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弯”精神的塑造实践

2020-04-20 11:14张涛武丹
企业文明 2020年1期
关键词:环江油田精神

张涛 武丹

“十八弯”,位于甘肃省环县洪德乡马塬村阴庄山,是环江前指通往环江油区的盘山路,短短3公里,就有18道弯,垂直高度1 100米,平均166米就有一个弯,平均一个弯仅能上升55米,是环江油区集弯道最多、高度最大、坡度最深为一体的特殊油区道路。一个油区与一条路,一条路与一种精神,见证了第七采油厂(以下简称:“采七厂”)的发展历程。

“十八弯”精神是采七厂在开发环江油田过程中凝结而成的精神特质,是采七人靠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无私的奉献,克服艰苦的自然环境、艰难的地质条件,在甘肃陇塬大地建设大油田的精神缩影。为了进一步提升采油七厂的影响力和美誉度,结合油田公司二次加快发展和助推该厂高质量发展现实需求,采七人开展了“十八弯”精神文化的塑造实践。

塑造“十八弯”精神是时代需要

当前,石油企业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艰苦的自然环境、严峻的安全环保压力、低迷的国际油价趋势等在为油田稳健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给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带来种种无形压力。特别是社会发展各类新思想、新思潮的轮流闪现,给员工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长、难、艰的开发环境需要精神力量的引领。采七厂白豹、环江油田战线长、开发难,条件较为艰苦,给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基层员工迫切需要归属感来稳定内心,以增加对石油事业的工作信心。

活力不足的员工队伍需要精神力量的感召。第七采油厂现有在册员工3 152人,平均年龄36岁,其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员工来自原运输、钻井、修井、建工单位,部分员工在原单位的工作生活习惯难以很好融入采七厂,工作动力和热情不足:一些以工代干多年的员工年龄增大导致进取心减弱、责任心下降、对未来感到迷茫,迫切需要一种更为具体和本土化的精神进行感召。

多元化的价值取向需要精神力量的凝聚。由于用工性质、价值取向、个性需求、行为方式等不同,员工的思想观念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尤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升级和手机智能化的发展,员工参与网上活动的需求日趋强烈;随着“80、90后”年轻人的增多,他们强烈的个性表达、观念诉求、价值取向和对虚拟网络世界的广泛关注、参与、爱好,使得他们的思想预期与现实情况存在很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脉搏,有针对性地做好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协调理顺情绪的工作,及时排除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巩固和发展广大员工的思想共识。

塑造“十八弯”精神的主要做法

对基础资料进行完善总结。按照环江油田建设的时间脉络分为忆往昔、看今朝、展未来三个板块,对涉及环江油田建设和十八弯变迁过程中的文献史料、文学作品进行全厂范围内的搜集整理,搭建文化骨架。通过邀请环江油田开发建设的亲历者和厂英模,采用讲故事、做报告等形式开展厂内部讨论座谈,以丰富“十八弯”精神内涵。

对精神文化进行提炼升华。对各类支撑性材料删繁就简、去伪存真,保留精要;邀请专业机构和知名学者对“十八弯”精神在影响力、传播力、辐射效应等方面进行专业评估;聘请知名学者对“十八弯”精神进行提炼升华。

对精神理念进行推广定型。提炼升华后提交厂党委相关会议审议通过,开展推广工作;在厂门户网站开设“十八弯”精神征文专栏,讲述我与“十八弯”的故事;在《采七e家》微信公众号、《印象采七》杂志推荐优秀故事;在各大会议室、走廊悬挂“十八弯”主题标语;打造“十八弯”精神系列文化阵地:依托环四增建设“十八弯”精神教育基地;在“十八弯”弯道处选择合适地点增加标志牌;选择护坡贯彻“十八弯”精神理念。

加强内外部宣传引导。在公司层面,邀请油田公司企业文化处(宣传部)通过长庆新媒体联盟进行宣传;邀请《长庆石油报》知名记者现场采访并进行专题报道。同时依托外部合作单位,在微博、今日头条、抖音上发布“十八弯”精神系列新闻故事及短片,营造良好的舆论形象。

