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探索

2020-04-22 20:29宇文塔曼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学探索文化自信

宇文塔曼

[摘  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这一概念。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该论述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本文通过深入學习这一重要论述,以文化自信理念为指导思想,对高等学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措施,希望能给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一些启发与帮助。

[关键词]文化自信;服装与服饰设计;教学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自觉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艺术设计更要在创新中坚持文化自信,在育人过程中重视文化自信的培养。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1.通识教育环节

笔者对全国多个层次、不同地区高校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调研分析,发现绝大多数高校的培养方案都反复强调专业课程与实践环节的重要性,而关注通识教育中人文素养类课程的却寥寥无几。无论是在课时上还是在数量上,人文素养类课程都处于弱势地位。部分高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仅开设了1-2个学期,每周不超过2个学时;有的高校以前的通识教育课程中没有“大学语文”,甚至没有一门人文学科方向的课程。当前,由于毕业条件限制与其他客观原因,使“大学语文”成为高校通识教育环节最重要的一门课程,而一些和专业有一定联系的课程,如“文学”“美学”等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专业,具有较强的人文背景和美学背景。学生只有接受了良好的人文教育,才有可能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然而,艺术生文化因子的缺乏,使得这一文化课成绩偏弱的群体更难以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以致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不能很好地把握设计主题、深刻理解设计思想,对作品的解读往往浮于表面,使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养成与提高成为空中楼阁。

2.专业理论课程环节

通过调研可以看到,相对于“服装纸样”“服装结构设计”“立体裁剪”等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中西服装史”“服装材料学”等理论课程的课时相对较少,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这一现象的必然性。而理论课教学时间的不足,也意味着学生在通识教育之外又失去了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的机会。

以“中西服装史”为例,各个高校的培养方案中该课程普遍为32-48个课时,北京服装学院将其分为“中国服装史”和“外国服装史”两个课程,各32个课时,是理论课程学时较多的学校之一。在“中国服装史”课程中,学生要学习从服装诞生到当代服装这一漫长的服装演变与发展过程,每个章节分配时间通常为2-4个课时,重点章节如汉代、唐代、清代等各占4个课时,教师只能走马观花地讲解。如果要深入讲解该课程,则要进行实例分析、视频学习、博物馆考察等,4个课时是远远不够的,课时欠缺又导致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缺乏深入性。

3.课程实践环节

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课程实践环节和传统文化、地域特色的联系不足。课程实践环节一般包括企业调研、专题设计、外出写生等几大部分,虽然这几部分强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包含一定的文化因素,但没有建立文化因素与知识相融合的实践课程体系。如“专题设计”这一课程,学生会通常选择某个主题进行实践,由于缺乏前期调研、课时不足、教师引导不力等问题,选择以中国元素为主题进行实践研究的学生较少。

部分选择中国元素进行创作的学生,因在前期课程中的积累有限,只能从浅显层面对设计作品进行思考,无法深入思考个人作品与中国文化、民族审美的联系,使得表达形式单一。有的学生直接将某个传统图案放到服装上,不考虑图案的审美倾向、源流风格、工艺表现等,更谈不上创新与突破,仅是用“红色”“刺绣”“龙凤”等元素简单粗暴地表达“中国风”,究其根本是课程体系与教学设计的不足。

文化自信背景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的改革方向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这一概念。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有良好传统文化素养、具备优秀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这一大类的分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既有大类教学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进行改革。

1.重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

专业课程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首先要加强课程思政,必须将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贯穿教师育人的全过程。学生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引下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厚重与魅力,深刻体会传统文化对于自身的重要性;才能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荣辱兴衰和自身联系起来,在学习中才会更有自豪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以专业课程“人体工程学”为例,应该树立文化自信的目标,在课程中提倡使用富有中国特点的设计元素、设计手法、传统工艺,使学生成为热爱中国文明、喜爱中国文化、使用中国元素的设计者。教师可通过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方法,以服装产业的变迁展示中国近年来的发展成果,让学生有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并体会到服装设计师在新时代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2.以多种方式加强理论课程教学

理论课程教学可使学生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应在增加课程课时的同时,改革理论教学的模式。如“中西服装史”课程,常规理论授课方式以板书和PPT为主,配合一定的视频、图片等进行授课;作业多以问答、绘图的形式完成。改革后的“中西服装史”课程可采用翻转课堂、微课、SPOC等形式,以此加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兴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实地调研,多角度深入调研相关主题,最后形成论文和调研报告、小视频等成果。教师可将学生的成果在互联网平台发布,在全校形成积极学习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良好氛围,以反方向促进理论学习,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特色文化资源,将其与专业教学结合,进一步加深理论课程的广度和深度。

3.在课程实践中增加传统因子

课程实践环节一般包括企业调研、专题设计、外出写生等几大部分。大部分学校的企业调研以实践为主,较少包含传统因子、文化因子。许多服装企业的产品由于不重视文化因子,产品缺少文化特色。而“校企合作”可以引导学生对当地服装企业中具有传统元素、地域元素、传统工艺的作品进行调研、学习,然后选择某一主题进行设计。学生可通过课程实践加强企业文化和学校理论知识的结合,促进校企合作与设计成果的转化,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另外,学生还可以对周边地区的传统工艺进行调研,如学习与传承“非遗”工艺。

4.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更新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作为实践性强、时代性鲜明、文化性突出的专业,必须重视课程体系的设计。在新技术、新观念不断涌现的今天,必须深刻体会中国文化的内涵,及时更新课程体系,才能创造属于中国服装的文化潮流。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特色专业提出“创意融合、技术、设计传承文化”的建设目标,再次强调、证实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建设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应根据各自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现状和教育目标,在文化自信理念的指导下,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及时更新甚至是重新设计,都是十分必要的。

结  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刻、更持久的力量。”

艺术教育更要坚持传统文化教育,以中国元素为创作灵魂,以中华美学精神为审美理想,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在专业学习与就业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文化是技术与创新作品的核心競争力。高校应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作为自身重要的知识储备和设计宝库,不断设计出具有中国风格的设计作品,完成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韦玉辉、苏兆伟、袁惠芬、李长龙:《基于SWOT分析法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发展策略研究》,《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

[2]王小茉、钱婧曦:《科学、传承与服装本体探究——北京服装学院刘元风教授的设计教育思考》,《装饰》2019年第1期。

[3]孔建慧、胡蕾:《基于拓展设计思维型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改革——以服装与服饰设计系列基础课程为例》,《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陕西咸阳

猜你喜欢
教学探索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会计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背景下的剑桥商务英语教学探索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课堂中德育溶合的探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探索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