾泓华
关键词:工匠培育技能

曾泓华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湖南 衡阳 421002)

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正如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所指出的:“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就是说,“高素质”是新时代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高素质”不仅仅是技术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职业精神。作为一种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国民精神,工匠精神应该是新时代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灵魂,它会持续地影响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因此,工匠精神应该成为新时代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核心和着力点。

一、“三匠合一”: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

“工匠”一词包含着“工”和“匠”二字的内涵。从《说文解字》中可查询:关于“工”字的注解,清人段玉裁认为“凡善其事曰工”;关于“匠”字的释义是“匠,木工也”,原指木匠,后逐渐成为形容手艺精湛的人群的代称。所以工匠指的是在各行业之中,具有一定的行业知识与技能的能工巧匠[1]。历史上最有名的木匠当数生活在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的鲁班,但工匠历史其实从人类文明初期就已开始,从远古时期的各种石器、骨针等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到新石器时代医药、农具、陶器等发明再到新时代各种精致手工艺品的出现,无不说明了工匠历史的源远流长。至于工匠精神,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指出:“匠人也称为工匠,一般是指技艺高超的手艺人。而这些人身上所具备的严谨、专注、敬业精神,被称为工匠精神。”[2]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们对产品品质的追求,为精益求精,力求完美而产生的内在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人文精神。诸如瑞士的手表、德国的汽车、日本的寿司,以及传承数百年的欧洲老店,等等,似乎成了工匠精神的代名词。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产生“工匠精神”属于“舶来品”这么一种误解。其实,工匠精神一直都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国民精神之中。我国早已有诸多关于工匠精神的阐述和事迹,例如,典籍有“止于至善”(《大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 “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周礼·考工记》)”、“玉不琢,不成器(《礼记·学记》),等等。被世人所称道和敬仰的优秀工匠如建筑工匠的祖师鲁班、水利工程巨匠李冰、宋代纺织家黄道婆等人物皆为工匠精神的代表,以及至今广为流传的庖丁解牛、匠石运斤、轮扁斫轮等经典故事也为世人描绘了能工巧匠的形象。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崇尚工匠精神,且以书籍、故事和真实的人物等各种形式渗透于国人的价值观。国家在2015年通过纪录片《大国工匠》的播出,向社会传达出工匠精神的内涵:数年如一日地追求职业技能的极致化。以此透露出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可能就在我们身边这一现象。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工匠精神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通过查询中国知网中关于“工匠精神”的文献数量可以发现,其得到广泛关注的时间段是在2016年。原因在于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工匠精神”,并于2017年再提“工匠精神”:“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更多的‘中国工匠’”。继而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届四中全会陆续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进一步肯定了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引领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不仅是指工匠们对待自身职业的态度,同时也是一种“技以载道”的职业情怀以及“道技合一”的技艺境界[1]。随着工业化和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手工业或许会逐渐被替代,甚至消失,但工匠精神所蕴含的原理和精神仍是当今各行各业应当追求的职业精神和优良传统。此时“工匠”这一称谓已不单指传统意义的手艺人[3],而是超越了对某一群体的限制,其指代对象可以是每一位劳动者。随着“工匠”主体的范围扩大,工匠精神的辐射范围和基本内涵也在“延续专注敬业、至善至美、精益求精等手工业传统表征含义的基础上,发生了现代性流变”[4]。正如郑大发所理解的新时代“工匠精神”,其实质内涵更加丰富和具有时代性,具体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这四个方面的内容[5]。陈昊武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6]。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出发,李小鲁认为,职业教育是工匠精神的载体,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7]。李文斌等同样认为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和基因,也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重要表现和价值向度[8]。

