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全景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动机与写作成绩的实证研究

2020-04-01 15:09杨刚邱创楷郑晓丽陈飞凡
电化教育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习资源学习动机

杨刚 邱创楷 郑晓丽 陈飞凡

[摘   要]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在学习领域的融合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以写作学习为研究主题,在分析小学阶段写作学习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基础上,认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筑全景式学习场景并应用到寫作学习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动机与写作成绩的提升。由此,进一步开展了实证性分析,通过创设以《长城》为写作主题的虚拟全景式学习方式,研究某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写作成绩是否会因学习方式改变而得到一定提升。研究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与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开展写作学习活动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虚拟全景的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写作整体成绩的提高,但是学习动机并不因虚拟环境的介入有所提升;写作成绩在四个维度(主题契合度、结构完整性、语言表达力、思维创新性)的表现上,思维创新性维度上的成绩提升力度相对较低,这需要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措施提升学生创意性写作能力。

[关键词] 虚拟全景; 写作学习; 学习动机; 学习资源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引   言

从 D-Learning(数字化学习)、M-Learning(移动式学习)发展到 V-Learning(虚拟式学习),变化的是观念和技术的进步。与前两个阶段相比,V-Learning 是一种基于虚拟现实及可视化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V-Learning 最主要的特点是学习体验,由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实时三维空间表现力、人机交互式的操控环境,以及给人带来的身临其境的多通道感知,让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情景等方面的体验与传统方式都不一样。

相关研究也表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在学习领域的融合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新趋势[1]。这一技术带来的沉浸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投入度和参与性[2]。如在River City教育虚拟世界项目中,“低成就”的活动参与者在科学探究中提升了自我效能感,而且学习表现有明显的提高[3]。因此,本研究将基于虚拟现实的优点与特征,以写作学习作为研究切入点,重点探讨虚拟现实如何有效地促进写作学习等相关问题。

二、现实困境:写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如何写”到“写什么”:写作教学观念中的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在有限的写作教学时间中更多地强调如何写,即写作的构件布局与写作技巧,如文本的主题、结构、语言特色等,奉行的是“多读多练”的逻辑化写作教学原则,尤其是在写作前,往往向学生提出写作命题,在写作过程中经常提出“必须……”等之类的指导语,然后通过写作范本的解读与分析,再进行写作练习、批改与反馈。这一原则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但是写作需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基础之上。虽然,传统写作学习研究对写作主体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更多的是写作学生的世界观、生活阅历、气质等个性特征方面,而忽视的是写作学生构建的知识结构特点如何对写作活动产生影响[4]。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要意识到教学价值在于如何帮助学生从自身的经验与体会中生成创意,关注的是学生在成长历程和学习经历中的“心底留痕”,只有把写作学习活动设计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并勾勒出贴近他们生活经历的写作框架,才能引出学生心底的经验和体悟,从而让学生完成自我意义的建构。因此,如果说“如何写”体现的是学习方式与技能的习得,那么“写什么”将是学生创意潜力发挥的关键。

(二)从“范文模仿”到“创意写作”:写作策略中的问题

模仿是学生学习写作的第一步,一方面学生能够感悟优秀范文作品中的写作技巧与方法,另一方面能够循序渐进地提高其写作能力,降低教学难度[5]。显然,模仿在写作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单纯地模仿他人的写作技巧与方法将会降低写作的真实性,内在的真情难以流露。因此,模仿中的 “仿”不是“抄”,其目的是为了“不仿”,重在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写作方法与技巧,启发学生生成写作创意,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阅读能力有限,而且文字运用能力较弱,进而在写作表达能力和创意生成上都存在着不足,导致学习动机不足,这也是当前小学阶段写作学习中的困境之一。创意生成不是一个个体的行为,而是群体行为共同激发的;同样,创意写作的生成也发生在一个开放、即兴的课堂合作与讨论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能够唤起每一个学生的灵感。因此,在写作学习活动中能够形成有创意性的写作内容,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有合作与讨论过程,让学生能够即兴发言,这样体现了一种共同参与对写作主题意义的解读、建构与分享,而不是被动地提取个人记忆且不具有任何意义的陈述。