对年度成果进行总结。完成“十八弯”精神专题系列微电影、歌曲MV剧本及拍摄,目前该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取得的主要成效

明确了“十八弯”精神文化的塑造定位及目标

按照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六统一”原则,通过塑造和持续推进“十八弯”精神,力争在厂级层面能深入人心,成为“叫得响”的品牌和采七文化的名片;在公司层面成为长庆精神——磨刀石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形成了“十八弯”精神释义

“十八弯”精神是采油七厂在开发环江油田过程中凝结而成的精神特质,是采七人靠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无私的奉献,克服艰苦的自然环境、艰难的地质条件,在陇塬大地建设百万吨油田的缩影和代表。

挖掘了“十八弯”精神来源

“十八弯”精神是环江油田在开发过程中的时代气息与人文历史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十八弯”精神的来源有三个方面:

来源一(历史基因):革命老区和红军长征精神。“十八弯”所在的环县,红色文化氛围浓厚,曾是1936年7月至1937年4月中共陕甘宁省委、省政府驻地,时任省委书记李富春、省政府主席马锡五带领这里的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剿匪反霸,发展生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1936年11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在这里指挥红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共同参与红军长征最后一战,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最后一战——山城堡战役。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对环江油田的成功开发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激励和鞭策作用,是“十八弯”精神的原动力。

来源二(时代基因):长庆精神——磨刀石精神。从开发低渗透到“解放苏里格”,再到新时期“稳油增气”,磨刀石精神是长庆油田当之无愧的思想利器。采七人在陇东北部地质条件最为复杂、储层物性最差的石油开发禁区建成亿吨级整装油田,传承和发扬了攻坚啃硬、拼搏进取的磨刀石精神。

来源三(社会基因):不畏严酷、自力更生、民风淳朴的环县本土文化。环县是华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华民族最早的繁衍生息地之一,在历史上属西北边陲之地,地处毛乌素沙漠南沿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这里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严酷。但这里的人民不畏艰苦,通过自力更生,依托广阔的土地资源优势,自主脱贫、勤劳致富。采七人与当地群众水乳交融,共同创造了“科学开发环江油田,携手造福老区人民”的企地和谐文化。

演绎了“十八弯”精神的形成过程

“十八弯”精神与环江油田的发展如影随形。“十八弯”精神指导了环江油田的开发,环江油田的开发又充实了“十八弯”精神的内涵,其经历了三部曲。

第一部曲:逢山开路、艰苦创业(2008~2012年)

环江油田的发展是由无数艰辛累积而成的。采七人始终如一地践行着初心、履行着使命,一串串积功兴业的足迹,一个个改天换地的壮举,开拓出采七人前进的航向,演绎出环江大地的恢宏旋律。

第二部曲:羊肠九曲、斗折蛇行(2013~2016)

在推进事业的征程上,困难和挑战就像拦在我们面前的一座座险峰、一道道沟壑。这些风险挑战,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唯有抓紧补齐短板、扎实加固底板,方能千磨万击还坚劲、乱云飞渡仍从容。

第三部曲:百折不挠、继往开来(2017~目前)

历尽艰险、穿越风浪,已看到彼岸地平线的晨光。在采油七厂这艘船上,没有坐享其成的乘客和看客,你、我、他都是划桨者、搏击者。喊着同一个号子,朝着同一个方向击水弄潮,奋力驶向梦想的前方。

“十八弯”精神的总结和提炼凝聚了合力,提振了精神、鼓舞了干劲,激发了广大干部员工服务和奉献的积极性和創造性,为油田二次加快发展和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十八弯”精神的塑造也充分展示了采七人爱岗敬业、甘于奉献 、苦干实干、拼搏奋斗的精神风貌,彰显了新时代采七人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追求。

相信在“十八弯”精神的感召下,采七厂职工将形成人人争做新时代“石油精神”和企业形象的实践者、传承者、创新者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环江油田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春色环江
适宜环境下环江香猪本交配种优劣势及操作路径
碳中和油田的未来之路
千峰林立
我国海上油田新发现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奇特的环江铁胆石
拿出精神
在低渗、低压油田实施油田整体压裂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