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碰撞小沙龙

2020-04-10 11:06孟晓东孙晓燕雷明陈佳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曹冲称象三节课古文

孟晓东 孙晓燕 雷明 陈佳

孟晓东:今天的展示课很有趣,没有事先商量课的内容,但是上的课不约而同都是小古文,这样就成了一个专场,促使我们好好地研究研究小古文。更有意思的是,两位老师同课异构,一位在洛阳,一位在杭州,相距几千里,真的是异构,很有意思。今天,我们就用新课程教给我们的三个词“合作、自主、探究”来进行评课。

问题一:说说其他两位老师的课,你最欣赏或者说觉得他们最成功之处在哪里?这叫合作。再说说自己上完课后,自己有哪一点不足或遗憾,说自己是自主。说别人的优点,说自己的不足,这样我们走的路会越来越远。

孙晓燕:那我先說,以抛砖引玉。首先,我想说说和我同课异构的雷明老师的课,他的课堂评价非常令我震撼,特别是在课堂中结合小古文教学的特点进行富有古文味儿的评价,如“甚好、妙哉”,与学生对话显得很自然,这是我非常佩服的。

陈佳老师的课有高段小古文教学的特点,特别是基于学生学习小古文经验的基础进行设计与引导,课堂显得更开放,更自如。学生改写小古文的环节很充分,学生有感而发,改得很自然,使学生渐入佳境,这种课堂形态是我非常欣赏的。

我今天课堂教学中留有遗憾的是“诵得有滋有味”板块,当学生兴致极高地要挑战背诵,跃跃欲试时,而我却在学生挑战背诵了一关之后,就虚化了全部隐没内容的背诵,当时只想着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能拖,于是就这样过去了,真的有点遗憾与后悔。另外,自己的课堂评价语不够精练,重复学生的话的现象仍存在,思维推进不够。

雷   明:谢谢孙老师对我的评价!孙老师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导课时复现已学的知识,复习之前学过的三篇小古文《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从认知上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课堂上设置闯关游戏,符合学生争强好胜、勇攀高峰的心理特点。第三点,小组合作学习,寻找三篇小古文写法上的异同。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同伴互助学习的积极性,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参与面广,兴趣浓厚。

陈老师在教学《书戴嵩画牛》最后一个环节时,让学生练习讲故事,陈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人物身份出发,进行多角度的尝试,如把自己当成杜处士,或小牧童,或作者苏轼,设计巧妙,很新颖。

反思自己的这节课,我认为学生对《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小古文内容上的理解问题不大,很多学生读上几遍,借助注释就能理解。我可以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讲故事,创设的情境可以再多样一些,让学生多讲一讲,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但有的时候会为评价而评价,显得很不自然。课堂上,我应该更加放松,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生成点进行引导。第三点,在最后一个环节,对比《曹冲称象》和《王戎不取道旁李》写法上的相同点时,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去总结。在小古文的学习上,我们应该相信学生,他们并不是零起点。

陈   佳:首先,我觉得孙老师的课非常成熟,教学设计环环相扣,通过闯关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小古文,增强了学生学习小古文的乐趣。最后比较三篇小古文《司马光》《曹冲称象》《王戎不取道旁李》中古代儿童相似之处,也是非常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现在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合作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向孙晓燕老师学习!

第二节雷明老师的课,我觉得课如其人,一举手一抬头都有名师风范,说起话来也是字斟句酌,对学生的点评语也非常到位与简练干脆。这点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另外,雷老师的课特别重视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小古文,“诸儿竞走取之”和“人问之”,这些地方的“之”的意思是有所不同的,雷老师没有单独拎出来让学生理解,还是还原于文本,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之”字的意思。向两位老师学习!

如果说我自己课的不足,我觉得今天我太紧张了,学生也受到了我的影响,比较拘谨,没有放开,另外,我对一些问题的点评还不够到位。

问题二:说说对方课的不足或建议。

孙晓燕:我是一边听一边思考,想法不成熟。因为与雷老师是同课异构,自己也一直经历解读文本的过程,感触颇深。特别对我有借鉴意义的就是要相信学生,对补充小古文的比较阅读,学生能够自己发现,自己尝试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能代替,而是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与空间,顺学而导,教师要学会慢慢退出。

雷   明:我认为,孙老师的课,教学内容的取舍还应多推敲,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及课后练习题,扎实推进,稳步落实。

陈   佳:孙双金校长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好课如登山,登知识的高山,登思维的高山,登情感的高山。”我们这三节课,都在努力登这三座大山,努力将小古文类课文的指导朗读、字义理解、断句这些知识点通过一些多样的形式教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理解小古文的兴趣,这是在登知识的高山。这三节课,我们都在努力设计一个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辨,给学生一个思维力的生长创造绝佳时机,如,为什么“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讨论交流。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摆在今天真的不可改吗?冷静思考,这都是在登思维的高山,我觉得我们也做得不错。第三座大山——情感的高山是学生与文本的共鸣,是学生走出课堂之后的情感积累。那么,我们这三节课如何有情感的线索和共鸣,我想这既是我的困惑也是其他老师的困惑,即小古文这种类型的课我们如何上出情感。

问题三:探究一个问题,同课异构的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都补充了《曹冲称象》,雷明老师放在后面,孙晓燕老师放在课中,这个材料放进课堂,你们的用意是什么?如果二次备课,你们会不会进行二次调整?为什么?