(三)从“规整划一”到“特色文本”:写作模式中的问题

现行的写作教学多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有系统、有规划开展活动,尤其在强结构化写作学习中,要求学生规整划一的写作模式和单一向度的写作思维,这对于思维活跃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思想的禁锢。因此,这种“规整划一”式的写作模式带来的严重困境是把表达的思想活动变成了一种依赖“权威”的学习活动,提倡的不是一种自身经验的创造性输出活动,也不是为了“对话”,更不是通过写作进而对自身经验价值、意义、局限的深层梳理与理解。为了改变这种“规整划一”式的写作模式,需要一个递进式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活动。首先,在教学上为学生提供创作空间,让学生能够在此空间中进行探索性体验,旨在让学生使用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基本工具;其次,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特长、兴趣对现实、知识和意义进行独特的写作建构;最后,让学生从个体知识结构、兴趣点的发展独特性中形成新的思维内容特质,即个体特性(差异化)发展增强创作潜力,使写作活动融入自身经验、社会问题与实际生活中去。这样,特色化个性写作内容则体现的是对世界的深刻体会。

总而言之,想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多方考虑,尤其可以尝试使用新技术来改进学生的写作活动质量。因此,基于虚拟全景的写作学习活动,与其他学习方式区别在于利用了虚拟技术来重塑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虚拟全景中与屏幕互动的体验方式发生变化,从单一的纸笔、键盘与鼠標以及视觉体验,发展为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整个身体在内的学习体验。同时,相关研究也表明,虚拟技术构筑的教育新形态为各个年龄层的学生提供更加引人入胜的写作学习方式和更加有效的学习动机[6]。

三、核心概念

(一)写作学习

写作是一种运用文字或书面语言反映客观事物、再现社会生活、表达个人经验感受的行为过程,也是人类社会成员进行精神对话、思想交流、认识与改造世界及人类自身的工具[7]。显然,写作需要透过文字表达来描述自身的感受和经验,倘若对字词真正含义缺乏真正的理解,想要表达的与所描述出的字词往往会发生错位,可能产生让人啼笑皆非的结果。因此,写作需要深入学习,这种学习是一种需要通过主动阅读、思考、实践等途径建构写作知识或技能的活动,其目标是提高写作素养与能力。写作学习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点:(1)写作内容的综合性,指写作内容不单单体现字词的运用、结构的逻辑性,更是反映了学生多元化素养和个性气质特征。(2)写作方式的操作性,或称实践性,指写作作为一种实践技能,需要通过大量艰辛的练习才能有所收获。(3)写作过程的渐进性,体现了写作学习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只能循序渐进。(4)写作结果的自悟性,指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刻苦练习写作,不断地体会、反思、揣摩,才能获得写作之道[8]。

(二)基于虚拟全景的写作学习

这一学习方式,指学生在虚拟现实技术构筑的360度全景式学习环境中,尤其在互动式全景学习环境中,学生既可以感受到真实世界,也能感知到叠加到真实世界的虚拟对象,利用与虚拟对象的互动展现对现实世界无法感知的信息而获得其认识,增强对现实世界中社会情境的认知,通过构想不存在的虚拟对象、事件、环境等,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虚拟写作学习着重的是对写作学习活动的动态把握,将写作学习活动看作是学生进行一系列复杂的认知行为的动态过程,揭示的是写作学习的内部活动规律,以实现对写作学习过程的重构。学生基于虚拟全景的写作学习除具有上述写作学习的一般性特点外,由于虚拟技术的介入,使写作学习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1)自然、真实性特征,指学生在虚拟空间中能够与学习对象自然互动,实现对虚拟空间中的信息进行深度感知时呈现出了一种真实感。(2)排他特征,指学习环境中的高度沉浸感带来的排他性特征。这是因为虚拟现实给学生带来的高度沉浸感,让学生身体沉浸在学习活动情境之中,而无视其他信息的干扰,即学习专注过程中的排他。(3)无界性特征,指学生的想象力具有无界性。这种无界性不仅指学生面对的人机交互界面是无边框的,更是虚拟技术对显示边界的拓殖,所开辟的虚拟空间具有无边性,学生在这一空间中将自身写作想象边界进行无限扩展。

四、VR支持写作学习的必然性分析

(一)VR为写作学习提供情境化资源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写作学习资源开发从二维平面形态转变到三维立体形态,这种转变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更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逼真、直观的学习环境,能让学生在观察这些资源时身临其境,在操作这些资源时能与之互动,在聆听这些资源时有所启发。VR提供的情境化资源,其本质就是促进写作学习的内容和工具,尤其是学习内容建设将直接影响写作学习的体验与质量。这些学习资源在内容设计上具有一些共性特征,如体验的交互性、问题的意义性、实践的情境性和参与的可合作性等。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便捷获取VR学习资源的渠道,也为学生改变课堂学习模式提供了可能,这无疑为写作学习从课堂内正式形式拓展到了校外非正式形式创造了条件。

