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县杠柳生态恢复试验及其应用初探

2020-03-17 05:36赵辉
甘肃林业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临洮县造林生态

赵辉

(甘肃临洮洮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甘肃 临洮 730500)

森林、海洋和湿地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并行不悖,在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人类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杠柳Periploca sepium,俗称香加皮、羊奶条、羊角桃、钻墙柳等[1],因其花朵形似飞舞的蜜蜂,临洮群众又称“蜂柳”,属萝藦科落叶蔓性灌木,直立、匍匐或缠绕,枝叶具白色“乳汁”,有毒;花期5~6 月,果期7~9 月,种子具冠毛,随风传播。杠柳耐旱耐寒、耐瘠薄、抗逆性强,杠柳适应性强、适生范围广,对立地条件要求不严,是人为破坏区自然恢复的先锋树种。其根系发达,根蘖能力强,根系长度可达到地上部分的2~3 倍[2],平茬或火烧后能迅速萌发;其根系分布深广,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改善生境,在逆境中能正常生长、开花结实,是非常优秀的林木种质资源,被广泛用于造林绿化、水土保持和固堤护岸等工程中。

临洮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因境内有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而得名。十三五期间,为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临洮县筹划洮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工作中发现,临洮县有杠柳天然分布,湿地周边更见连片分布,初步试验种植获得成功。为此建议,应用杠柳造林以促进临洮县湿地建设。

1 资源现状

在临洮湿地公园建设项目筹备和建设中,先后调研洮河沿岸10 个乡镇,包括洮河及其支流的河谷、一级阶地、涂滩地、周边林地、耕地、荒地、采砂遗留区等。整理总结调研资料发现,杠柳集中分布于南屏、衙下、玉井3 个乡镇,呈零星、块状和片状分布,地理坐标103°45′43″~103°50′55″E、35°05′27″~35°15′58″N,海拔1 740~2 200 m,分布区年均降水量565.2 mm。其中,在找筏滩、打石坪、梁家河、树枝湾、石晶岩、川地、唐家沟、吴家河、张家寺呈连片分布,面积约40 hm2,覆盖度≥30%。杠柳自然生境为干旱山坡、沟边、滩涂地、红土沟壑、采砂遗留区和林下空地。

临洮县南屏、衙下、玉井3 个乡镇的杠柳分布区约27 hm2列入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区,得到有效保护,未列入的杠柳,也在生态护林工作中得到一定保护。

当地群众有利用杠柳枝条编织的习惯,每年7~8 月份采集枝条,去皮后编织一些背篓、筐子、篮子等,满足日常生产生活所需;杠柳因花朵好看、枝条可塑性强、生命力旺盛,一些群众移栽后修剪塑形,培育为观赏盆景。

2 试验工作

2.1 种植对比试验

试验种植证明,杠柳在湿地保护、退化湿地生态恢复中具有优势。选取杠柳野生苗,分别与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和柽柳Tamarix chinensis进行植苗对比试验,苗龄1 a,地径0.5 cm、截干留茬10 cm,苗木根系完整,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栽植后浇水3 次,当年观测结果见表1。

表1 显示,在采沙恢复区,杠柳移植成活率与沙棘相近,在生活垃圾恢复区,杠柳移植成活率略优于柽柳,杠柳成活率均达到85%以上,说明与沙棘、柽柳相比,移植杠柳野生苗造林一样成功。在2 种生态恢复立地上,杠柳枝条生长健壮,对照树种则相对纤细,说明与沙棘、柽柳相比,杠柳造林当年即可达到成林效果。综合而言,杠柳比沙棘、怪柳更适宜生态恢复造林。

表1 对比试验

2.2 生态恢复对比试验

退化湿地修复中,选取2 块采沙遗留地,面积各约200 m2,通过挖低垫高、削高填低、打通水系、重塑地形等措施改善立地条件,一块移植杠柳1 a生野生苗12株,截干留茬10 cm,移植后浇水3次,作为人工辅助修复试验地;另一块保持原样,用作自然恢复对照地。当年秋末观测,发现人工辅助修复地块植被盖度44%,新增榆树、腺柳2 种木本植物,新增平车前、苦苣菜、蒲公英、皱叶酸模、春蓼、旋覆花、小蓬草7 种草本植物,杠柳平均新生枝条3 个,平均枝长20 cm;自然恢复对照地块植被盖度32%,新增小叶杨1 种木本植物,新增小蓬草、棘儿菜、蓝天木犀、黄花木犀草本植物4 种。结果表明,与自然恢复相比,移植杠柳人工辅助恢复当年植被盖度高12 百分点,自然定居的植物种类多4 种,说明移植杠柳进行人工辅助恢复比自然恢复更有效。