San Francisco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提到,职业素养是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它是职业的内在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与职业工作技能。按照“素质冰山理论”[9]的观点,职业素养包含显性职业素养(行为知识和技能等)和隐形职业素养(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两个方面。职业素养中的职业意识必然要求一个人具有敬业专注的匠心;行为知识和技能(即职业技能)必然要求一个人具有技能精湛的匠术;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必然要求一个人具有精益求精的匠德[10]。可以说,“三匠合一”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因此,新时代工匠精神是一种集敬业专注的匠心、技能精湛的匠术和精益求精的匠德为一体的思想品质。

二、工匠精神融入新时代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性

工匠精神是敬业专注的匠心、技能精湛的匠术与精益求精的匠德的统一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工匠精神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着力点。要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就必须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之中。

(一)匠心是新时代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意识之基

职业意识指的是“职业人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所形成的职业认识、理解、情感与态度”[11]。对高职学生而言,通俗来说就是关于想要什么样的工作、如何找到心仪的工作以及如何对待本职工作的认知过程。职业意识的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它是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或环境中形成的[11]。当前的职业意识教育存在“高职院校用一年的时间快速解决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高职教师认为高职学生不爱学习,也不愿花心思教导”“学生一窝蜂地挤进热门专业,对自身的职业发展与兴趣爱好无法判断”等问题。这是因为,没有稳固的精神支撑就没有坚定的职业意识,工匠精神中敬业专注的匠心是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培育的基础。有“匠心”的职业意识教育要求:首先,高职学校明确其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发展目标,会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选择与之相符合的课程体系和实习场所,尽量避免因提供统一的课程体系和固定的实习场所而致使高职学生缺乏对自我发展、行业变化、社会需求等层面的价值评判,进而影响其对自身职业生涯的判断和定位。其次,高职教师遵守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会尽其所能传授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减少学生无法辨别专业发展目标和前景及其对将来职业选择的影响等诸多问题,正确引导高职学生的职业选择。最后,高职学生自身也能通过客观认知自身职业价值、提高职业敏感度和增强职业认同感等方式来改变“职业意识较为淡薄”的现状。可想而知,如果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较为淡薄,他们就无法确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职业规划也因相关课程安排数量少和能力、眼界受限无法提前制定,加之其在校期间的生活与高中封闭式学习无异,缺少与外界沟通的机会,导致其没有适应行业的发展适时培养专业特长和必备技能,进一步加剧这一群体职业意识薄弱的客观事实。为此,应以工匠精神为基础,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敬业专注的匠心”的理解提至意识层面,进而改变错误认知,于无形之中改变自己的行为,为高职学生正确认知自身职业价值、提高职业敏感度和增强职业认同感以及将来职业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二)匠术是新时代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技能之本

“匠术”是指基于技术、技能运用所追求的合理、科学的技巧,是“工匠精神”之本[12]。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性人才的主体,“技能精湛的匠术”乃是培育新时代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根本。所谓职业技能,是指从事专项工作所必需的技术能力,往往直接与专业岗位有关[13]。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指的就是其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本领,这是影响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实践过程中,“工匠精神”在职业技能的训练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对工艺的崇尚和遵守,“术业有专攻”的职业精神、工作时的忘我境界在受教育者身上日渐消失,在职业教育中形成了教学盲点[14]。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中尚存在历史遗留问题需要解决。具体而言:首先是社会大众的偏见。社会大众认为职业技能人才层次比较低,其培养依靠职业教育即可,而不应该在高等教育中实施[15]。这种偏见打击了高职学生精进其技能的热情和信心,使其丧失了对工匠精神的追求和对技能的精益求精。而工匠精神的弘扬,倡导了“劳动光荣、技能成才”的理念,有效地提高了全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认可度,也间接地激励了高职学生自身精进技能。其次,高职院校将职业技能“狭窄化”。“‘重实践、轻理论’和‘重技能、轻人文’”[16]是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中的常见问题,当然,实践教学是提高高职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重视技能培养也是高职院校的重心所在,但是并不等于高职院校可以片面地认为学生只要“会做”就行,而忽略了理论支撑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对职业技能的培育方式更多是设置顶岗实习或兼职,具备校内仿真实训基地的院校较少,而较为常见的是借助企业的硬件设施,由此演变成“花钱读书变成花钱打工”的尴尬现象。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队伍指的是具备书本知识的“理论教师”人才和具备实践知识的“企业教师”人才[17]。而在实践中部分高职院校为节省开支,转而选择那些既无专业知识又非高技能的企业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配备不到位。可见,“职业技能是工匠精神的外化形式”[18],没有理论和人文精神支撑的职业技能不可能达到“技能精湛的匠术”的标准。

