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科教学的美育渗透功能

2020-04-06 14:32李红霞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美育劳动学科

李红霞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在新时代,学校教育要在坚持立德树人的前提下,大力改进美育教学,深化美育教学改革。

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美育教学的质量,各中小学校应通过课堂主渠道,加大美育教学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作用。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学科教师不仅需要不断提升审美素质,寻找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契机,而且需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结合课程需要,美化课堂教学的过程,并且增强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层次感,为学生创设体验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语文学科。语文学科以文本为呈现方式,文本又以生活为基础多侧面展现社会百态。最重要的是,它以其丰富的人文性强调学科的审美功能,在中华文字的完美碰撞与结合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结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跟随作者在平静、婉转、激昂等的情绪情感中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又如:数学学科。数学学科用一个个抽象的数字符号衍生出数学本身所独有的抽象美、逻辑美和精准美,所以数学教师应认真挖掘定理、公式或图形中潜藏的规律美、对称美,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生认知的整体发展。

与此同时,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除了要以美育智外,还需将美育与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相结合,实现寓德于美、健美结合、以美育劳。相关学科教师要秉持五育并举的初心,完善德育工作的体系,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精神指引,塑造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合理安排学生的运动负荷,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增强学生追求健康之美、体育精神之美的信念;研究《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内容,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的功能,在带领学生体验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劳动之美、创造之美。

此外,美育作为一种开放型教育,除了在学校中进行外,也可以延伸到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可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自然、社会的机会,可使其在与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的交流中,在与传统艺术、馆藏作品等的沟通中,收获更多心理结构的体验。

蔡元培曾言:“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可见,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心灵教育。它既能在校内帮助学生打破美术学科的藩篱,感受各学科教学的魅力,又能在校外帮助学生创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之美。

(作者单位: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美育劳动学科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热爱劳动
“超学科”来啦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