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着”之别及其功能投射

2020-03-21 04:40段张涛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句法范畴介词

段张涛

(北京语言大学 语言学系,北京 100080)

对于汉语的体,语言学家几乎一致认为应该在现代汉语中建立“体”的概念。但汉语中究竟有几个“体”成分,始终没有一致的结论。熊仲儒[1](P72)认为,汉语的时态助词“着”“了”“过”是时体范畴的语音实现。黄正德[2](P102)认为,汉语有两套表示体的系统,动词之前、动词后缀。如:

(1)他在唱歌。

(2)我没有回家。

(3)他唱着歌。

(4)我回了家。

(5)这个人杀过老虎。

动词之前的有两个,“在”和“有”,动词后缀有三个,“着”“了”“过”。本文讨论的是作为表示时间的介词“在”,因此表示处所的“在”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本文首先将“在”“着”“了”“过”进行平行对比,确定“在”是一个功能范畴,并讨论与“着”之间的区别;然后具体指出“在”的句法范畴与“着”的功能范畴之间的不同并得出结论。

一、谓词前的体标记“在”

(一)汉语“在”的词性问题

关于“在”,朱德熙[3](P184)认为“在”是介词,从语义上看,“在”类介词的作用在于引出与动作相关的处所或时间等。“在”后面的处所词换成“那儿”时,这类句子会产生歧义。如:

(6)a.他在床上躺着呢。b.他在那儿躺着呢。

(7)a.他在黑板上写字呢。b.他在那儿写字呢。

这种歧义,既可以理解为表示空间概念,也可以理解为表示持续的状态。在后一种情况下,“那儿”不是实指的,可以略去,如:

(8)他在躺着呢。

(9)他在写字呢。

但也有学者认为,“在”是时间副词,强调动作正在进行(潘文娱,1980;郭志良,1981;郭风岚,1998)。从前人研究来看,“在”一般分析为副词,也有的称为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在句中通常作状语。本文认为,“在”是一个功能范畴。

(二)“在”是功能范畴

熊仲儒[1](P12)认为,功能范畴是扩展词汇范畴(V、N、A、P)的范畴。例如扩展动词的v(轻动词)、Asp(时体范畴)就是功能范畴。功能范畴大致对应虚词,它们缺乏描写内容,所以也是附缀词(熊仲儒,2008)[4]。蔡维天[5]利用删略测试分割出两个不同“的”,一为修饰性“的”,另一为附加小词。如:

(10)a.阿Q见到了第一年的博士生,还没见到第二年的。

[修饰用“的”]

b.*阿Q撑过了硕士生的第一年,却没撑过博士生的第一年(*表示句子本身不合语法,下同)。

[附加小词“的”](语例来源蔡维天2015)

蔡将前者用功能范畴Mod(modifier)表示。从生成语法的角度来说,例(10)a中可以同形删略的“的”说明该成分为一个核心,可以形式允准补足语位置的成分“博士生”参与Move-α句法操作,留下空语类[e]。形式允准,可以通过成分统制界定:

α形式允准β,当且仅当

a)α为功能范畴;

b)α成分统制β,β也成分统制α①。

顺着删略测试的思路,本文发现,“在”也允许同形删略,如:

(11)小张在看电视,小王也在看电视。

(12)老师进来的时候,小王还在睡觉呢,小李也在睡觉。

这说明,“在”也可以作为一个功能范畴。由于“在”成分统制后面的VP,因而可以形式允准后面同形VP的删略。Anna Kwan Terry[6]将“在”看作一个词缀,在形态上黏着,也不可以单独使用,必须紧紧依附动词,即介词“禁止悬空”。与“着”“了”“过”的平行对比同样如此。如:

(13)a.李凡在打电话。

b.李凡正打着电话。

c.李凡打过电话。

d.李凡打了电话了。

熊仲儒把“着”“了”“过”看作Asp的语音实现。基于上述语例的对比,本文把“在”也作为一个时体范畴中心语。

(三)“在”的语法特征

由上文可知,“在”可以用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但从语料来看,时体范畴“在”跟时体范畴“着”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如例(1)(3),“他在唱歌”“他唱着歌”都说明“唱歌”这个动作正在进行。潘文娱[7]认为,作为时间副词的“在”用在动词的前面表示行为动作在进行中,或在持续中。如:

