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样体切除联合置管术应用于小儿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中的治疗效果分析

2020-03-28 07:29杨小营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6期
关键词:管术纯音骨膜

杨小营

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是指耳内部结构出现炎性病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化脓性中耳炎,一类为非化脓性中耳炎[1]。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其属于非化脓性中耳炎的一种,通常是因为腺体肥大引发咽鼓管功能异常导致,主要表现为鼓室积液与听力下降,很容易反复发作[2]。因为小儿属于特殊人群,免疫系统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善,也不能明确主诉,一般会导致疾病漏诊或者延误治疗,预后效果不明显,为患儿的语言与智力发育造成不利影响。临床中一些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多次应用骨膜置管依然不能治愈;也有患儿通过长时间的药物治疗与多次骨膜穿刺抽液治疗,甚至骨膜置管术后临床症状也不能完全缓解。近几年,临床通常采用置管术联合腺样体切除对小儿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进行治疗,获得了较好效果,可使患儿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3,4]。为了探究小儿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治疗过程中采用腺样体切除联合置管术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选取本院于2018 年4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90 例小儿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分别予以置管术及其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分析联合治疗方法对小儿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优势,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8 年4 月~2019 年6 月本院收治的90 例小儿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比组和实验组,每组45 例。对比组患儿中男 33 例,女12 例;年龄7~13 岁,平均年龄(10.23±3.36)岁;发病时间6~12 个月,平均发病时间(9.26±3.36)个月。实验组患儿中男34 例,女11 例;年龄8~13 岁,平均年龄(10.42±3.45)岁;发病时间7~12 个月,平均发病时间(9.35±3.46)个月。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比组患儿采用置管手术治疗,实验组患儿采用腺样体切除与置管术联合治疗,方法如下。

1.2.1 腺样体切除 患儿选择仰卧位,实施全身麻醉,通过鼻腔将细导尿管导入,经过口腔导出,将两端打结,使口腔与咽部完全暴露。于视屏监视作用下,选择70°鼻内镜对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对腺样体与咽鼓管圆枕等位置有效确定,随后选择电动负压吸割器从下到上彻底切除肥大的腺样体,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程度的防治口腔与咽部黏膜损伤。随后再将剩余的腺样体残余组织清除,选择1%肾上腺素与生理盐水予以压迫止血处理。

1.2.2 置管术 选择75%乙醇溶液消毒耳廓与外耳道,将杂物完全清除后,由外耳道倒入耳内镜,并进行有效固定,对鼓室内的情况密切观察;随后放射状切开骨膜,吸出鼓室内的积液,彻底清理干净后,于切口位置置入T 型硅胶通气管,并选择无菌棉球堵塞外耳道。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中耳腔积液消失时间、骨膜痊愈时间及治疗前后平均纯音听阈、生活影响因子评分。生活影响因子评分:根据自制量表分析疾病对两组患儿记忆力、睡眠、进食以及听力的影响,各项0 分表示没有影响,1 分表示有轻度影响,2 分表示有中度影响,3 分表示有重度影响,分数越大,说明影响越重。疗效判定标准[5]: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都消失,听力恢复到正常水平表示显效;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有一定缓解,听力有一定恢复,但没有达到正常水平表示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没有缓解,听力没有恢复表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儿治疗显效33 例,有效10 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为95.56%;对比组患儿治疗显效22 例,有效14 例,无效9 例,总有效率为80.00%。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中耳腔积液消失时间与骨膜痊愈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儿中耳腔积液消失与骨膜痊愈时间均短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平均纯音听阈与生活影响因子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平均纯音听阈与生活影响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平均纯音听阈与生活影响因子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实验组患儿降低程度大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儿中耳腔积液消失时间与骨膜痊愈时间比较(,d)

表1 两组患儿中耳腔积液消失时间与骨膜痊愈时间比较(,d)

注:与对比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平均纯音听阈与生活影响因子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平均纯音听阈与生活影响因子评分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比组治疗后比较,bP<0.05

3 讨论

小儿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表现为耳闷与耳胀,合并听力障碍与低调性耳鸣,通过多次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依然会反复发作。因为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和腺样体肥大有直接联系,所以,认为合并腺样体肥大或者腺样体炎的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需进行腺样体切除治疗[6]。现如今,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手术治疗方法有腺样体切除术、骨膜切开置管术以鼓膜穿刺术等。现阶段,伴随内镜技术的持续发展,耳内镜下置管手术被广泛应用于中耳炎的治疗中,其具有手术视野清晰、操作简便等特点,可使手术治疗时间明显缩短,使患儿的耐受性与接受度显著提高[7]。并且耳内镜下置管手术的运用,可将糜蛋白酶以及地塞米松等药物注入鼓室,使积液有效消除,使鼓室通气功能充分改善。耳内镜置管手术联合腺样体切除术,能够将积液快速清除,使咽鼓管机械阻塞充分解除,保证鼓室与咽鼓管的顺畅,对纤毛运动与咽鼓管功能有改善效果,使鼓室负压慢慢纠正,防止积液继续产生,使中耳正常生理功能有效恢复;并且内镜下可准确定位,防止对咽鼓管圆枕造成损伤,使患儿的复发率有效降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比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中耳腔积液消失与骨膜痊愈时间分别为(7.65±1.11)、(12.02±1.32)d,均短于对比组的(14.12±2.08)、(20.19±2.1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平均纯音听阈与生活影响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平均纯音听阈与生活影响因子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实验组患儿降低程度大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小儿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治疗过程中采用腺样体切除联合置管术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有效消除积液,促使听力恢复,明显缩短治疗时间。

猜你喜欢
管术纯音骨膜
Seldinger法经皮穿刺腹膜透析置管术与开腹置管术的临床效果比较
自动纯音听阈检测技术
CE-Chirp听觉稳态反应检测在听阈评估中的价值
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眼眶MRI 在眼眶骨膜下间隙血肿的应用研究
ABR、40Hz-AERP和ASSR与主观纯音听阈测定的相关性研究
骨膜蛋白在哮喘气道重塑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2019年第1期继续教育选择题
高位腹膜透析置管术与改良型低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比较
高压氧综合治疗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聋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