(三)匠德是新时代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道德之魂

“学艺先做人,艺精德更高。”德是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工匠精神”之魂,也是新时代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道德之魂。职业道德指的是在职业活动的范围内形成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惯传统[19]。当前我国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存在职业道德教育被边缘化,教育内容缺乏多样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等薄弱环节[20]。相关调查表明,社会负面环境的影响、教学内容枯燥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比例低是导致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缺失的三大原因[21]。首先,在娱乐化的自媒体时代,为快速盈利和赚取金钱,社会上“部分行业有坑蒙欺诈、诚信缺失、见利忘义等行为,这些操作容易诱发和刺激高职学生淡化甚至漠视职业道德”[22]。当高职学生了解这类违法行为和具体操作方式时,就会自然地模仿跟随,无视自身的职业道德,并认为这是行业行为,从而导致高职学生对其在校期间接受的职业道德教育产生怀疑,并对其将来进入岗位后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其次,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影响,高职院校出现“重技能、轻素质”的问题,即过分强调技能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虽然国家多次强调高职院校要围绕“立德树人”“素能本位”“德技并修”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高职院校在职业道德贯穿到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合理分配课程和职业道德素养方面有所欠缺,却热衷于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将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归集于各类文体活动,而在其他硬件设施和师资配备等方面投入较少。这样导致的结果是高职学生全身心地关注自身技能的提升而忽略了职业道德的培育。最后,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高职学生,在充分享受共享、开放、多元的网络便捷服务的同时,也深受暴力、淫秽、赚快钱等信息的诱惑,加之自身自制力不够、信息识别能力不强等局限,本就不健全的道德观念未能经受住这类冲击,致使其职业道德日渐下滑,进而导致其进入市场后职业道德行为失范。如为了轻松地赚钱,甘愿从事“灰色地带”的职业,这种走钢丝般的盈利方式并不可持续,不仅容易否定劳动的价值,也无法对其自身所学专业精益求精,无法提高市场竞争力。可见,在培育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过程中,必须倡导高职学生坚守匠德,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以此规范自身的职业态度,达到遵守职业规范的目的。

三、“三个注重”:工匠精神融入新时代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目标取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朱清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教授、政治家等,更要有高素质的工人、厨师、飞机驾驶员等高技能人才。”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工匠”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这就表明,社会迫切需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而工匠精神培育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关键一环。因此,新时代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必须将工匠精神融入其全过程,做到以下“三个注重”:

(一)注重创新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价值理念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传授价值观念[23],正向的职业价值观是从事职业活动的价值引领。所谓职业价值观,是指从业人员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中,与社会环境在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对于这一职业的工作状态、职业价值和发展取向的认可与肯定[24]。然而,实际上,高职院校过于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而忽略了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育,而且大部分高职学生也还未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灵魂,将其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是健全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从长远的角度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培育之路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经过正确的认识、潜移默化的认同和社会实践的锤炼,真正理解和内化为个人职业素养后,才能掀起对工匠精神的向往和追求。具体而言,一要改变错误认知。由于工匠精神源于传统工匠及传统手工技艺,难免会造成部分高职学生将“工匠”的概念囿于此,自然地认为工匠精神也已过时。这就需要高职教师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工匠精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帮助学生内化为其个人素质。二是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其中的许多内容都与工匠精神相一致。其中,敬业专注的匠心理念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这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对公民个体的价值要求的内容,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较为吻合。立足时代语境,要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中,融入时代性的新内容以有效应对客观环境的变化。三是以“匠心”为引领,培育其敬业专注的价值理念。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高职学生的身份地位相对来说不高,大家对其印象更多是大专学生,而不是未来的技能人才。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和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高职学生的身份发生了改变,但在就业市场上的尴尬地位仍未完全转变。而这种观念的转变必须依靠高职学生这一群体的共同努力,其核心问题是敬业和专注。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就业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匠心”在就业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其所担负的责任。