(14)整个宇宙都在运动,在发展。

(15)他的两个助手在激动地低声交谈着。

从上述语料来看,“在”后面的动词只表示一种动作的进行,不涉及时间或时点方面的问题。如:例(14)中“运动”“发展”所表示的动作可能过去已经开始,未来也一直会进行,也可能会结束,但加上“在”以后更加突出现在的一种状态。潘文娱也认为,“在”侧重状态的呈现,因此,可以与时间副词连用,如:

(16)我刚刚还在夸你呢,你就犯了个这么严重的错误。

(17)敌人一直在密切地关注他们的行踪。

这说明,表示时间的“在”主要修饰的是VP,语义指向上也指向VP,表示动作进行实际上跟时间也有密切的关系。郭风岚[8]认为,句子里“在”没有突出时间性词语,不是“在”本身要求的,也不是动作行为本身要求的,而是由实际的语言环境或事件本身来决定的。具体来说,“在”重在表示时间的量度,因为“在”表明的是动作正在进行,动作的进行有一定的时间长短,也即“时量”。这种“时量”可长可短,可以延伸至无限,这也就是为何例(10)中的“在运动”“在发展”可以表述从过去一直到现在并持续到未来的一种动作行为。基于上述考虑,郭风岚认为,“在”的语义特征是[+时量;+延续性]。

既然“在”的时间性与事件本身有关,这种关联性是否在句法表征式中有所体现?陈月明[9]认为“在”的辖域为[在[V(N)]],即“在”的辖域为整个VP,如:

(18)a.他在笑你们。b.他笑着你们。

(19)a.他的孩子在读大学。b.他的孩子读着大学。

例(18)(19)中的“笑”“读”并不指称动作,“笑N”“读N”指称的是一个整体。Comrie[10](P51)指出,指称整体的应是作为“事件”的动态状况,它是从完成的角度看待的。与此相对,“过程”是从未完成的角度看待动态状况的内部结构。Emmon Bach[11]将事件性(eventuality)划分为状态类和非状态类。其中后者又划分为过程类和事件类动词。其中事件类动词如“建造x(build x)”“走向波士顿(walk to Boston)”。如果按照Bach的观点,能跟“在”同现的,一般也是事件类动词。因此,本文认为,“在”指称的是一个事件。如果“在”指称的是事件,在句法上,“在”的位置应该高于整个VP,如有状语,状语的位置应该在“在”和“VP”之间。事实的确如此,如:

(20)a.从本集二十二年给饶孟侃先生的信可以看出那时他是如何在谨慎的走着正统的道路。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

b.?从本集二十二年给饶孟侃先生的信可以看出那时他是如何谨慎的在走着正统的道路。

(21)a.他们强调“动的精神”,强调“灵肉冲突”,是依然在严肃的正视着人生的。

——朱自清《标准与尺度》

b.?他们强调“动的精神”,强调“灵肉冲突”,是依然严肃的在正视着人生的(?表示句子在语用上不可接受,但句子本身合乎语法,下同)。

陈没有说明“在”指称的是一个事件的进行,但他从另一个角度指出,“在”字句具有表述性。例如:存在“V着V”表示伴随状态的动词连用,如“笑着说”,却不存在“在V在V”。但本文同样也发现了后者的连用,如:

(22)我说高洋当时和其他人一样,看不出有什么异常,一直在笑在吃在喝。

——王朔《玩的就是心跳》

(23)我发现我不认识他们,随着五官的清晰毛孔的扩大我觉得这一张张脸上熟悉的特征在淡化在消逝。——同上

(24)冯村抬眼看着童军威,叹口气说:“军威!不要乱说!不过,你是个热血青年,我钦佩你!”家霆一直在听在看。

——王火《战争和人》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在V在V”的连用表示的是一种事件而非动作的重复。由(22)至(24),“在V在V”的前面或是跟副词“一直”同现,或是前面有量词的重叠表示重复,说明由VP代表的事件一直都在重复。郭志良[12]也认为,重复性动作动词用作动态动词或是强调动作的经常性和永恒性时,只能受时间副词“在”的修饰。“在”还可以和表示[+确认]的副词如“似乎”“肯定”“也许”同现,如:

(25)伊莎贝拉专心在幻想,也许在专注看书,直到门开时还那样待着。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26)他肯定在上班!

