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骨科患者应用螺旋CT 三维成像技术诊断的有效性研究

2020-04-01 08:25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6期
关键词:脊椎螺旋腰椎

杨 铭

(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 山东 德州 253100)

脊椎损伤是临床中的一种常见疾病,该病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下肢瘫痪或全身瘫痪的情况。在该病的临床治疗中,需要在早期采取有效的诊断措施,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以此来为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1]。现阶段,由于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其具有简单、直观、清晰的特点,在脊柱骨科患者的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本次研究了80 例脊椎骨科患者,针对脊椎骨折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采用不同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率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针对我院2018 年5 月—2019 年3 月期间的脊椎骨科患者为基础,从中选出80 例患者入组本次研究。使所有患者在性别比、年龄范围等一般资料相近(P>0.05)。具体情况为:80 例患者中包含了48 例男性患者和32 例女性患者;年龄18 ~64 岁,平均为(46.67±4.74)岁。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脊柱损伤的诊断标准,且患者均为不完全瘫痪;②受检患者均对此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

排除标准:①排除伴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②排除处于妊娠期或进行过心脏搭桥手术无法进行放射性检查者;③排除中途退出研究者;④排除伴有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治疗者[4]。

1.2 研究方法

MRI 进行检查:使用1.5T 超导性仪器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让患者采用仰卧位平躺在仪器当中,将线圈置于患者的脊椎损伤部位,扫描的顺序为T1WI:TR 为195ms;TE 为395ms;层 厚 为6mm;层 距 为3mm;T2WI:TR 为5000ms;TE 为855ms;层厚为6mm;层距为3mm;FLAIR:TR 为9000ms;TE 为93ms;TI 为2500ms;增强型T1WI。

螺旋CT 三维成像技术:使用16 排螺旋CT 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让患者采取仰卧位,使用X 线片对患者的患处进行扫描,在扫描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扫描线与患者的椎管保持水平;扫描参数:颈椎部位电流为240mA,电压为120kV,层厚为3.75mm,重建层厚为0.625mm,重建层距为0.625mm;腰椎部位电流为260mA,扫描层厚为5mm;其余参数均于颈椎部位一致。在进行扫描之后,将所得数据传输至计算机当中,通过图像工作站进行3D 处理。

1.3 评定标准

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对比两种诊断方式在各种骨折类型诊断中的准确率[5]。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对所有患者分别采用不同检查方式进行诊断后,螺旋CT 三维成像在脊椎损伤患者各种骨折类型诊断的总准确率中显著高于MRI 检查,漏诊率显著低于MRI 检查(P<0.05)。如表1 所示。3 讨论

表1 两种诊断方式在脊柱损伤患者骨折类型的诊断准确率对比[n(%)]

随着交通事故的频频发生,现阶段脊椎损伤的发生率也变得越来越高,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均有着较大的威胁。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6],导致患者出现脊椎损伤的主要原因为交通事故,其次为高处坠落。在脊椎损伤中,最为主要的损伤部位为腰椎,主要是是由于腰椎承担了人体站立行走过程中的60%质量,同时人在进行前后左元旋转的过程中也均是通过腰椎来完成的,因此在出现脊椎损伤时最容易损伤的便是腰椎。而腰椎的第四五节部位与坐骨神经距离相近,若患者的坐骨神经受到损伤,则很容易使得患者出现下肢瘫痪的情况[7]。在该病的临床治疗中,需要尽早对患者进行诊断,判断患者的骨折类型,以此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而脊椎部位的解剖结构较为复杂,通过检查得到患者脊椎部位横面图对于患者整体的脊柱损伤情况显示不够完整,同时也无法准确评价患者的椎间孔情况。二维图像虽然能够有效判断患者的骨折类型,但其对于医师经验与空间构想能力有着较大的要求。因此,螺旋CT 三维成像技术与MRI 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脊椎骨科患者的临床诊断中。

MRI 技术主要是利用物理学原理,通过核磁共振的现象来收集电磁波,再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最终得到诊断的图像;螺旋CT 三维成像技术能够清晰的显示出患者脊椎各个部位的实际情况,如椎间孔、小关节、横突孔以及椎间盘组织等,进而能够提高医师对于患者脊椎骨折情况的了解程度,为后期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依据。此外,螺旋CT 三维成像技术还具有图像清晰、扫描速度快以及运动伪影少等优势,通过不同的间隔以容积的方式进行扫描,也能够有效降低漏诊的发生率,充分显示出患者的骨骼部位,进而能够有效辨别患者的骨折类型。在本次研究中:分别对所有患者采用不同诊断方式进行检查后,螺旋CT 三维成像技术在棘突骨折、椎体骨折、横突骨骨折以及其他骨折类型中的诊断准确率均高于MRI 检查;在总诊断中与MRI 检查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P<0.05);在漏诊率中,螺旋CT 三维成像技术显著低于MRI 检查(P<0.05)。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MRI 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其空间分辨能力较低,对于骨骼的敏感程度较弱,若人体中存在着一些金属物时,很容易导致漏诊与误诊现象的发生。而螺旋CT 三维成像技术则能够以不同的角度平面与立面进行重建,相比于MRI 技术其能够更加清楚的显示出患者各个部位的受损情况,进而能够有效提高临床诊断中的准确率。

综上所述,相比于采用MRI 检查,螺旋CT 三维成像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患者临床诊断的准确率,为后期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更多的依据,在脊椎骨科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脊椎螺旋腰椎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腰椎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旋风“螺旋丸”
基于机器学习和几何变换的实时2D/3D脊椎配准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皮肤病可能与脊椎有关
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治疗严重、僵硬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
针推治疗腰椎骨质增生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