(二)注重丰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内容体系

高素质技术性人才的发展目标和“就业难”的客观环境要求新时代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内容贴合就业市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以工作过程为依据,以实训项目为载体构建课程内容体系[25]。工匠精神所具备的匠心、匠术和匠德三要素是培育内容的核心和标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又是使高职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契合市场环境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在融入工匠精神的基础上依据就业市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设置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内容体系。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从课程目标的设计、教材内容的选择到专业课程体系形成文化课契合职业素养培育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课程目标不可缺少职业素养培育的内容,通过老师精心设计教材内容,将工匠精神渗透到课程内容之中,以此正式向学生介绍工匠精神的内涵、市场需求等,让高职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和工匠精神在职业素养提高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搜集和整理具有育人效应的大国工匠、大师劳模们的成长案例,融入到德育课程中,让学生在职业学习过程中,眼中有标杆、心中有榜样、效学有依托,促使学生产生敬业专注的匠心,明白技能精湛的匠术和精益求精的匠德对其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性。二要按学生个人发展需求设置不同培育方式,做到精准培育。就业市场中包含各种行业,其所需的职业技能也有所不同。这就需要依据高职学生所学的专业、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素养的培育。由于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其未来就业领域的岗位需求和入职后的感受也有差别,那么就应当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工匠精神培养。与此同时,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学生的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和内容设计中,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具备的职业素养更为专业化,进而激励学生对专业和工匠精神产生更为强烈的追求,并将这种不懈的追求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中。三要联合市场培养,实现供给需求的相对平衡。通过联合市场培养高职院校的人才,推动校企产学研,不仅有利于打破高职学生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更有利于改变学生封闭式学习的现状,进而提升高职学生自身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为培养敬业专注、技能精湛和精益求精的新时代技能性人才打下基础。

(三)注重拓展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方法路径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修养习得既是一个个体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外部施加影响的循序渐进的过程[26]。这就要求:一要注重校园活动牵引。工匠精神讲究“技能精湛的匠术”,高职学生进入市场的敲门砖是其专业技能,所以有针对性、有规划性地设计和举办各专业学生的技能竞赛活动是提高其职业素养的重要途经。通过技能竞赛能够引导高职学生技能活动向系统化、规范化、常规化方向发展,不但活跃了校园学习气氛,体现了师生团结奋进、精诚协作、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而且展现了学院日常教学效果和管理工作水平、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同学们在竞赛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技能水平得到突破性提高,同时也锻炼了教师队伍[27]。这一过程正是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过程。二要利用社交平台和专题讲座,举办与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相关的线上会议和线下讲座,以此引导新时代高职学生对其自身职业素养的评价。并对优秀校友和校园内具有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的学生进行广泛宣传,对与之相违背的学生进行教导,严重者则实施惩罚,以此引导正确舆论。三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道德品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8]。校园文化环境既包括校园周边实实在在的环境,也包括校园新媒体平台。所以,一方面,在实体环境的建设中,可以通过打造以“工匠精神”为样本的校园器物文化,如在校园内设置工匠名人雕塑、工匠劳动壁画、工匠精神相关标语等,使高职学生和教师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和价值,进一步提高自身对“工匠精神”的坚持和追求。另一方面,为更好地弘扬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以有趣的广播导读、音乐和短视频等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校园的官方平台呈现出来,通过耳濡目染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猜你喜欢
工匠培育技能
90后大工匠
工匠神形
劳动技能up up!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工匠赞
画唇技能轻松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