(27)奥勃良手里捏着一张纸条,似乎在专心阅读。

——乔治奥威尔《1984》

本文认为,由于“在”是对整体事件的把握,因而可以与相应的表示[+确认]的副词相匹配。此外,动词用于对某种事实的认定、辩证,用于对某种作为结果的事实的说明,只受“在”的修饰。如:

(28)他以为自己带着地球在旋转。

——冯雪峰《顽固略解》

(29)我绝不是在骗你。

——巴金《家》

这进一步说明,“在”把握的是整体的事件。因为只有做到了对整体事件的认知,才能对事实的结果进行说明,从而做到对事实的认定、辩证。“在”的语法特征就是对事件整体进行的把握。

(四)“在”与“着”的不同

“在”表示的是事件的进行,一般“着”表示的是动作或状态的持续,“在”的语法特征和“着”比较相似,那么“在”与“着”之间有什么区别,换句话说,表示“进行”和表示“持续”有何不同?

1.“进行”或“持续”。

不论是“进行”还是“持续”,都是体范畴的概念。“体”跟时态有关。所谓的时态,陈立民[13]认为表示一个事件的存在方式在不同时域中的变化。时态是一个事件范畴,对于一个事件来说,在某一个时点或时段中它只有存在或不存在两种状态之一。汉语中的时态主要通过一些体标记来体现。所谓的“体”,R.Quirk,et al[14](P188)认为“体”反映了人们从时间的角度认识动词动作的各种方式的语法范畴。Comrie在文献[10]中认为体是反映某一个状况内部时间连续的一种方式。W.Frawley[15](P294)把体定义为一个事件内部非时间性的轮廓。结合上述学者的研究,他们的共同点是把体看作一种事件的内在属性。

陈月明(1999)认为,不论是“进行”还是“持续”,它们的共性都是体现时间上的一种延续性。但不同在于它们反映的是不同的事件情状。“进行”与“活动”有关,侧重的是事件整体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一定是均质的;“持续”与“动作”有关,表现的是一个均质(homogeneous)的连续反复的情状。从形式上来看,动作用动词指称,活动可能是动词,也可能是动宾组合;从内涵来看,活动包含动作。祝东平[16]认为,“进行”与某一个时点有关,该时点既可以是说话时,也可以是时间词语所表示的时间,在某种行为动作持续的时间段中,是两个时间点或时间段的位置关系。而“持续”与“时段”有关,是某种状态动作的持续时间段,这个时间段无始点和终点。

2.“在”与“着”之别。Vendler将动词划分为是否可持续。可持续类的包含活动动词(activity terms)及完成动词(accomplishment terms),前者如“跑步”“游泳”,后者如“跑一公里(running a mile)”“画一个圆(drawing a circle)”。这样的动词内部都有终点,但整个过程不是均质的(homogeneous)[17]。能跟“在”同现的,包含完成动词②。吴俊雄[18]认为,“在”表示一个事件在时点上进行。尽管和本文的观点有所出入,但他也指出,“在”的事件是可以自然抵达终点的。因此在本文看来,“在”所表示的事件有始点和终点,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事件,而“着”无始点和终点,只能表示一种连续的状态,不能构成一个有始有终的事件。Wolfgang Klein[19]也赞成“在”不能与内部同质性的静态动词同现,而“着”一般不用于动态的事件中。除此之外,Anna Kwan Terry[6]认为,“在”所修饰的动词由施事者发出,但“着”不限于此,如:

(30)墙上挂着一幅画。

(20)(21)(30)表明,“着”的使用允许表示静态的动词出现,但“在”更要求动作是主动发出的。Dowty[20]认为,进行体和及物性有关③。上述语例也证明,“在”修饰的谓语动词的进行往往是由施事者发出的。

