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中需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的几个问题

2020-03-22 10:00扬州职业大学刘荣成徐秋生
营销界 2020年46期
关键词:资助家庭教育

扬州职业大学 刘荣成 徐秋生

一个人活着最重要的是做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高素质的社会公民。物质的需求是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只有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才能考虑持续的发展。

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作用(王嘉毅等,2016),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2015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就“怎么扶”提出“五个一批”工程,其中将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五大精准扶贫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新华网,2015),充分肯定了教育在扶贫攻坚中的重要地位和使命,教育扶贫成为扶贫开发新时期、新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问题的提出

据统计:到2019 年底,仅剩20 多万人没有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但由于疫情影响,调查显示到2020 年8 月底,全国已经脱贫的9300 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近200 万人存在返贫风险。另外,在边缘人口中有近300 万人存在致贫风险。物质资助只能解决暂时的温饱问题,要彻底地消除贫困,必须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充满向往。

二、几个核心概念

(一)发展型资助

高校遵循教育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在经济帮扶基础上,通过自强自立教育、学业指导、心理辅导、科研和竞赛参与,等多样化的育人方式,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生动力,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开拓视野,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心态、健全人格、良好人际关系能力,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职业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型资助是对保障型资助的完善和升华,是资助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贫困代际传递

贫困代际传递就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的境遇——继承父母的贫困和不利因素并将贫困和不利因素传递给后代这样一种恶性遗传链;也指在一定的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际之间延续,使后代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

(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943 年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其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的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可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和优劣之分,就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排列;人的需要满足程度具有相对性。主要表现为一个层次的需要相对地满足了,就不再是积极的推动力了,就会向高一层次的需要发展,越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逾少;同一时期内,可能同时存在几种需要,但是只有一种需要占优势地位,支配着人的行为;五种需要又可分两个级次,其区分标准主要是以是否能够以外部条件得以满足为依据,其中前三个层次的需要属于低一级需要;各层次需要虽然呈现递进关系,但各层次的需要又相互依赖和重叠,高一层次需要得到发展后,低一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人的行为影响力大大减弱。

三、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发展存在的瓶颈

教育的根在家。孩子是在认识、模仿、接受教育中长大成人的。一个家庭可能会因病、因意外等原因致贫,物质基础,生计问题不能正常的情况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很难到位。严重的还会导致家庭的不完整,给孩子心灵上留下阴影。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及半结构式访谈发现以下问题:

(一)大局意识不够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高职校的受资助学生,受自身理论知识、社会实践的限制,对社会现象不能深入透视,容易被表象迷惑。比如,对于爱国守法大家的态度都很明确、很支持,但是如何做才是爱国守法,有些人就拿不准了; 比如华为事件,有些人就看不到国家之间的较量和国际经济关系,可见也有个别同学对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的认识不到位。

(二)底线思维不强

底线主要包括法纪底线、思想道德底线、生活底线三个方面。当前贫困认定材料真假难辨、贷后还款违约等问题,说明在资助工作过程中存在违纪甚至是违法的行为,受助学生的诚信意识、契约意识、法律意识淡薄;受助学生获得资助以后,有部分学生在朋辈互助方面不积极,感恩意识、勤俭自律意识不强,思想道德底线亮红灯; 部分受助学生存在请客吃饭、购买电子产品、名牌衣物等不合理消费情况,存在攀比心理,有功利化、物质化倾向,不能自觉抵制生活中的诱惑,生活底线难坚守。

(三)独立意识不健全

受助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意识具有一定的平衡力,但是在遇到问题、自我解压方面还存在不足,心理独立的需求和自身现实状况存在矛盾。调适能力不够,经过上半年的疫情,存在心理疾病的学生明显增加,一方面希望独立自由,另一方面有了问题依赖家庭学校帮助解决,心智明显不成熟。受助大学生在独立地思考问题、准确判断问题方面具有局限性,对于自己未来的择业、学习、生活等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受助学生还没有确切、明晰的规划,思想方面的独立性也存在不足。随着大学生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经济压力比较大,因此受助学生的兼职比率较高,喜欢通过兼职来缓解经济压力,以此来实现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来体现自己的价值,但是也存在投机取巧现象,近期网上刷单受骗时有发生。挣钱的方式有待商榷。

四、高职教育中需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的几个问题

物质的需求是一个人的基本需求,资助工作的出发点是在经济上帮助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渡过物质上的难关。马斯洛认为,五层次需要虽然呈现递进关系,但各层次的需要又相互依赖和重叠,高一层次需要得到发展后,低一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人的行为影响力大大减弱。一个人活着最重要的是做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在物质需求基本解决后,需要从多方面培养着手,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感恩意识、创造力、想象力、忍耐力、反省能力等,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通过技能的传授,获得挣钱的手段

