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字教学中玩转SmartArt图形

2020-04-10 06:50金燕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0年3期
关键词:识字写字汉字教学

金燕

【摘   要】教师在使用PowerPoint时可利用SmartArt来创建各种图形进行辅助教学。在初识汉字时引入相关图形,能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加强记忆;在辨析汉字时巧用相关图形,能引导学生掌握生字结构特点,防止出现错别字;在学写汉字时善用相关图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书写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汉字教学;SmartArt;识字写字

教师在使用PowerPoint时可利用SmartArt来创建各种图形进行辅助教学。SmartArt图形是信息和观点的视觉表达形式,它能用简约的图像直观、准确地呈现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在长期的实践和研究中,笔者发现:作为学习脚手架的SmartArt图形,能激发学生运用智能,提升思维品质。它能排除碎片信息带来的额外负担,删繁就简,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理解信息,加深记忆和认知。可以说,SmartArt图形是推动思维显化、深化的利器。

一、引入图形,初识汉字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识字教学,要以汉字为原点,依据字理文化,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并把“教汉字”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识字”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文”和“道”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

(一)创建“流程图”,追本溯源学汉字

现代汉字的象形程度低,这给通过字形猜想古人的造字本义带来了一定困难。笔者在组织学生识字时,经常选用SmartArt中的各种“流程图”演示字形的演变过程。这样解读字义显然会简单、有趣得多。

【案例1】“雷”的教学(二年级下册《雷雨》)

师:(出示课题)说说你印象中的雷雨场景吧!

生:下雨前会打雷,声音可响了,我最怕雷声了。

生:一道闪电撕裂天空。

生:我的印象是先闪电、打雷,然后就会下很大很大的雨。

(生自由交流时,师用课件演示闪电和雷声)

师:是呀,空中两块云碰面时撞在了一起,就会产生闪电,同时发出巨大的声音,这就是雷。所以,古时候,“雷”一开始是这样写的(呈现甲骨文),中间像闪电,两边“田”字形状的图案指鼓,表示雷声就像敲起大鼓一样响。这个字说明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多形象呀!后来,“雷”字又演变了(出示小篆),表示打雷下雨。你看,雷声从空中一直传到了地面呢!声音真大啊!我们也来大声读读“雷雨”。

(生大声朗读课题)

认识“雷”这个字,学生光会分析“雨+田=雷”是远远不够的。笔者利用SmartArt中的“垂直流程图”将识字与“汉字文化”“生活现象”进行统整,不仅让学生了解了“雷”字的文化内涵,感受到了雷声的震耳欲聋,为理解感悟文本做好铺垫,还让学生掌握了“闪电与雷声同时发生”这一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甲骨文“雷”字竟能将打雷这一自然现象表现得如此科学、有趣,使学生对汉字文化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主动识字的欲望。

(二)创建“射线图”,部件归类学汉字

偏旁是汉字重要的结构单位。相同偏旁的一组字,往往在意义、读音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或相关性。所以,教学中可利用SmartArt“射线关系”等图形,有意识地将同形旁或同声旁的汉字归类在一起,以充分展现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构字部件。

【案例2】“页”的教学(二年级下册《画杨桃》)

师:知道“页”字本来与什么有关吗?

生:与“书页”有关,因为我们总说翻到第几页。

生:与“纸”有关,文中说“那页画纸”。

师:其实,“页”的本义是“人的头”。(出示“页”的甲骨文和一张脑袋的图片)

师:你看,头顶的“顶”、额头的“额”、面颊的“颊”、胡须的“须”都和头有关呢!

(生一边读汉字,一边找到身体相关部位摸一摸、拍一拍)

师:我们在二年级上册《场景歌》中学过的“领”字,也与头相关。它表示脑袋与身体连接的部分,就是脖子,也称“颈”“项”。

(生拉拉红领巾,翻到同册《开满鲜花的小路》找“长颈鹿”的“颈”,看看师的项链)

师:本冊第20课《蜘蛛开店》中还有一个带着“页”的汉字——“顾”。翻到这篇课文,“顾客”的“顾”,跟“头”有什么关系呢?