二.谓词前体标记“在”“着”的功能投射

(一)“在”为Prog,“着”为Dura

关于时体范畴的标记,黄正德认为现代汉语主要有五个体貌标记,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出现在动词之前的自由语素,包括完成体貌标记“有”和非完成体貌标记“在”。第二类为黏着的词缀形式,包括完成体貌标记“了”和“过”,以及非完成体貌标记“着”。Thomas Ernst将汉语的Asp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示起始体的“了”,另一类是未完成体的“在”“着”。但在处理投射问题上,Ernst认为“着”“了”“过”直接作为V的词缀(affix)参与句法计算,并在LF层上移位到Asp的位置,而“在”是非完成体Asp的语音实现形式[21]。与黄正德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在”属于完整体范畴,因为侧重表达的是事件的进行。“着”是非完整体范畴,因为侧重表达的是动作的持续。李梅[22]赞同将体标记“过”从位于体短语AspP的中心语的位置下移至动词短语的中心语位置。

但图1的结构中“过”的下移却违反了空语类原则,由于下降后留在原位的语迹得不到严格管辖[23]。李梅进一步把“将”作为时态的标记,使之处于T的中心语位置。但这一分析在理论上也有不足,因为T作为时制范畴,与时态范畴Asp并不等同。时制表达的是参照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关系[24],一般只分为两种,现在时制和过去时制。与李梅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在”基础生成于Prog的位置,无需下移并嫁接至动词的中心语位置。李梅[25]进一步从最简方案的角度探讨了现代汉语中四个体标记“着”“了”“过”“在”。她认为,“在”不仅出现在动词之前,而且也没有必要紧跟着动词。Klavans[26]主张后缀存在于词汇层上,附着语素存在于短语层上。李梅认为,“在”出现在短语层上。根据上文观点,“在”的语法特征与事件性有关,因此,“在”的确修饰的是短语而非词汇。那么,反推回去,“在”应该是一个附着语素。而李梅认为,“在”在音位上是自由的,附着语素在音位上不自由,这就与Klavans的观点有违背。本文认为,“在”表示事件的进行时,在“音位”上并不自由,当它表示地点时,在音位上是自由的。如:

图1 “过”的句法推导

(31)a.张凡在吗?

他在。

b.张凡在干什么呀?

*他在。

c.张凡是不是在写作业呢?

?是的,他在。

例(31)a中的“在”是地点介词的用法,是说“他在(某个地方)”,b中的“在”都是表示时间的介词,但是当后面不出现动词时,b不成立。这种不成立跟信息的焦点有关,答句要以“干什么”为焦点,因为并没有给予问句足够的信息而不成立。c中是非问的答句有歧义,既可以认为“他在(某个)地方”,也可以认为后面省略了“写作业”。如果脱离上面的语境,单单说“他在”,句子同样也不成立。这就表明,表示时间的“在”有必要紧跟着动词,而且总是前附于动词。

徐杰[27]指出,“在”是占据“谓头”位置的体标记,这一位置是与全局功能范畴有关的句法敏感位置,位于Asp节点之下。Yun Hua Qu、吴俊雄[28](P307-311)认为,“在”“着”分别表示“进行”(progressive)和“持续”(durative)。为了与“着”相互区别,本文将“在”的句法范畴定为Prog,Prog是时体范畴Asp的一个子类,“着”也是时体范畴的一个子类,为Dura。这样,“在”“着”的句法表征式暂为:

图2 “在”“着”的句法表征式

(二)“在”与“着”的连用及其具体位置

石毓智(2006)曾谈到了汉语的体标记连用的问题,如“在”与“着”的连用,如(32)所示:

(32)他在大声的唱着歌。

用句法表征式可以表示为:

[TP[DP他j][T'[T][ProgP[DP][Prog'[Prog在][DuraP[DPtj][Dura'[AdvP大声的][Dura'[Dura唱i-着][VP[Vti][DP歌]]]]]]]]]