(二)VR为写作学习展示视觉化线索

在写作学习中,想象力发挥一直被视为重点,但在写作内容中缺乏个性化的想象力发挥一直困扰着写作学习。显然,如何给学生提供想象线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将是写作学习的一项重要课题。相关研究表明,多媒体及技术可以有效地利用外部视觉和空间表征传递信息, 帮助学生建构复杂的知识或结构性心理表征,进而加强对学习材料的理解[9]。同时,空间线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学生注意并提高学习效果,学习迁移效果好[10]。显然,集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图形处理技术等技术为一体的虚拟现实技术,不仅能够为学生写作提供可视化素材,而且通过设计学习支架线索,让学生能够于虚拟空间中在视觉、触觉、听觉上感知支架线索,为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供支持。

(三)VR为写作学习构筑具身化空间

与数字化学习空间相比,虚拟学习空间最大的不同在于为学生提供了写作学习体验,这种体验能够使学生抛弃枯燥无味的公式,摆脱单一的视频解说和抽象的规则等。这种体验感来自学生置身于虚拟技术搭建的高沉浸性空间,这不仅仅是信息的沉浸,更是学生感官的沉浸。虚拟学习空间拥有的具身化是由虚拟技术自身带有的沉浸性、想象性和交互性特征综合形成,为学生身体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物理条件。很明显,在虚拟学习空间中,学生可以利用眼睛、鼻子、耳朵、手指——全身所有感官来协同感知虚拟空间的学习对象,使虚拟学习空间、学生认知和身体融为一体,实现了心—身—智的统一[11]。

五、实证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从上述写作学习现实困境中所存在的问题可知,写作学习不仅与教师的教学密切相关,而且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也是息息相关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利用VR技术为学生构建起一种适合的学习情景,让学生能够在充分利用丰富的写作学习资源的同时获得启发,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因此,本研究将设计一种基于虚拟全景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学生沉浸在这一情景中,能够无干扰地对写作所需场景进行观察、互动和口头描述,进而促进学生深入观察情景,激发写作兴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因此,基于上述思考,本研究将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 基于PPT课件的写作学习方式与基于VR全景的写作学习方式,是否在学习动机上存在差异?

2. 接受不同写作学习方式的学生是否因不同学习动机水平导致写作成绩(后测)产生差异?

3. 接受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是否在写作成绩的不同维度(主题契合度、结构完整性、语言表达力、思维创新性四个维度)上存在差异?

(二)研究设计

1. 准实验设计

本研究在实验前,从参与实验的同一年级(三年级)中的6个班级进行选择(以班级学习氛围、活跃程度、写作水平三个维度为选择标准),最终选择了4个班级(1班、3班、5班和6班)的学生作为实验班级。由于写作活动以课外自愿参与的形式开展,实验前的总人数有93人(其中,对照组A=49人,实验组B=44人),但是随着实验活动的开展,参与学习人数会有一定的变化,同时,排除无效作文(指没有写完的作文、学号和姓名遗漏),最终,实验组有效样本作文为25份,对照组为25份。其中,对照组采用基于PPT课件的学习方式,实验组采用基于虚拟全景的学习方式。为验证本研究提出的研究问题,整个实验划分为两个阶段,如图 1 所示。第一阶段是预实验环节,主要目的是:(1)让学生熟悉所使用的虚拟设备;(2)通过调查、访谈以及预测作文的分析,合理选择研究对象,即分析班级间的差异性和学生写作水平的一致性,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同质性。预测实验持续两周时间(第4—5周);第二阶段是准实验环节,在实验组学生熟悉VR设备操作后实施正式写作活动(第6周),之后分析在不同的写作学习方式中(第7周)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写作学习成绩是否产生一定的差异。另外,这一写作学习方式是否为学生带来了高学习动机,进而提升学生写作效果,对此也进行了分析。

2. 教学设计

本研究将借助VR技术构建出一种虚拟化写作场景,把学习内容无缝式嵌入到该学习场景中,使学生沉浸在这种场景中能够激发写作的想象空间。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两个组的写作活动均由同一教师执教,写作的主题都是《长城》,而且两个组在教学流程上都采用统一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活动模式,根据“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本研究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包括了几个环节:创设情境(Design Environment)——提出任务(Design Task)——分析任务(Analysis Task)——完成任务(Finish Task)——任务评价(Evaluate Task)。具體模式如图2所示。

