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流通产业发展研究─以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为例

2020-04-26 09:23汤尚颖教授
商业经济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秦巴功能区流通

饶 茜 汤尚颖 教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4)

引言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国家层面上限制高强度大规模城市化、工业化开发的区域,主要分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四种生态功能区,其首要任务就是在国土空间开发的过程中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质量和供给能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是支撑着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条件下维护生态文明建设,从而更好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如何衡量生态功能区建设就需要结合地区特性对其产业发展以及居民生活进行评价研究。流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提升自身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迈进,俨然成为经济发展的代表。因此正确评价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流通产业发展既是度量地区建设的重要标杆,也是为维护地区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研究现状

1992年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后,经济学的研究学者们给予流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过程中作用的高度肯定,并逐步为此展开了重要研究。主要研究有:李福艳(2016)通过分析发现,我国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存在着较大的传递效益,对整体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李慧峰(2017)提出流通产业想要良性发展需要发挥好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同时立足于协调发展理念。邓彦龙(2018)发现流通产业的发展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同时需要通过提高其服务水平才能使得达到区域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陈艳芳(2018)通过研究发现流通产业对第三产业的溢出效应体现在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提升市场经济运作的效率以及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三个方面。赵霞(2018)通过流通产业的发展现状研究以及绿色体系的构建,阐述了流通产业想要更加长远的发展需要注重对生态环境保护。

随着国民经济大幅度增长,人们对环境安全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针对环境要素进行了探索,2006年国家将“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2008年《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研究以及2012年《全国环境功能区划编制技术指南 (试行)》的试行,都是国家对生态功能区的重视。随着2014年《关于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试点工作的通知》的印发,国家关于生态环境空间管理的体系正在逐步完成。与此同时,在生态功能区绩效发展方面学者也有相关的研究,首先是根据国家规划政策对生态功能区进行指标体系划分,构建国土资源开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或者是将资源环境承载力等作为一级指标,在细化后选取二级指标以及三级指标,构建生态功能区指标体系。后再对区域内的绩效进行评价考核,其中韩德君(2015)构建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系统模型,并根据地区情况采用了不同标准进行评价。李旭辉等(2017)采用了空间和时间序列二次加权的综合评价方法,对生态功能区五个方面的绩效进行了评价。

综上所述,我国有关生态功能区和流通产业发展的研究虽然起源较晚,但是关于二者独立的研究都比较深入,且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但就生态功能区内流通产业的发展来说却没有多少研究成果。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生态功能区的长期稳定发展需要经济系统与地区特性紧密联系,结合地区特性去研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流通产业发展情况既是进一步探讨生态功能区的绩效,也是了解地区产业发展对功能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评价模型选择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流通产业发展需要自然环境提供的资源、能源等条件,而对这些自然资源过多的开发和利用,则会影响生态环境的发展。因此要使一个生态功能区的流通产业和生态环境同时达到最优解是不现实的,而只能在它们中进行协调和权衡,使每个系统尽可能地达到近似最优(邓楚楚等,2016)。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按照本研究的需要,参考了国家关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绩效评估以及流通产业发展的相关文献,文章主要借鉴了韩德君、李旭辉等相关学者的做法,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流通产业发展的评价分成生态功能区的功能性、流通产业发展绩效和居民生活三个维度来进行,与其相对应的标准层应该分别定义为生态环境、产业绩效、社会发展。

表1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流通产业发展指标体系

1.生态环境。是从生态功能区的功能性出发,考虑的是生态功能区内环境保护程度,主要包括:人均公共绿地、人均水资源总量等。

2.产业绩效。流通产业的发展是促进居民消费以及生活水平的重要动力,而截止目前国内关于流通业的概念界定并不明确,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结合地区特性将流通产业主要定义为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餐饮行业,为此选取了以下指标作为流通产业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流通产业从业人数、流通产业产值等。

3.社会发展。为维持生态功能区的发展稳定,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保证,这一点可以通过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公共服务来体现,社会发展评价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等。具体的指标如表1所示。

表1指标是根据本次研究的目标,秉承科学性、可操作性等原则,结合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实际情况设立的,本次指标选取均为正向指标。

(二)评价方法

结合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实际,本部分选择采用熵权法先确定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这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它根据客观环境的原始信息,通过分析各指标提供的信息量探寻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从而来确定指标的权重,这种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具体公式如下:

1.数据标准化。为消除量纲影响,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对于正指标,处理方法为:

式中:yij为第i个对象的第j项指标的标准化值,max{xij}和分别是第i个对象的第j项指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2.确定权重。根据熵度量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数据变异程度,并利用信息熵确定各指标的客观权重。由信息熵定义得j项指标的信息熵值ej:

其中,k=1/lnm,与样本数有关。其中若yij=0,则设定lnyij=0,再根据权重函数得某项指标的信息效用价值hj:

于是j项指标的权重为:

3.本部分采用加权线性函数,计算总体的支撑能力:

4.系统的协调度计算:

5.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计算:

其中,F表示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

其中,X: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发展水平;Y:产业发展子系统的发展水平;Z:社会发展子系统的发展水平;C:系统的协调度k为调整系数,一般取 k=2。