石毓智[29]认为:“在”可以表示从过去的某一个不确定的时点一直到说话时间这一区间的进行状况。这实际上说明,汉语的时制对时体具有限制、选择作用。反映在结构表征式上,由于“在”是Asp的一个子类,是Prog的语音实现,这就要求Prog在表征式上需要离T更近一些,T的时制才能更容易对时体范畴产生影响。如:

(33)我们看到美国独占资本家利用西欧各国经济困难的窘迫,正赤裸裸地在把“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强加诸西欧各国身上。

(34)国际捐赠组织正在把90万吨紧急救济粮运往埃塞俄比亚。

(33)(34)表明,“在”的句法位置要比“把”还要高。由于“把”Caus的功能投射就在汉语时制范畴T的下方,这就表明“在”的位置可能就在时制范畴T(Tense)和致使范畴Caus的中间。“在”与“着”句法上的不同反映在(32)的表征式中,体现为“着”作为后缀,后缀具有黏附性,必须要吸引动词向上移位,自身无法独立存在。“在”作为进行体范畴Prog的语音实现,前附在动词上。Pollock[30]认为,T的特征有强弱之分。汉语的T特征比较弱,所以T无法吸引动词越过Prog向其移位,否则会违反核心移位的限制,且会生成“动词+在”不合语法的句子。

从生成语法角度看,所有的词汇都是以短语为身份的词,即V-VP,如动词在推导过程中总是以短语的身份参与句法计算,由于“在”侧重的是整个事件,由上文已知,表时间“在”修饰的是整个短语,因此,本文进一步引申,认为“在”修饰的是句子层面而非短语层面。这里可以从“在”与形容词的搭配上看出来,如:

(35)a.*他大声在唱歌。(语例转引自徐杰,2010)

b.他在大声唱歌。

c.他大声唱着歌。

d.*他唱着大声歌。

e.他在大声的唱着歌。

f.?他大声的在唱着歌。

例(35)a、b对比可以看出,“在”只能在形容词之前出现,c、d的对比可以看出,形容词在“着”之前,e、f的对比又可以说明,进行体范畴“在”“着”与形容词搭配时出现的顺序是:在—形容词—着。这进一步说明了表时间的“在”修饰的是句子层面,而“着”修饰的是短语层面。

三、结语

本文首先将表示时间的“在”分析为介词,指出其语法特征表示为事件的进行,然后对“在”“着”进行对比,“在”“着”的不同在于“在”侧重的是进行,“着”侧重的是持续,“进行”和“持续”的不同进一步在于前者侧重的是整个事件,因此有完整的起点和终点,但是过程不一定是均质的;后者侧重的是动作,动作是从事件整体上截取下来的均质的片段,但不一定有完整的起点和终点。故“在”属于完整体范畴,“着”属于非完整体范畴。同时,通过与其他时体范畴的对比,本文将表时间的“在”的句法范畴表示为Prog。时体“着”为Dura,其位置比动词高,但“着”是后缀,具有粘附性,所以,要求动词嫁接在时体“着”的左侧,但“在”前附动词,所以,不允许动词进一步提升嫁接在Prog的左侧,否则,会产生“动词+在”类不合语法的句子。同时,“在”的句法位置可能在T与Caus之间,这说明汉语的时体范畴Asp的位置并不唯一。作为谓头位置的“在”和作为谓后位置的“着”“了”“过”的位置可能并不相同。

注释:

①本文的成分统制(c-command)采用如下定义:如果β之上的第一个分支节点α同样也支配γ,且β与γ不互相支配,则β成分统制γ。

②本文发现,“在”同样也可以与部分活动动词同现,但Wolfgang Klein(2000)认为,活动动词和完成动词都是“有界”的(boundaries),区别在于完成动词随着事件的完成而停止,但活动动词可能在任意一个点上停下来(…activities simply stop at some arbitrary point,whereas accomplishments end because the nature of the event requires this…)。

③但Dowty同样认为,单“及物性”并不是进行体的一个必要条件,进行体与三个因素有关,及物性、运动/状态改变、短暂性。

猜你喜欢
句法范畴介词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介词和介词短语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句法二题
介词不能这样用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