(三)研究对象与工具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选择某市直属学校的小学三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之所以选择三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他们处在写作初级阶段,而且基本上处在同一写作水平上,借助干预实验能够更好地甄别出写作能力的差异;另一方面为本研究开展长期的追踪研究奠定基础。同时,对学生的基本属性数据分析可知,这些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父母文化程度较高。

2. 研究工具

一是学习认知工具,本研究采用虚拟现实设备(大朋虚拟眼镜)构建360度全景式虚拟学习场景,并开发以《长城》为学习主题的资源,内嵌了三种学习支架,一是语音支架,以问题线索形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事物所具有的重要特征;二是图文结合知识支架,着重将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概念性描述,让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和认识所观察到的事物。三是记忆支架,以独白方式让学生简单描述观察到的事物的特征并进行语音录制,一方面梳理学生写作表达思路,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重听语音,回顾所简述的内容。虚拟学习场景如图3所示。

二是作文评价工具,本研究参考了国内外有关的写作评价文献[12-13],设计了作文评价量表工具,该量表分为四个维度:主题契合度、结构完整性、语言表达力、思维创新性,每个维度分为四个评分等级(1-4级)。见表1。

(四)数据处理

本研究数据处理主要在两个环节,一是作文的评价环节;二是数据的统计环节。在评价环节上,本研究首先选择4~5名教师(高校教师与小学一线教师)对5篇作文进行共同评价,当评价作文成绩的一致性系数Kappa值在0.61~0.80或者以上时,说明这些教师的评价分数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最后,选择Kappa值较为接近的3位教师作为最后的评价者,以保证评价的一致性。在数据统计环节上,主要借助SPSS17.0统计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与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数据处理。

(五)数据分析

1. 分析一:基于PPT课件的写作学习方式与基于VR全景的写作学习方式,是否在学生学习动机上存在差异?

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对照组A和实验组B的学生的写作学习动机进行了前后测分析。前测是在写作活动开展之前对两个组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的调查,后测是两组在完成同一篇写作之后进行的调查。具体的数据分析结果见表2和表3。

从表2可知,p=.360>ɑ=0.05,说明A、B组学生前测中的写作学习动机基本一致,选取研究对象基本符合要求。从表3可知,A、B组写作学习动机后测的显著性p值分别为0.149和0.140,表明A、B组学习动机的后测差异不显著,而且总体上,两个组之间在学习动机上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于A组来说,写作学习动机的前后变化不大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继续进行常规的写作学习活动。但是对于B组来说,却有点出乎意料。因为在开展基于虚拟全景的写作学习活动之前,实验学校没有开展类似的学习活动,那么,为什么B组的学生在基于虚拟全景的写作学习活动中也没有出现较高学习动机?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2. 分析二:接受不同写作学习方式的学生是否因不同学习动机水平导致写作成绩(后测)产生差异?

从分析一可知,虽然基于虚拟全景的学习方式对学生动机并没有带来显著性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动机水平差异不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成绩。因此,本研究根据后测动机调查问卷,将学生动机水平分为高、中和低三类,进一步分析后测动机水平差异与后测写作成绩的关系,如图4所示。

从图4纵向来看,实验组的写作成绩总体上要高于对照组,而且,无论是哪一类动机水平的学生,实验组成绩都好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高动机之间、低动机之间的写作成绩差异比中动机之间的写作成绩差异性要显著一点。从横向来看,不管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高动机的学生写作成绩是最好的。因此,虽然虚拟设备使用没有实质性地提升学习动机,但是学生固有学习动机水平仍将影响着写作成绩并产生差异。

3. 分析三:接受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是否在写作成绩的不同维度上存在差异?