(生查字典,发现“顾”的本义是“回头看”)

在课上,笔者利用读文解字、据义归类的方法,借助SmartArt中的“分离射线图”帮助学生了解“页”这个偏旁的文化内涵,指导学生体会汉字构字部件的部分意义,从而理解单个汉字,并链接了已学过的“领”“颈”和还未学习的“顾”等字,为知识迁移打下了基础。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找到了规律,由单独识记发展到批量识字,提高了识字速度和效率。

(三)创建“集合图”,统整生活学汉字

语文学习是与生活相联系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所以,笔者特别重视生活识字,即强调教学需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充分利用SmartArt中的“集合图式”,打破以往封闭式、孤立式识字的局限,提高识字效率。

【案例3】“秋”的教学(一年级上册《秋天》)

导入:哪些小朋友认识“秋”这个字?你在哪里见过它?

1.课外书中学汉字

师:老师这儿有一本很好玩的课外书,题目叫《秋秋找妈妈》,秋秋是谁呀?

学生读书中的句子:“秋秋是一只小小鸟。”

2.名字中学汉字

师:我们班里的小朋友或爸爸妈妈的名字中有带“秋”字的吗?咱们绍兴就有一位姓“秋”的名人——秋瑾。(出示图片)她是一位女英雄。这是她曾经住过的地方——秋瑾故居。你们可以去好好参观一下,了解这位名人。

学生读名字:“秋瑾。”

3.日历中学汉字

师:其实,在日历里也有好几个“秋”呢!老师为你们选了其中三个月的日历印在了纸上。找一找,有“秋”吗?把这个字圈出来。

学生圈一圈、读一读日历中的“立秋、中秋、秋分”。

4.节日传统学汉字

师:前不久刚度过中秋节,你在哪里看到“秋”字?(出示图片)

生:我在路边的广告牌上见到“中秋”。

生:我在我家的月饼盒上见到“中秋”。

生:我们学校还布置了“中秋作业套餐”呢!

学生读节日名称:“中秋节。”

5.拆分部件学汉字

编顺口溜:“禾姐姐,火妹妹,手拉手儿,变成秋姑娘。”

小结:识字就是这么有趣,这么好玩。如果你是个有心人,“秋”字便经常能被你找到!

在案例中,笔者利用SmartArt中“带标题的矩阵”图形将阅读课外书、寻访本地名人、了解节日节气等活动趣味十足地整合到了教学中。这不仅是内容上的统整,还是策略、方法上的统整。学生在游戏中识字,在故事中识字,在看图中识字,在广告牌上识字,在文本中识字……多种途径,不断复现,使识字学词变得多元化、生活化,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二、巧用图形,辨析汉字

错字、别字的出现,跟小学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息息相关: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知觉和注意力,对事物只能笼统地感知,对相似结构难以进行有效辨认。要减少低段学生的错别字现象,就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笔者一般从汉字的文化内涵入手,以字义为核心,利用SmartArt图形来刺激学生的优先知觉,从而引导学生体会汉字构造的特点和汉字背后的意义,使学生有效地、自觉地预防或减少错别字现象。

【案例4】“辨”的辨析(二年级下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师:我们在第5课中学过汉字“瓣”。比较一下,“辨”与“瓣”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左右两边都是“辛”。

师:不同之处呢?

生:不同的是“辨”的中间是“点、撇”,而“瓣”的中间是“瓜”。

生:“瓣”是指把瓜分成一瓣一瓣的,“辨”的意思就是“辨别、分辨”。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些事物,辨一辨它们的不同特点。

(学生活动:课件显示图片“点和撇”,辨一辨“长短”;显示小人书封面《真假美猴王》,辨一辨“真假”;显示动画片人物“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辨一辨脑袋的“大小”;显示两堆秋叶,辨一辨“多少”。)

师:看来,用眼睛看一看,可以辨别出不同事物的特点。其实,用耳朵听一听,用嘴巴尝一尝,用鼻子闻一闻,用手指摸一摸、捏一捏,都能帮助我们辨别很多事物的特点呢!想一想,你能辨别什么?(出示图片)

(学生活动:口头说话“____帮助我们辨别____和____”。)

生:(拍拍桌子)耳朵帮助我们辨别声音“响”和“轻”。

生:(咂吧嘴巴)嘴巴帮助我们辨别酸、甜、苦、辣和咸。

生:(吸吸鼻子)鼻子帮助我们辨别“香”和“臭”。

生:(摸摸脸蛋和桌面)手帮助我们辨别“光滑”和“粗糙”。

生:脑子帮助我们辨别“是”和“非”。

本环节将课本当学本、当用本,使学习真实、有效地发生。教师具有强烈的生本意识,重视学生的体验活动,创设有趣的情境,引导他们动用各种感官进行“辨”的体验。

【案例5】“反文旁”和“欠字旁”的辨析

教师先利用SmartArt“射线图形”呈现古文字,讲解汉字含义: “欠”,下面是人,上面像人张着大口,整个部件就像人张着大口呼气或打哈欠。“攵”,下面是右手,上面是小棒、鞭子一类的器具,意思是手拿器具轻轻击打。

