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整本书阅读“三整”教学模式探析

2020-04-14 04:48徐卉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2期
关键词:整本书整理红楼梦

徐卉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正式颁布,围绕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更新了学习内容,设计了语文学习任务群,优化了普通高中语文学科的课程结构。新课标将整本书阅读作为第一个学习任务群放在课程内容中。教育部委托温儒敏团队,依照新课标编辑适应新时代需要的语文教材(俗称部编本)。重视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以说是部编本教材的重要特征之一,承载了语文学科育人功能和落实核心素养的教育使命。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读书的经验。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整体、整合和整理,简称“三整”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即整体规划、整合文本以及整理知识。

一、整体规划

所谓整体规划,主要指三年高中生活整本书阅读的规划。同时,也指具体作品的整体阅读计划。这是“三整”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论述早在《论语·季氏》中便有记载:“不学《诗》,无以言。”此后,“四书”“五经”成为历代读书人必读的整本书。朱熹还写过《读〈论语〉〈孟子〉法》等专门指导整本书阅读的文章。同时,“整本书阅读”思想贯穿中华民族的教育现代化进程。早在1923年,胡适起草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国语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读书分精读与略读两种,都用已经整理过的名著,学生自己研究;略读的書,但求了解欣赏书中大体;精读的书,则须有详细的了解,并应注重文学的技术。上课时,由教员与学生讨论答问。”并且“精读和略读,每项暂定八种为最低之数”。[1]我们不妨以胡适列举的第一组书目为例,分析整本书阅读在成型期的具体规划和要求,如在《水浒传》《儒林外史》《镜花缘》《古白话文选》《近代长篇白话文选》中选一种略读;在《朱子文粹》《四书(节本)》《古史家文粹(〈国策〉〈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王充、史通、韩愈、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朱熹、王守仁、清代经学大师文选、崔述(以考信录提要为主,而采他文附之)、姚鼐、曾国藩、严复的译文选录、林纾译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以上各种,精读六种、略读五种。从这一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新学制初期就已经为整本书阅读提出了明确规划和要求,涉及内容、方法及数量等方面,如将高中应读的名著确定为《水浒传》《儒林外史》《镜花缘》等中国传统名著,同时选择韩愈、欧阳修、苏轼等名家文章,这样从内容上规定了整本书阅读的范围。其次,在阅读方法上,提出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再次,在数量上规定了整本书阅读的基本阅读量。“精读和略读,每项暂定八种为最低之数”“以上各种中,精读六种,略读五种”等等。显然,历代教育者都非常重视整本书阅读的整体规划。

按照新课标要求,部编本教材以学习任务群来整合单元教学,突破单篇阅读精讲细析的固定模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建构语文核心素养。把过去比较零散的课文教学分为若干学习任务群,并且以任务群来组织单元教学。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著导读,每册指定必读两种书,三年共十二种。这也是整本书阅读。高中教材整本书阅读总共有两部,即《乡土中国》和《红楼梦》。同时在新课标中列有整本书阅读推荐书目,供教师选择推荐。这从内容上规划了整本书阅读的范围,在数量上规定了整本书阅读的基本阅读量。显然,无论是精读还是泛读,为完成整本书阅读任务,需要科学规划三年高中的阅读计划。

同时,在阅读方法上也应根据学生三年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特点,进行整体计划。语文教师必须从学生三年高中生活不同的学习任务出发,从整体上做好学生整本书阅读的“顶层设计”。既包括三年不同学期的阅读任务及统筹计划,也包括每本书的阅读任务、阅读进度以及阅读情况的反馈,还要包括阅读方法的选择、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等等,更重要的是要对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让教读、自读和课外做到“三位一体”,让整本书阅读有时空、有指导、有方法、有平台、有保障,这样才能落实新课标所提出的“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考虑到本校学生的特点,笔者将《乡土中国》《红楼梦》的阅读教学分别安排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说到底,整本书阅读首先要有高中三年整体的阅读计划。其次,具体阅读某本书时要有具体的安排,同时每天的阅读任务也要统筹。这样才能将整本书阅读落到实处。

二、整合文本

所谓整合文本就是在具体的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整合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整合阅读方法和手段;整合文本的思想艺术和语言方法。通过整合文本相关内容,深入理解文本的“文学性”内容,发掘“人性骚动”的微光。

整合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要求我们打破课堂内外的壁垒,将课外阅读作为主阵地,将课内的质疑、交流、提炼整合、以及创新发现作为攻坚战。时间和空间的整合,也制约着我们整本书阅读内容选择的整合。如《红楼梦》全书100多万字,版本众多,背景复杂,故事虚实交织,“红学”研究硕果累累,这样的鸿篇巨制,中学阶段进行整本书阅读,不太可能采取逐字逐句地精读法。北京师大二附中的李煜晖老师对《红楼梦》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时也正是基于这一点,采取了将前五回故事总纲作为专题教学的内容。[2]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从整合阅读的时间空间的考量出发,同样选择了将精读、精研的内容限定在前五回,并依此延展出整本书阅读的经验。