基于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从表4可知,A组与B组在不同维度的前测写作成绩上没有显著性统计差异,其中,主题契合度成绩的p=0.390,结构完整性成绩的p=0.982,语言表达力成绩的p=0.818,思维创新性成绩的p=0.818,这表明两组在前测成绩上无差异,选择A组和B组作为研究对象较为合理。另外,我们从表5可知,A组与B组在不同维度的写作成绩上后测数据存在显著性统计差异,其中,主题契合度成绩的p=0.000,结构完整性成绩的p=0.035,语言表达力成绩的p=0.005,思维创新性成绩的p=0.027,这表明主题契合度的差异显著性最为明显,其次是语言表达力、思维创新性与结构完整性。进一步分析可知,思维创新性维度相对其他维度来说,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的平均成绩都是最低(MA=79.04,MB=84.60)的,这表明基于虚拟全景的学习方式以及所设计的学习资源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与优化,才能唤起写作联想或想象,这一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六)研究结论与分析

根据上述的研究问题分析,本研究初步得到了以下的结论:

1. 相比于基于PPT课件式的写作学习方式,学生采用基于VR全景的写作学习方式在学习动机上没有产生显著性差异,而写作成绩上差异是由于学生自身固有的学习动机水平差异而导致的

本研究课题组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深入访谈与调查后发现,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经济条件原因。由于该校属于市直属学校,该组学生(甚至多数入校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他们都在校外或家里或多或少地接触或使用过虚拟现实设备,因此,基于虚拟全景的写作活动,对于他们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并不陌生。同时,课题组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访谈中也印证了这一点。其中,一些学生也提到“哇,这些虚拟眼镜我在万象城玩过,很有意思的,但是我们这个好像没有那么好”“我感觉和电影院里看3D电影差不多……”“虽然,这个感觉简单了一些,不过体验起来还是不错的,写作时可以快一点”;一些被访谈的教师也反映“这些学生家庭条件不差,而且他们在市里科技馆中或家里都有玩过,所以要想在学习动机上有一定的提高,还得从其他方面着手去思考,比如教学设计上、活动策略上……”。二是在学习过程中使用虚拟现实设备时间过短的原因。在写作学习过程中,只给予了学生两次使用虚拟设备进行体验性观察,时间分别是10分钟和20分钟,这限制了学生多次使用的机会。因此,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更多的是凭借回忆来进行写作构思与行文,当遗忘某一细节时,学生在极力回忆时反而带来了一定的认知负荷。也正如一些学习动机较低的学生在访谈中所提到的那样,“老师能否让我们多看一会啊?有些东西没有记住呀。”“在写作文的时候,能够让我们反复去看就好了。”显然,学生对观察时间过短有着一定的抱怨,这直接影响了后测学习动机的调查。因此,如何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活动,这是今后课题研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后测成绩的不同维度上存在着差异,其中,实验组的主题契合度成绩要好于对照组成绩,而且差异显著性最大,其次是语言表达力、思维创新性与结构完整性

从上述分析三可知,基于VR全景的写作成绩在评价维度上有着不同程度的提升,实验组的成绩要优于对照组。课题组通过访谈与录像视频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虚拟学习场景中的语音教学支架能够引导学生对写作素材进行详细的观察,通过语音提示学生能够以出声思维方式对所观察的素材进行初步描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描述框架,使学生在描写主题方面更加切合写作命题要求。二是全方位的沉浸性观察,激发学生多角度对写景描述性词汇的运用,在语言表达上也更加丰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自身动机不高的学生来说,很难一次性捕获到这种多元观察视角和语音提示暗含的多重启示。三是观察场景中的图文结合方式,能够让学生快速内化有关长城结构的词汇意指,并为下一步应用这些词汇奠定了基础,如对长城“垛口”及其功能的理解。

另外,本研究也发现在促进写作思维创新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难以激发学生的生成性加工思維,进而无法使学习资源变成内在有意义的加工材料。这就导致了学生依旧中规中矩地按照以前的写作方法与思维进行。因此,如何让学生能够借助虚拟现实打破常规思维方式,能够生成出创意性写作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议题。

六、研究反思

(一)基于虚拟全景的写作学习活动,不仅需要开发具有高互动性、多元化呈现方式的虚拟资源,而且更要重视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设计研究

信息技术的大发展为如何学、学什么、何时学、何处学带来了巨大的认知改变,尤其是多样化VR学习资源呈现方式和学习认知工具通过模拟真实世界的场景,超越现实无法复原当下时空不存在的场景,或创建一些现实中无法想象的世界,突破时空与身体感官的限制,延伸了学生认知范畴,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学习活动开展的模式与过程[14]。例如,zSpace公司设计的高互动性、超现实视觉和用户友好型界面的多元化虚拟学习资源,一方面,以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手段,设计丰富的三维影像和互动性教学来替代平面的、二维影像与多媒体内容,保证了学生能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基于三维、触摸等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创造了视觉、听觉和触觉于一体的现实感,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验[15]。VR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趋向多元化,不仅具有跨界性、符号性、沉浸性和互动性等特征,而且还发挥着娱乐性、创造性、沟通性、审美性等独特的教学作用[16]。