据教育部最新资料显示,职业院校70%的学生来自农村,职业教育让成千上万的农村家庭有了大学生。又统计高职院校中85%的贫困生来自农村,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必须让这些学生学好专业,有一技之长。

实施生涯规划工程。学校可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配专业导师,入校后,首先进行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按人才培养方案,对照毕业要求,将任务分解到每个学期。了解所学专业岗位技能要求,依据自身的性格特点,按职业岗位要求,将岗位技能分解到每门课程。这样学生就能明确学习的具体目标。

实施社会实践工程。社会实践使学生们逐步走入职业化道路,感受到职业人士的行为生活习惯,实践方式的选择可以多化,走访行业的专家、学者。参观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有条件的学校,可与企业合作,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小分队。走进工厂企业,感受专业氛围。社会实践也是一种磨炼自我的途径。

通过体系化的教育,让孩子们萌生会学习,善于学习,会生活,善于生活,会相处,善于相处的意识,并乐于去实践和探究。鼓励并支持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二)通过活动的开展,塑造阳光的性格

一个人要有人格的正常和谐发展,生理、心理、道德等社会各要素的统一、平衡、协调。物质是基础,在温饱很难解决的情况下,经济困难家庭孩子的早期教育都是碎片化的,学校需要尽可能地弥补。

关心健康身心,健全人格。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既背负着全家的殷殷希望,又背负着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对一些有精神压力、学习基础薄弱、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经常会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我们在关心经济困难学生生活状况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帮助。在工作中以激励为主。激励可以帮助学生在理想的驱动下采取实际行动,在实践行动过程中完成自我认知、自我发现、自我纠正,构建个人认知体系,提升境界,纠正偏差,明确新目标,激励学生积极奋进,从而向更高的目标奋斗,取得更好的成绩,形成良性循环。

注重合作沟通,保持乐观心态。人是感情的动物,无论是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都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凡事的处理都必然会遇到不同的人,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感情交流的过程,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与人相处,用自己的善良、用自己的热情去面对遇见的每个人。

实施感恩励志工程,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高校学生资助模式分为多种,但不管哪一种模式,都应在资助过程中开展育人工作,通过多种方式教育引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满怀报国之志。在资助工作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征文、实践教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鼓励学生奋发图强、励志成才。在资助导向上,注重拓展勤工助学岗位,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艰苦奋斗作风。

(三)拓宽眼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为什么有“富二代”“穷二代”现象?本持上是观念的传递。要通过教育改变孩子们的思维习惯,通过外界事物的刺激,拥有新的处事模式。对于人生这盘棋,我们首先要学的不是技巧,而是布局。一个人的格局,决定着未来的高度。

个人理想与集体、国家的命运相统一。就是自觉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善于围绕党和国家的大事认识和把握大局,能够将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力求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

培养孩子们的同理心。拥有同理心的核心是爱。爱是生活的永恒主题,也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尊重是爱的最高也是最核心的内容。要教育孩子们学会爱:爱生活、爱学习、爱劳动,爱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只有爱,才有尊重,才有理解,才有支持。一个人的素养体现在细节上,一举手,一投足,一个转身,一个微笑。凡事学会换位思考,从事物的不同方面考虑,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俗话说得好“凡事有人喜来有人忧”,任何事情都有它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另一面,要善于发现和运用积极的因素。

(四)保持好奇心,拥有终生学习力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太快了,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必须学习,不断地学习。学习力的获得需要加强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一是信息的获取二是自学方法的掌握。对知识的更新换代,发展走向,有洞察力,有紧迫感,有正确的判断力。随后依据形势有能力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实施阅读经典工程,培养终生学习理念。而读书是最能提升一个人格局的通途。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是提升自己眼界和人格的最佳途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阅读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杨绛说,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游历也是学习进步的另一种好办法,让人学会思考,学会融会贯通。孔子是最早意识到游学对一个人性格养成和知识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的人,于是他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开阔视野,增进学识,培养他们的毅力、品质及世界观。读书是一个人在进行,而游历则有一个交流、沟通、探讨、思考的过程。

用好闲暇时间。每个人的差距在8 小时之外。如何让自己更优秀,就的利用好闲暇时间,有计划的学习、提高自己。少参加不必要的应酬,少交与生活工作无关的朋友,给自己静下来的时间,修身养性。

一个人的起点可能不一样,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要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人一辈子要努力成为白求恩大夫一样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教育的最大任务在于培育一个完整的能将生活加以整体处理的人。最终目标是要培养一名具有一颗纯朴正直的内心、卓越的品格、忠诚的行为,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的社会公民。

猜你喜欢
资助家庭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家庭“煮”夫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恋练有词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