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文物复制的不解之缘

2020-04-02 04:44谢艺军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马王堆李老师文物

谢艺军

2020年5月26日,在由湖南省博物馆等单位联合主办、湖南省歌舞剧院承办的“国宝国乐 国韵湘音——云上音乐会”的晚会现场,我看到多年前自己参与复制的楚国双虎座凤鸟漆木鼓架和马王堆出土的“T形”帛画等国宝复制品亮相时,忍不住热泪盈眶、心潮澎湃,四十年前开启的我的文物复制之路和多年来我在文物复制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上的痴迷与执着、痛苦和隐忍,以及当年省博物馆文物复制工厂的一幕幕如同电影般齐齐涌上心头,令我感慨良多。

我虽然出生在上世纪国家困难时期的60年代,但爱我的父母除生活上对我全心照顾外,还在精神上给予我鼓励与支持。我自幼愛好画画,当年在湖南省博物馆工作的父亲经常深夜骑自行车赶往湖南日报印刷厂、把未印好或切下的边角余纸大捆买来让我有空随意放手画画的场景,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1972年,马王堆汉墓出土震惊世界。我童年的最大乐趣就是周末经常可以在当时新建的马王堆新仓库(第一代马王堆汉墓陈列展厅)和湘博老陈列室随意参观和玩耍,平时听得最多的就是父辈们关于马王堆汉墓挖掘的各种奇闻趣事,使我对文物产生了一种天然的热爱,加之喜爱绘画,父母的支持和环境的熏陶让我得到了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满足,童年爱好绘画的天性手性也被保护了下来。

1982年,省博物馆李正光老师牵头创办文物复制工厂,开始了我与文物藏品的真正接触,也开启了我的文物复制之路。复制工厂成立之初,人员相当匮乏,李老师就从馆里的考古专家和行政人员中爱好绘画的家属子弟入手,首先就将自己最疼爱的小女儿收入麾下。李老师看中我能画线描功夫,就游说我父母将刚刚中学毕业、16岁的我招到了复制工厂。他聘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世界级专家学者顾问团队给我们上课,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第一课上,在聆听了由保存辛追遗体的湘雅医院曾佳明教授的生动讲述后,我了解了汉墓主人轪侯利苍的妻子辛追夫人的人生经历和马王堆汉墓文物的保存价值,进一步萌生了对軑侯家族生活的器具进行整理研究修复和复制的兴趣。李老师在古画复制上有绝技,他说这大都是在家里产生的灵感,有次我见到他修复好的一幅古画,当时也未在意,轮到我学习临摹时才发现要将古画画下来并不难,难就难在旁边做旧的痕迹。我赶快请教方法,他老人家笑了笑,轻松地说,那是他吃饭时不小心滴上去的油盐酱醋在纸上自然留下的痕迹产生的效果,让他产生的灵感而用到了古画的做旧中,这句看似保守的玩笑话却让我受益良多,以至于多年后我也顺着这个思路研究起利用痕迹艺术来创作任何我感兴趣的艺术形式,当然,这是后话。

当年复制工厂在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很快就能独立完成很多漆盘、漆鼎、漆耳杯、漆樽等漆器的复制,第二代马王堆陈列展馆中展览的大部分漆器都是我们复制的。我们制作的复制品除了用于展览,相当一部分摆在了博物馆的文物商店里供游客购买,给省博物馆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现在湘博湖南人展厅的这件楚国乐器:双虎座凤鸟漆木鼓架是楚文物中有代表性的器物,是我们当年复制工厂一件重点文物的复制品。1980年在临澧县出土时,文物已碎不成器,无法展出,我们只能根据其文物残片上依稀可辩的锦绘和出土时文物摆放留下的大致痕迹对鼓架整体造型和高度进行整理设计复原。当时的主管领导、原考古队队长,现已退休的老馆长熊传薪先生交待,必须想办法尽快在半年内完成。工作压力大,任务很重,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一件传统漆器制作必须经过一年四季反复打磨才能出效果。加上复制周期长,生漆易让人过敏,生漆疮令人全身奇痒、环境干湿不稳定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要想在短短半年内复制还原这件双虎座凤鸟漆木鼓架难度可想而知。凤鸟的弧度、弯度决定这件器型的曲线美,木材的选择是关键,我们和从各地请来的对各种材质颇有研究的木工师傅一起找了很多木材,反复尝试了各种木材做底坯的方法,找了很多老旧的木头甚至是贵重的黄花梨木,但都很难造型。在打磨凤鸟弧度弯度时,曲线的把握全凭李老师的一双眼睛,他一直盯着木工师傅反复打磨修正,他的一声“停”,这件器物的第一道工序就算是初步完成了。接下来就是刮底子,我们将麻布裱在底坯上多次刮填腻子灰再打磨再反复修正造型。型好了,接下来的彩绘上色这道工序难度也是相当大的,因长期过度劳累,李老师眼睛一直不好,身边一时只有我能帮他把握想法和节奏。在协助他的工作中,他放手让我大胆尝试制作,因为器型独特的弧度,要悬腕在上面徒手画画,还要保证花纹图案生动、线条流畅,放在现在可用电脑技术喷绘完成,但在当时只能纯手工绘制更是难上加难。在馆里决定让我们复制这件文物之初我就自己琢磨、偷偷练习,到湘江河边捡了很多圆润的鹅卵石在上面反复描绘。当李老师放手让我彩绘时,我已经练了3个多月了,所以上手很快,独立完成了大部分彩绘工作,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成本,圆满完成任务,达到了预期效果。上世纪90年代末,在出土这件文物的常德临澧县九里有我单独制作完成这件乐器的另外版本。我们复制完成的这件乐器,造型典雅、纹饰精美,最能反映湖湘文化里的阴柔之美。2000年湖北也出土了类似器物,则给人整体印象是粗狂阳刚。两件乐器一南一北互相映衬,很好地诠释了楚人绝妙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成为灿烂楚文化的象征性器物。

