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阅读

2020-04-09 04:38成知辛
新教师 2020年1期
关键词:论语学者读书

成知辛

当下,阅读成为热门话题,各种说法都有,教师们常常无所适从。这时,仔细辨析、冷静思考就格外重要。热闹未必有理想的效果。要多读书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从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到常说的“开卷有益”,不知多少名流学者都说要多读书。然而,“阅读”这个话题实在太大,古今中外的书籍浩如烟海,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文化素养各不相同,简单的提倡和强调不免流于空泛。职业或特定要求外的业余阅读再有严格要求是否恰当?在校学生、各种进修培训需要考试,还有专业、职业的需要,如科研、专业教学,也就需要特定的阅读。而在此之外,阅读更多的应是个体的精神享受,是精神层面不自觉地受到滋养。制订书目,列出程序、步骤、方法,往往败坏了阅读的胃口,反而把阅读窄化了。

对阅读,教师们要独立思考、仔细审视。

当下出版的书一年有四五十万种,真值得读的不是很多。许多书求新、求异、求变,心灵鸡汤类的占比不小,标新立异的书名后大多内容浮浅、言说失据、理路不正。这类书读了浪费时间,更可怕的是把阅读趣味搞坏了,思维水准拉低了。

当下教师阅读的流行说法是“读经典”。但什么是经典?从宽泛的意义上说,中国文学方面的,从《诗经》、楚辞到韩柳文章、唐诗宋词,再到元曲、明清小说,再到现代鲁迅等的著作……就中国历史而言,从《春秋》《左传》到《史记》《汉书》,到《资治通鉴》,再到今人顾颉刚、范文澜、傅斯年等人的著述……还有诸种论著,从老庄、论孟、荀子、墨子到王充,到魏晋玄学名论,再到程朱理学、阳明心学,乃至今人康梁学说、钱锺书《谈艺录》《管锥篇》、李泽厚《美的历程》,皆可以算经典。以上所举,也还只是挂一漏万。国外的也一样,从荷马史诗到《天方夜谭》,到前代各国名家作品,再到卡夫卡、海明威、卡尔维诺……文学经典就数不胜数。还有史学、社会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等的经典。经典,汗牛充栋,数量多得可怕,怎一个经典了得!

可以说,没有一个人能把经典读完,即便文学经典也不可能。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就说:“吾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更何况知识爆炸的今天。

那么,中国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经典又是如何的?传统的“经”有各种说法,五经、六经、七经、九经、十二经、十三经、十四经,分法的来源就不细说了。以南宋以来形成比较一致共识的十三经来说,要好好读其中的某一两本也有一定的讲究。比如《论语》,谁都知道重要,却并不易读。除了少数或极少数对此较有研究或深有研究的教师,其他人读《论语》选一个好一点的注译本是很重要的。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徐志刚的《论语通译》,中华书局出版的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皆是较好的入门读本。而切不可一开始就读“心解”一类的书,入门不正,品味坏了,以后纠正就很麻烦。要再进一步,朱熹《四书集注》中的《论语》的注释,康有为的《论语注》,杨树达的《论语古义》皆值得一看。至于要全面充分研究的人,历代多有名家注析《论语》,就不必多说了。一般而言,教师们也不必对《论语》整本深读,适当选择部分内容,了解即可。

所以,笼统提倡读经典似乎有点不着边际。很重要的是多了解学者,尤其是著名学者对读书的看法,再结合自己实际,找准路径去读。有的学者说要好好读《论语》,把《论语》弄通,这有点虚泛。通到什么程度?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就有二十卷,是治《论语》者必读的,一般教师就没有必要读。其他经典如《诗经》《周易》《尚书》《春秋》……注析的大学者众多,如何读得过来?一般只要结合个人兴趣,做适当了解,不必强求。

依据兴味阅读,所谓跟着感觉走,兴之所至,信马由缰,领略各种风景,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在兴趣盎然的享受中获得感受、知识、思想,这种感受往往最深,形成的记忆也更深刻长久。许多名家回忆读书,初时皆是驳杂,并无系统。

鲁迅在《读书杂谈》中说,读书有两种,一种是嗜好的读书,一种是职业的读书。嗜好的读书,兴趣就是目的。正业完成之余暇大可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就如同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差事了。”

在《读书杂谈》中,鲁迅也还说到职业的读书的痛苦。他说:“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职业的——本文作者注)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区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遵从兴趣,博览群书——泛读,对提高文化修养是非常重要的,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是也。但是,对教师来说,仅有泛读是不够的,有些书要精读——当然,精读也还有个层次区分,这是另一个话题。需要精读的书也是非常多的,《论语》《孟子》《庄子》《史记》的一些篇什,《文心雕龙》、韩柳文章……中国近现代的,外国的也有许多,难以胜数。怎么办?我赞成学者唐弢说的:“博览群籍,读破一卷。”可以相对根据个人兴趣先从“读破一卷”做起。但既是精读,又不能完全依据兴趣。所谓精读,就是要把一本书比较彻底读明白、理解透彻。因此,读的过程难免遇到疑问、障碍,常要涉及其他书籍,读古典文献涉及的参考文献更是很多,如果完全凭着兴趣,遇到障碍便躲避,这样,精读就完成不了。只有克服困难,努力用功,边读边用心揣摩、领会。才能真正获益。“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架势、曲段要反復练,精读也要求对所读之书要反复读,读多少遍各人当然有不同。一旦读通,哪怕相对读通,便会豁然开朗,使自己的水平、境界更上一层楼。

阅读还要注意避免过于急功近利。虽然有时现读现用是难免的,但是教师现买现卖对学养提高是不利的。阅读好书,感悟内容有个“发酵”过程。著名学者熊十力曾教导少年王元化(后来也是一代著名学者),好书要“沉潜往复,从容含玩”。“发酵”就像米酿成酒,要有一定时间,才能脱原形而臻醇厚。“韦编十绝”,说着多,践行着少。孔子还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也都是反对急功近利、一蹴而就的做法。临时搬来的知识,不能化用,套到教育教学中往往显得生硬。教师只有学养提高了,才能真正将知识化用与教育教学相融合,再佐以其他因素,才能成为让学生认可的真正名师,而不是一阵风似的“名师”,教师中钱梦龙、贾志敏、管建刚老师都是例证。在功利之风盛行之时,往往耐得住寂寞的阅读者才会脱颖而出。

(责任编辑:王振辉)

猜你喜欢
论语学者读书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如何读懂《论语》?
我爱读书
学者介绍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