然而,我们知道VR学习资源的开发、设计与实施将受到设计者、实施规则和使用条件的限制与支配,尤其是教学设计者,将文字符合转化为虚拟空间视觉形象的同时,还需要他们将媒体信息转换成知识系统,发挥学习资源的潜能,才能更深刻地回归到对事物的理解,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在使用学习资源过程中进行学习[17]。因此,只有教师充分设计好教学过程、组织好教学活动去激发学习动机,把虚拟资源融合到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之中,才能充分利用VR学习资源所具有的功能特点,即只有学习资源需要依附在教学设计之中,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功能;否则,若教学中仅仅关注资源本身,忽视了教学设计这一基础,那么学习资源无疑将陷入“无源之水”“无木之本”的境地。

(二)基于虚拟全景的写作活动,不仅需要重视学生基本写作素养提升与技能训练,也需要思考如何利用新技术、新媒体促进学生写作创新思维的培养,增进想象力

从上述的结论分析来看,在写作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写作具有创意性是本研究需要进一步反思的问题。虚拟现实技术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无缝结合,为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创造了新环境,为认识客观世界拓展了新的途径与方法[18]。当学生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延伸感官和抽象思维去感知与认识虚拟世界中的事与物时,显然,认知范围的扩展使他们的认识活动不再局限于现实世界,他们在虚拟和现实的交融时空中对学习活动生成新的感悟和理解。因此,基于虚拟全景的写作学习活动是一种需要思考、逻辑、组织、情感以及想象等因素的综合过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在夯实知识与技能个人化建构的前提下,要处理好牢固基础知识、技能与个性化拓展、创新的关系。知识与技能基础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前提,学生缺乏足够的写作知识技能,那么学习是无效的;而创新思维是写作学习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那样,“想象力(创新思维)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19]。因此,平衡好这一关系,需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以构建VR沉浸性体验方式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二是设计跨学科性写作学习活动;三是以合作交流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连通表象能力[20]。因此,形成有创意的写作,需要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合作、对话、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为解决写作问题生成出多样化的方案和创意。

[参考文献]

[1] NELSON B C,ERLANDSON B E.设计用于学习的虚拟世界[M]. 徐光涛,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 DEDE C.Immersive interfaces for engagement and learning[J].Science,2009(323):66-69.

[3] NELSON B,KETELHUT D.Scientific inquiry in educational multiuser virtual environments[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7(3):265-283.

[4] 戴建林,朱晓斌.写作心理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李钢.小学语文习作中“模仿”的妙用[J].学园(教育科研),2012(7):120-121.

[6] 李峙.身临其境——那些被VR影响的心灵、身体与社会[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7] 陶然.现代汉语写作辞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

[8] 彭小明,林陈微.写作学习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7-36.

[9] MAYER R E, MORENO R. Nine ways to reduce cognitive load in multimedia learning[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3(1):43-52.

[10] 謝和平.多媒体学习中线索效应的元分析[J].心理学报,2016(5):540-555.

[11] 王辞晓. 具身认知的理论落地:技术支持下的情境交互[J].电化教育研究,2018(6):20-26.

[12] HWANG G J, YANG L H, WANG S Y. A concept map-embedded educational computer game for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in natural science courses[J].Computers & education, 2013(69):121-130.

[13] 刘佳玟.创造思考作文教学法对国小五年级学童在写作动机及写作表现上的影响[D].台湾:屏东教育大学教育科技研究所,1996.

[14] 高媛,刘德建,黄真真,黄荣怀.虚拟现实技术促进学习的核心要素及其挑战[J].电化教育研究,2016(10):77-87.

[15] zSpace in K12 Education[DB/OL].(2018-12-16)[2019-09-22].http://zspace.com/k12/.

[16] 曾令辉.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 R.基思·索耶.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第一版.徐晓东,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18] 李小平,张琳,赵丰年,等.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下混合形态教学设计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7):20-26.

[19]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许良英,范岱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0] 张丽霞,王丽川.论连通主义视域下的个人学习环境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17(12):63-67.

猜你喜欢
学习资源学习动机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研究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Factors Influencing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for Non—English Majors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O2O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
基于新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中等职业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
基于大学生成才的移动学习软件应用调查研究
The Ways of Foster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