1986年后,省博物馆成立了美术组、展览组,我们复制工厂的几个人也分了流,我去了刘如凯先生的美术组,作坊式的文物复制工厂渐渐成了那一代湘博人的记忆。如果说当年我对文物复制的态度,源于我对文物和绘画的爱好,在李老师的口传心授下,在和诸多学者专家的学习中,在多年通宵达旦的反复推敲描摹中,对于文物复制的热爱却长在了我的骨子里,流淌在了血液中,以至于在今后的很多年里,只要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博物馆相关工作,我就会有天生的敏感观察力和实施能力。后面参与制作的文物,比如复制马王堆导引图和“T形”帛画时,我运用了光感摄影巨幅帛画的脱膜透光放大,打上九宫格,各种方法齐上阵,千方百计达到修复效果。

1999年随博物馆到台湾举办的汉文化大展中,我有幸结识台北故宫原院长、国际著名文化学者秦孝怡先生,在和先生对两岸文化的交流中,他对我的文物复制工作高度肯定,并希望这项工作能大力推广传承下去。后在湖南广电会客厅的回湘籍人士座谈会上再次遇到先生,他特意跟我单独交谈,鼓励我不放弃对文物复制的研究与传承,画画与文物的结合并不冲突,传统与当代可以融和、并存、发扬,才能更好创新。之后我又参与了诸多展览工作,如历代皇帝帝后文物展、法国文化交流展、台湾香港巡展、北京故宫八九交流文物特展等和对被盗文物整理中,由于我动手能力强,制作展品时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因此当年我的直接领导、美术组组长刘如凯先生就接到大量的对我的好评。上世纪90年代我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国家文物局和公安部还给我颁发了“文物保护先进个人”证书。

由于我参加工作早,在复制工厂工作的同时,1983年我考入长沙市二轻系统美术学校,接受邓平祥老师的绘画启蒙教育,才开始系统学习绘画技艺。1992年,我考入中央美院进修,在王华祥、李林琢等教授工作室学习油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画画似乎成了我全部的精神寄托,2005年以前,我在展览部工作的那几年里,馆里的临展工作特别多,一个接着一个,有时甚至是上一个展览结束当天下午,等观众离开我们直接进场撤展布展,第二天就是另一个展览的开幕式。从展览设计到布展必须亲力亲为、夜以继日,脑力和体力的双重压力令我不堪重负,唯有在全神贯注的忘我作画时才能获得片刻的身心慰藉,也因为绘画,遭致了许多说我不务正业的质疑。在那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人们过度追求文物和艺术的商业化价值而往往忽略了一些本真的东西。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我的初心是什么?文物复制还是不是我的使命?复制漆器很难让工匠坚持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漆对人体的伤害,如何运用新材料和现代工艺手法替代传统工艺的不足?文物复制如何传承和创新?

在众人不解的目光和唏嘘声中,2005年,我毅然选择到馆保卫科工作,工作岗位是监控室值夜班。在认真做好、完成值班工作之外,我获得了大量的业余时间,我调节好自己的生活规律,几乎将所有的工作以外的时间全部用在了我想要追求和探索的事情上。我常常在馆外大力宣传文物保护,不遗余力地讲述我对自然环保节能低碳的理念;在保卫科工作,接触文物库房的时候也多,每次看到那么多需要修复的文物,而修复工艺不仅耗时也浪费掉很多好材料,我萌生了利用废旧材料将痕迹艺术运用在文物复制彩绘做旧工艺上的想法。我尝试重新利用很多废旧的胶合板材(俗称三夹板、五夹板),比如我制作《黑地彩绘棺纹饰》,用夹板做底材轻便无毒,便于携带且结实不易变形,制作上用沥粉(甚至尝试用鸡蛋清)代替漆底、内髹环保水性漆,主纹用油画颜料、丙烯颜料等新材料上调和光油进行堆绘,产生浮雕式的堆漆效果,视觉上同样可以达到以假乱真。做旧技艺关键靠眼力把握,用冷热法、土埋法或是日晒雨淋,甚至用微波炉加热又放冰箱适度降温,以达到开裂做旧效果。有些干脆就将其长久搁置,经过了一年四季、寒来暑往,自然而然出现包浆,产生了岁月的旧痕等意想不到的效果。

1989年我在省博和故宫文物展中结识了现为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部负责人的马海鹏,我们一见如故成了兄弟,我在中央美院进修的两年,我们经常在一起聊文物、聊繪画,他对我的创新尝试给予了很大的肯定和鼓励。近年来,在创新研究中我产生灵感并创作了油画《火》系列作品,2019年国庆期间,其中一幅入选全国文博系统70周年书画作品展并被国家文博书画院收藏。2020年疫情期间,我冷静思考“孝”的问题,包括我多年在文物复制和绘画上的痴迷与执着,面对他人指责的痛苦和隐忍,父母催我结婚生子的唠叨,以及对晚上值班、白天睡觉画画的颠倒黑白的生活方式的不理解……今后我将非常认真耐心、采取愉快的方式让他们开心接受;而我在逐步实现我的艺术梦想的道路上,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将文物复制和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与文物文化相结合的更多的作品甚至是大型公共景点艺术,让马王堆的品牌挖得更深,推得更广,为传承湖湘文化尽一份微薄之力。

写于庚子年孟夏

猜你喜欢
马王堆李老师文物
该得奖的李老师
宠物难伺候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马王堆帛书的书体形态
马王堆帛书的书体形态
文物失窃
“马王堆”走进上海龙美术馆
马王堆汉墓简帛首度全面公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