孙晓燕:首先,我选择这个文本进行补充,用意是非常明确的,《司马光》是学生三年级学过的文言文,把这个文本放在课前,是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链接现学的文本,架起文本之间的桥梁。《曹冲称象》文本的引入,一方面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现代文版“曹冲称象”的故事了,采用文白对照与借助注释的方法来读懂小古文《曹冲称象》。同时,把《曹冲称象》的文本放入课堂教学的后半部分,是基于学生理解文本基础上进行的拓展,是学习知识层级上的递进。三篇小古文的比较阅读,使学生经历了读、品、悟的学习过程,进而探索内容与写法上的共同点,是思维层级的递增,更是学习方法的迁移与运用。因此,文本承载的意义不同,教学价值不同,在课堂中的介入时机也不同。

雷   明:我是用图片的形式引进《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的,有三点考虑:一是引导学生看图猜故事,激发兴趣。二是选用的图片均出自教材插图,学生熟悉。同时,这也是一种暗示,让学生明白课文插图很重要,借助插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三是引导学生发现题目都是“人物+事件”,包括本课的课题,有异曲同工之妙,进而使学生明白我们可以用“人物+事件”的方法给文章命题。

问题四: 三节课不约而同地选择让学生表演,意义何在?

孙晓燕:表演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是放在最后的,用时也相对较长,因为在几次试教中发现演好故事比讲好故事难度系数更高,对学生来说也更具挑战性。面对这样极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依托的扶手是在学习小组里进行演绎,分配好角色、设计好台词、演绎好形象。放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是因为前面读好小古文,读懂小古文,感受人物形象等都是为其做铺垫的。从讲好故事,复述好故事,到演好故事,是层层递进的。

雷   明:设计表演是为了变换形式,通过多种策略使学生不会产生厌烦感。第一句的理解借助注释,第二句通过演一演,第三句通过创设情境、人物对话等进行。这样,会让学生有种新鲜感。

陈   佳:我的课上的表演只有一处:拊掌大笑。当初为什么有此设计?我在备课的时候发现,我们帮助学生理解字义,主要运用的是两种方法:一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另一种是学生通过查找字典等工具书来理解。但是有些词义可以通过表演来理解,于是课堂上我就设计了这一处表演,初衷很简单,理解了就一定能做对这个动作,完成表演。

孟晓东:今天三次表演都演得很好,关键在于你们让学生演的都是孩子,孩子演孩子,真实可信,换成演其他人,那就未必。今天,这三堂课我听下来感觉非常欣喜,我们的青年老师的课堂演绎、文本的解读、临场的随机应变,以及课堂的生成几乎没有一点瑕疵。崇文实验学校的孙晓燕老师非常灵动,开放度极高,整个文本设计浑然一体,既有对文体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同时又有一些带有趣味性的闯关,都是依托于语文要素来进行的,真的可圈可点。雷明老师给我的感觉是非常的“正”,非常的“扎实”,很朴实,环环紧扣,有序推进,整个课堂浑然一体,令人欣喜。陈佳老师的课,思辨性强,教师的这种淡定,指点江山的气度和成熟度都非常好。

接下来我围绕“小古文教学”谈一些个人想法。

第一,统编本教材引入了大量的小古文教學,拓宽了教学内容。中国有文字的记录3000多年,现代文也就100多年,古文是我们血液中、DNA中,与生俱来的母语。今天三节课有滋有味,学生学得兴味盎然,说明学生对小古文也是喜欢的。

第二,小古文教学没有章法,但是还是有些依据可以参照的。比如,多用归纳法,少用演绎法。演绎法是围绕结论,去寻找依据,不断地去演绎,从文字本身得出结论。语言教学中要多用归纳法,通过文字本身的现象与语境来得出某种结论,而不是给出结论去找依据。杨振宁在演讲时说过,中国的孩子学物理喜欢用演绎法,先出示“牛顿第一定律”,然后做实验来验证,这就是标准的演绎法。美国的孩子更喜欢用归纳法,通过现象来归纳一个定律,这个定律未必与真理完全一致。在教学中,我们要强调语言的实践,语法的习得,经典语句的习得,可以增加语言实践活动,陈佳老师的“杭中有……”仿说环节,孙晓燕老师的“诸儿、诸生、诸多……”的拓展等,便是如此。

第三,少一些提问,多一些对话。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强调提问,好像没有提问就不能进行课堂教学,从提问到对话,对话是现代优秀课堂的本质标志。对话背后的文化是契约文化、协商文化,对话是平等的。用雅斯贝尔斯的话来说,就是用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一种契约式的,而提问是居高临下的,这是由背后的文化特质决定的。三位老师今天的课堂有提问,有追问,穷追不舍,让思维敞亮起来。有这样的灵光闪现,但是整体不够,可以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的思维不断暴露,让课堂敞亮起来。古文教学要重朗读,小古文教学的语文要素是复述,讲一讲,背一背。关于语文要素要研究,不要过多或过分地去强调,不然会对文学本身的理解产生误解。关于方法的问题,不要机械,如果教师能驾驭文本,自己能够独立对文本、对学生负责的情况下,可以按照思路去教学;如果做不到,就好好地依附于教材提供的要素与建议好好教学,更要抓住课堂教学节奏,提升思维力。

(孟晓东系江苏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副局长,为本次大赛总评委)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曹冲称象三节课古文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称象
嫦娥奔月
《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我演孟子
由“曹冲称象”所想到的
从“小豆包”到“大辣椒”
打造机器人版“曹冲称象”
给鸡添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