3 杠柳应用建议

临洮县有杠柳天然分布,属于当地乡土树种,初步试验表明杠柳适宜生态恢复造林,而且用于人工辅助恢复比自然恢复更有效。在临洮县湿地建设和保护中应该大力推广杠柳造林。

1)用于营造湿地生态保护带

湿地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还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保障。利用杠柳抗逆性强,蔓生和缠绕的特点,在湿地功能分区间、路旁、岸边和保护设施旁进行栽植,它能借助刺丝、机械围栏等设施迅速生长并缠绕,尤如一道绿色“防火墙”,不仅保护了湿地生态环境,而且营造了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杠柳茎皮有毒,食草动物不易啃食,引种后可阻断湿地与外界的联系,减少人为活动对湿地生境的干扰。因此,杠柳生态带在保护湿地资源、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态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

2)用作湿地生态恢复先锋树种

湿地恢复重建区是由于人为破坏而引起的退化区域,是河道内乱采滥挖河沙、乱搭滥建污染企业、乱排滥放有害垃圾等原因引起。该区内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恢复难度大,仅靠大自然的力量难以达到理想状态,所以必须辅以人工措施以促进自然恢复的速度和效果。利用杠柳抗风蚀、抗水蚀、抗土埋等特点,在退化湿地种植杠柳进行人工辅助修复效果明显,成活率明显优于其它树种;栽植后迅速萌发并覆盖地被,对生长环境有改良作用[3],为其它植物的生存繁衍创造适宜条件。杠柳种子具有冠毛,随风传播,一处栽植,可以多处定居,其钻墙柳俗名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杠柳这种容易定居的特性。杠柳种子没有休眠特性,遇到潮湿地表就能发芽成苗,采用微圃植树法[4],不需育苗就可以大面积造林。

3)采挖药用

杠柳根皮中药名为香加皮,是临床常用中药[5],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从1977 年起的各版药典均有收载,《中国药典》描述其传统功能主治为祛风湿、强筋骨,用于风寒湿痹、腰膝酸软、心悸气短、下肢浮肿。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香加皮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从香加皮提取得到的强心苷具有强心作用,甲醇提取物有显著抗癌作用,香加皮中的香树脂醇、香树酯醇乙酸酯具有抗炎作用,杠柳苷具有促进免疫功能的作用,香加皮中分离得到的甾体苷具有神经纤维生长促进剂作用,其萃取液是天然有机杀虫剂。所以要积极引导群众大力种植杠柳,发展资源,同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杠柳药用产业开发,形成“成果共享、风险共担、市场共赢”的新模式,为当地群众稳就业、保脱贫、勤致富拓展新路子。

4)其他利用价值

杠柳萌蘖性强,火烧或割除后迅速萌发,1 年生枝条生长量可达100 cm 以上[6]。可组织群众每年进行割除或卫生伐,深度挖掘和培育杠柳根、茎等为原料的手工编织和观赏盆景等。按照产业拉动、企业带动、政府推动的思路,引领拉动一批特色龙头产业、发展带动一批编织技术能手、辐射推动一批创业致富能人,为杠柳资源的精深加工寻找更大开发空间。

4 结束语

杠柳是临洮优秀的乡土树种,试验证明造林技术简单有效,在湿地保护、退化湿地生态恢复、生态隔离、湿地周边裸露地治理中具有独特优势。在临洮县湿地建设和保护中,应用杠柳营造生态保护带,促进退化湿地生态恢复,前景广阔。杠柳药用价值较高,还可以用于编织和盆景制作,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临洮县造林生态
歼敌
陆上丝绸之路
倔强的小红军
星火燎原
“生态养生”娱晚年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浅议造林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