整合阅读方法和手段是整本书阅读过程中课堂攻坚的主要收获。为了发掘《红楼梦》的文学性,在指导学生整合阅读过程中,通过质疑求证与讨论交流,我们整理出了八种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手段。(1)围绕人物形象解读:研究的问题着眼于“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2)围绕情节解读:聚焦的问题是“最难忘的情节是什么?”(3)于细微处解读:学生充分代入自己的感受,从细节处入手,品得文学欣赏中的缝隙之美。如有人从对王熙凤动辄拭泪、携手的细节描写中感受到她再强大也是个女人,她的肢体语言流露出了她柔软的一面。(4)用现代眼光解读:如果生活在当今社会,黛玉定是当之无愧的女神,黛玉落轿、黛玉吃茶都是她女神范的必修课。(5)带着想象力解读:黛玉住哪?贾母安排如下:宝玉搬到贾母处接受监管,把自己的碧纱橱让出来给黛玉住。可是大家想象一下,黛玉之前也说过“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犹如一个住男生宿舍,一个住女生宿舍,这怎么培养感情,怎么发展故事?所以宝玉就撒娇,说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就很妥当。大家想象,贾母为什么就同意了呢?一是因为对宝玉一贯宠溺,要什么就给什么。二是刚刚还发了痴狂病的,不宜再行刺激。三是宝黛二人尚幼,不用考虑男女之大防。(6)以文证文类比式解读:宝玉为何摔玉?多年以来,教参上的解读都是说体现了宝玉“渴求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的思想”。而台湾散文家张晓风认为,“他初遇黛玉,一照面之间,彼此惊为旧识,仿佛已相契了万年。他在惊愕慌乱中竟把一块玉胡乱砸在地上”这是一种动人的“自我的降服和破碎”,是一切真爱情最醇美的倾注。文学史上也有这样的例子,陈师道“一见黄豫章尽焚其稿”,一个人能碰见令自己心折的高人,并能一把火烧尽自己的旧作,应该算是一种极幸福的际遇。通过这样以他文证此文类比式的解读,我们能更好地领略文学之美。(7)破除刻板印象的解读:一直以来,教参里说黛玉看到贾母不喜欢女孩读书,所以在回答宝玉读书问题时改口说自己不曾读,些须认得几个字,充分证明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这种刻板印象能不能被打破呢?其实,设想一下,我们在自己的男神女神面前,是不是总想照顾他(她)的感受,拣一些他(她)可能爱听的说?所以宝黛二人初会,震惊,恍惚,为了照顾对方喜好,一反常态作出让步。要不是黛玉,宝玉才懒得提什么书不书呢,要不是因为之前听母亲说宝玉极恶读书,黛玉才不会把自己说成一个半文盲呢。(8)个性化解读。我读红楼,到底读出了什么?可以涉及艺术价值与主旨方面,如诗词的魅力,命名的玄机,架构的高妙,青春的易逝,命运的残忍,政治的无情等等。怎么读红楼?通过抓体裁特点,品味文本的艺术性和多元化主旨等等。

以上是笔者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时的实际收获,从学生探究的热情,思考角度的丰富,收获的具体,表达的精彩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整合阅读方法与手段的必要性和丰富性。

关于整合文本的思想艺术和语言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者将其与“整理知识”互相融合,举一反三,达到拓展阅读视野,建构读书的经验。

三、整理知识

对整本书阅读来说,学生更需要学会对阅读内容进行整理,分门别类,梳理归纳,比较辨析,概括提炼,做好自己的读书笔记、閱读卡片和随笔感言。实践中,我们要求学生的整理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1.关于文学周边的常识整理。这里说的文学的周边,借用陈平原的概念,就是以著作为中心,涉及到文学出版、大众传媒、学术发展等方面的内容。[3]如《红楼梦》的版本演变、作者生平、诗词、服饰、食谱、影视改编等。同时了解《红楼梦》的传播接受史,以及在当代中国的命运等。

2.关于文本内容的整理。主要包括人物、情节、空间、学术观点的整理以及精彩段落和重要细节的整理:①时间整理,即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线性发展过程;②人物关系整理即人物结构图;③空间整理:即主要情节和事件发生的场景;④好词好句整理;⑤学术常识整理。学术著作要求梳理出重要的观点和思想。文本内容的整理要求学生画出知识结构图或思维路线图,为文本提供可视化理解。

3.关于文本形式的整理。主要指文本创作风格、结构和语言特色等。如《乡土中国》的大家小书的书写方式、通俗易懂的写作风格。

4.关于专题整理。主要是指根据不同名著的阅读要求,按照老师要求整理相关知识专题。如关于《红楼梦》接受史的整理: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是“悲剧中的悲剧”。鲁迅认为自有《红楼梦》出来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整理”并不是整本书阅读的最终结果,更应该是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和过程。

5.关于论文写作的整理。主要是指学生基于探究成果自主撰写论文。教师在批改反馈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汇报研究成果和学习经验,并编辑整理,将研究成果具象化。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从“贾宝玉只是一个披着‘叛逆外衣的孤独的殉道者”“黛玉与斯嘉丽(《飘》女主人公)形象对比”“幸哉,‘好风不曾吹拂宝姐姐”等命题出发,组织出了多篇论据详实、思想深刻、立意贴近现实的学术小论文。

整本书阅读经过了现代教育者几代人前赴后继的努力,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懈的实践探索。新时代有新的时代任务,“整本书阅读”自然也有着新的内涵。总之,整体、整合、整理(简称“三整”)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目的重在“目标管理”,坚持完整通读几本书,“过程管理”不宜太细,否则反而败坏了读书的兴致,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

注释:

[1]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小学大纲汇编(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2001年版:277.

[2]李煜晖.探索和发现的旅程——整本书阅读之专题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3.

[3]陈平原.文学的周边.北京:新世纪出版,2004:1.

猜你喜欢
整本书整理红楼梦
《论语》整本书阅读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续红楼梦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房间”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