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价值分析

2020-04-01 08:25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6期
关键词:检出率膝关节常规

刘 叶

(汶上县人民医院 山东 济宁 272501)

1 引言

在众多骨科类疾病中,膝关节损伤比较常见,主要发生于其膝关节处,而膝关节是人体下肢重要关节,其出现损伤会严重影响患者行动能力,进而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对于膝关节损伤,最重要的便是要提早发现、及早治疗。临床上对于该病症的检查一般需要应用CT 或核磁共振技术,但据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效果更佳。本次对照实验中便详细分析了核磁共振技术在膝关节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参与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共64 例,为我院骨科于2019 年1 月至11 月收治,均被临床确诊为膝关节损伤。所有患者均符合入组标准,并在入组后按照检查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了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2 例患者。64 例患者中,男性35 例,女性29 例,年龄介于24 ~58 岁,平均年龄(48.36±1.57)岁。患者的一般资料无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2.2 检查方法

常规CT 检查应用于参照组,检查使用两台机器飞利浦Brilliance CT16 排螺旋CT 和东软NeuViz 128 层64排螺旋CT。机器选择为随机,在检查时首先协助患者保持合适的体位姿势,并调整需要检查的患肢位置,操作人员在设置设备扫描参数为扫描长度15cm、层厚1mm、层间距1mm 或0.5mm 后开始进行常规检查。

研究组使用我院原装进口飞利浦Achieva 1.5T 16 通道超导磁共振机+8 通道膝关节专用线圈进行检查,准备工作与参照组相同,设置扫描参数为层厚4mm、层间距0.4mm、FOV 为160mm×160mm、成像矩阵为512×512 点阵、扫描层次为20 层等扫描参数,常规扫描序列为T1WI_TSE_SAG、PDWI_SAG、PDWI_SPAIR_SAG、T2WI_SPAIR_COR、T2WI_SPAIR_TRA,必要时还可加扫能够显示前交叉韧带的斜冠状位和DWI(单脏器弥散加权成像)。在检查完毕后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1]。

2.3 观察指标

将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作为本次实验的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处理

将SPSS23.0 作为统计学处理工具,检出率使用(%)表示,应用t值检验结果,(P<0.05)时表示数据间存在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见表1。

表1 检出率对比

4 讨论

膝关节是人体下肢中最为重要的关节,在与韧带的共同作用下保障了人体行走的稳定性,且膝关节还是人体中最大的屈戍关节[2]。当前,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存在膝关节损伤的患者较多,尤其是老年人,其身体退行性改变比较严重,易出现骨质疏松,因此,膝关节损伤的发生率较高。

CT、核磁共振技术均是临床上常用常规检查方式,在进行膝关节损伤的检查中,两者均有着较高的检查准确率。但据实际临床应用情况来看,核磁共振技术更胜一筹。常规CT 检查虽然也有着较高的检查准确率,但是仅可以大致检测出患者膝关节处软组织肿胀程度、有无骨折、增生、退变等,但对于更细微的关节腔中骨髓病变却并不能有效检出[3]。核磁共振技术较之常规CT 更为先进,在膝关节损伤的检查中,能够清晰的将患者肌腱、骨骼、韧带、半月板等多处部位展现于屏幕上,医生可直观的对患者上述部位的损伤程度进行分级。

据本次实验来看,研究组检出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以此来看,核磁共振技术在膝关节损伤的检出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检出率膝关节常规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常规之外
膝关节术后助行器的选配及使用
老年人应注重呵护膝关节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冬天来了,怎样保护膝关节?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户外徒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