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填字擂台赛”,要求说出字义填汉字。

第一组:张口“吹”口气,张口运气来唱“歌”,张口吐气“歇”口气,张口“饮”开水……

第二组:小棒击打自己马上“改”错误;拿根鞭子去“放”羊;手握武器“攻”打“敌”人……

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呈现如下图片。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语用的意义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延伸、拓展,让学生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善用图形,学写汉字

指导学生写好字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教”的行为出现了偏差,过多地以抄写、听写等机械方式去要求、指导学生。要让学生真正写好字,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凸显文字内涵,激发写字兴趣

利用SmartArt图形,能将枯燥的写字指导、写字作业转化为学生喜欢的写字练习。让写字教学整合各种“好玩”的活動、“文化”的元素,可以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提高写字的效率。

【案例6】“了、子、人、大”的教学(一年级上册《秋天》)

教师先设计一张“重点流程图”,利用图式来帮助学生识记,同时通过编故事,引导学生发现“了、子、人、大”这四个字都是象形字,彼此是有联系的(如下图)。

◇“了”就像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大脑袋,弯着身子。

◇“子”指孩子,能伸出两只手了。

◇孩子长大了,会劳动了,就真正成长为了“人”。这个字就像一个侧着身子正在弯腰劳动的人。

◇“大”字就是一个张开双臂、迈开大步、自信有力量的成年人。

以上案例中,笔者根据汉字的字理,整理出了一棵有主题的“汉字树”(如上图),以此渗透汉字文化,激发学生的意趣,推动书写练习。

(二)标注笔画颜色,展示书写过程

有些汉字笔画复杂,有些汉字笔顺容易写错。对此,教师可以利用SmartArt图形来显现汉字的书写过程。

【案例7】“垂”的教学(二年级下册《雷雨》)

教师一边演示笔顺,一边讲汉字故事:要下雨了,蜘蛛得逃跑了,它的出逃路线是——先写撇和横,好似蜘蛛网,接着沿竖中线写“一竖”(用红色写),蜘蛛就是顺着这根丝线从高高的顶端直直地降落在地面上,中间穿过了浓密的大树,正好是个宽宽的“草字头”(用绿色写),又穿过小小的草丛,横稍短些(用淡绿色写),最后才安全到达地面(用棕色写最后一横),注意最后一横最短,因为蜘蛛一落地就逃走了!(如下图)

学生一边说故事,一边写字。

(三)梳理生字特点,指导关键技能

从二年级上册开始,每课需要书写的汉字基本都有八九个。笔者以为,逐个指导书写成效不大,应该引领学生关注一课或一组汉字中共有的关键写字技能,并利用SmartArt“集合图形”把它显现出来,使学生一课一得,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的目的。

【案例8】“赶”等字的教学(二年级上册《雪孩子》)

本课共有8个汉字——赶、旁、谁、汽、轻、浑、旺、唱。这8个字共有3种结构:左右(左中右)结构6个、上下结构1个、半包围结构1个。无论哪种结构,每个汉字中都有3笔以上的横。显然,“横”的书写,是本课汉字书写的关键技能。

对此,教师设计了一张射线集合图(如下图),引领学生发现这些字的书写秘诀:“多横字,比长短,找中线,间距匀。”学生一边背秘诀,一边寻找每个汉字中横的变化,掌握书写“横”的技能。之后再遇到多横字时,他们就会不自觉地用上这个方法,书写能力和质量便会越来越高。

综上,在课堂中运用SmartArt图形,体现了教者的教學智慧和教学艺术。在这些图形的帮助下,学生提升了学习速度和效率,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同时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审美能力。

(浙江省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   312000)

猜你喜欢
识字写字汉字教学
把握部编教材特点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浅谈零基础留学生的汉字教学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理论研究
《给刘洋阿姨的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识字7》(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识字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让妙想与“霞鹜”齐飞
浅析短期汉语培训背景下对外汉语汉字教学
新课标下识字写字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