实证研究

迄今为止我国批复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一共25个,涵盖676个县级行政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高达53%。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之一,其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地质环境独特,水质优良,使其成为探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流通产业发展情况的样本。本文将以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为例,着重探讨生态功能区内生态环境对流通产业发展的影响。重点从其生态环境出发,结合地区的特性探讨其生态环境对该地区流通产业的支撑能力,并结合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情况,研究该区的流通产业发展态势。

表2 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内流通产业发展基本数据表

表3 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内流通产业发展评价指标权重表

(一)区域概况

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是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承载着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的职能。其行政区域范围横跨湖北、重庆、四川、山西、甘肃五个省46个县(市)。区域总跨度面积140005平方公里,区域内总人口1519.26万。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和丰富的资源条件,其生态发展建设主要包括生态产业、人口变迁安置以及生态旅游等发展,即在大力提高地区特色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居民的收入。与此同时利用地区生态资源的先天优势,大力推进旅游服务行业,在这一过程中将生态产品推广出去,从而带动地区的批发零售以及餐饮住宿行业。经过研究发现该地区流通业产值已经由2007年43.74亿元以增长到2016年的146.24亿元,同步增了334.34个百分点。近十年来流通业的产值均处于增加状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在逐年上升,且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从某种层面来说这是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从流通产业从业人员的增加来看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了流通产业行业。由此可见,流通产业在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长速度方面都在不断提升。尽管如此,流通产业的发展还是受到了很多条件的约束,本文将从生态环境支撑程度和流通产业和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两个方面研究该区流通产业的发展情况。

(二)数据及来源

经过调查、收集和整理,得到了10年内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内流通产业发展和自然资源状况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等相关的原始数据,并对其进行了验证。本研究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省份统计年鉴以及各地区统计年报等,见表2所示。

(三)评价过程

1.各指标的权重。根据上文提到的熵权法公式(1)-(4),可以计算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19个指标的权重,结果见表3所示。从整体来看,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为代表的人均水资源总量、人均公共绿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对区域内流通产业以及居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影响较大。

2.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评价。根据上文提到的测算方法,测算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在2007年到2016年,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平均值为0.69,支撑水平较强。具体支撑度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最低的年份是2007年,仅仅只有0.265,当时的生态环境支撑处于一个较弱的水平,但不难看出,随着年份的增长,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支撑能力越来越强,在2016年已经达到了1.019,与十年前相比提高了整整0.754,这种提高归于其十分丰富的水土资源,作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区和取水处,其环境资源受到了保护,受污染程度逐年减低,政府对环境保护以及污染防护治理方面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是流通产业能够得以良好发展的现实基础。

3.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社会发展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理论的公式(5)-(8),可以对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流通产业发展-社会发展三个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和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算得三个系统间的协调值如图2所示。

按照协调度划分标准,0.6为协调与否的界点,其中2007年至2009年间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与流通产业以及社会发展呈现出轻微失调的状态,但从时间序列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展走势良好,且在2016年突破了0.8,这说明政府正在慢慢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协调磨合层面上。

图1 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值

图2 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三系统协调发展水平

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本文研究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内流通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个是生态环境对流通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二是区域内流通产业与生态环境及社会发展的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以生态环境、产业规模和居民生活三个方面来衡量区域内流通产业发展的水平,分别从理论和实践实证两个方面来研究。首先,对现有的生态功能区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理论分析,构建了生态功能区内流通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了适合的评价方法。其次,选取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为样本,通过对所提出的指标体系中各指标2007-2016年数据的搜集,运用熵权法实证分析了该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水平,从而进一步探寻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流通产业发展规律。结果显示:生态环境是推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流通产业发展的助力。生态环境对流通产业呈正向影响,说明区域内生态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支持,同时随着生态功能区的地区独特性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大力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使得住宿和餐饮行业发展得到了质的提升。其次流通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有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规划以及相关政策正在逐步完善,区域内流通产业的发展也能更好适应生态环境并且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要求和愿望。

(二)政策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第一,正确认识生态环境对流通产业的支撑作用,对于生态功能区来说流通产业的长期发展需要建立在生态环境优良条件下,且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前提,因此在扩大流通产业规模和流通效益的同时加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以达到流通产业和生态环境“双赢”的效果。

第二,政府应加大对流通产业的帮扶力度。很多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应有效完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对税收进行控制,同时在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基础上大力支持旅游行业发展以此来推动流通产业的发展。

第三,必须逐步加强流通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许多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流通产业的体系构建仍然处于一个初级阶段,想要稳步发展就需要结合信息行业、交通运输行业、金融业等众多行业的技术支持,以此来提高地区流通产业的竞争力。随着生态功能区的不断发展,与之配套设施会越来越完善,相信其流通产业会逐步向更好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秦巴功能区流通
秦巴-武陵山区重庆段乡镇域多维贫困测度及类型划分
秦巴硒菇提取物FA-2-b-β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烧结混合机各功能区的研究与优化
秦巴明珠“平安安康”的金钥匙
秦巴讲坛第十四讲:胡家勇先生讲“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40年”
衡水市不同功能区土壤营养元素的比较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及污染物总量控制
商贸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