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中关于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研究

2020-05-03 13:48杨彩利
青年与社会 2020年6期
关键词:内生动力脱贫攻坚精准扶贫

摘 要:我国一直以来都很重视贫困问题,随着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实践证明,我国脱贫攻坚的成效卓著与大力推进内源扶贫有密切关系。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注重“志智”双扶,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引导贫困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激发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从根本上提高贫困人口的脱贫内在动力,从而实现彻底和稳定的脱贫。

关键词:精准扶贫;内生动力;可持续脱贫;脱贫攻坚

一、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概述

(一)内生动力的涵义

我国精准扶贫强调“扶贫先扶志”,这里的“志”是志气、志向。“志气是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要求做出某事的气概。志向是关于将来要做什么事,要做什么样人的意愿和决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志”的记载也是由来已久。《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此处“志”指的是志气,志向;《春秋·说题辞》:“思虑为志。”此处“志意”是意志,心志;《国语·晋语》:“志,德义之府也。”此处“志”可理解为有志。

马克思主义曾对精神动力做了研究。马克思曾对精神动力做出这样的概述:“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是马克思最早关于精神力量的描述,他肯定了精神动力的积极作用,提出了作为理论的精神可以成为群众推动社会实践的力量,并转变为物质力量。恩格斯对“精神动力”有明确的论述,他认为:“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都一定要轉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这是恩格斯首次提出“精神动力”的概念。

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型扶贫而言。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扶贫的针对性,精准扶贫的思想首次被提出。而内生动力,是贫困户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综上所述,贫困户群众生动力是贫困户发自内心的脱贫致富意愿。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足,则积极配合扶贫计划、因地制宜开展生产;内生动力不足,则贫困群众会因脱贫后收益小于脱贫前“兜底收益”而不愿脱贫。因此,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是扶贫攻坚“以人为本”思想的关键。

(二)内生动力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两者共同作用于事物的发展。精准扶贫,各级党委和社会各方面力量都已经全面动员起来,外因和外部帮扶力量已非常强大。而贫困群众既是精准扶贫的对象,更是精准脱贫的主体,由贫困状态到非贫困状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离不开自身的努力。激活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农民是实践主体,也是动力来源。只有贫困群众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并在外部资金、人员等帮助扶持下,逐步提高自身的自主脱贫能力,才能保障贫困群众在扶贫工作队撤走之后,依然能靠自己的劳动过上非贫困的生活。如果缺少了贫困群众的自身努力,外人再使劲也很难使其摆脱因境。

(三)内生动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证

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是精准脱贫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有些贫困地区,为尽快突显扶贫效果,只是简单地送钱送物,虽然也使不少贫困群众如期脱了贫。但是,这种主要依赖外在帮扶力量支撑下的被动脱贫,往往难以持续。只有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才能让有限而宝贵的扶贫资金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我国脱贫攻坚目前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多年的扶贫实践一再证明,脱贫攻坚必须切实提高扶贫对象自力更生的能力,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激发内生动力,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扶贫质量,实现稳定和持久的脱贫。

二、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缺失

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缺失,是包括个人主观意愿和客观国家政策等多方面的综合原因,是主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解决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缺失的问题,需要结合个人、社会、国家综合方面探讨其原因。

(一)国家层面

扶贫政策缺乏灵活性。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扶贫政策以及相关的配套措施比较死板,导致一些贫困群众打“擦边球”。如精准扶贫以户籍为单位进行识别贫困群众,但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家庭户籍登记与实际人口有出入。在扶贫实践中,很少有赋予扶贫干部实际灵活变通的权力,这就容易导致扶贫识别不准,出现一些坐等扶贫等的现象。户籍人口数与家庭实际人口数不相符,会直接影响贫困群众的精准识别,从而影响贫困家庭的人口总收入和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对心理扶贫重视不够。目前的精准扶贫多停留于物质层面,考虑的多是如何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和如何超过国家规定的贫困线,并未把心理扶贫和物质扶贫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由于地方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的绩效考核中并没有专门针对贫困人口心理层面的指标,基本上都是围绕物质扶贫进行考核,如家庭收入、住房维修、道路是否便利等,说明中央层面对心理扶贫尚不够重视。高层未将心理健康纳入基层精准扶贫工作考核机制,使一些扶贫干部即使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贫困人口存在一些心理不健康的苗头,也不会主动将其解决,便助长了贫困人口心理问题的出现甚至恶化。

(二)社会层面

社会对待贫困的认知局限。社会对待贫困的认知多有局限,富裕了就觉得有脸面,说话、做事有底气;反之,就觉得毫无脸面可言。社会公众对贫困普遍“污名化”,增加了贫困群众自卑的可能性。其实,贫困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客观的外部因素,也有主观的内部因素。曾有人做过与之相关的调查,调查显示,“自然地理特征、地理区位特征、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和政策因素对贫困村区位具有显著影响”,这说明贫困群众贫穷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毕竟不少人还是愿意通过艰苦奋斗来摆脱贫困。贫困人群中不乏有好逸恶劳的人存在,但不能以偏概全,仅因群体中少数人的特征就对贫困进行“污名化”的做法未免稍显武断。

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减弱。优秀传统文化是规范民众行为的一道防线,能有效制约民众行为的自律和他律。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自古以来就倡导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而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的影响日渐式微,加之西方理性经济人观念在乡村的广泛传播,使得几千年所倡导的礼、义、廉、耻、诚信等在利益和欲望面前变得无足轻重。有些贫困群众为实现自己的物质利益,不择手段地追求自身利益。因此,精准扶贫过程中才会不时出现好贪小便宜、颠倒是非等情形,德治几乎流于形式。

(三)个人层面

安于现状,部分群众脱贫意愿不强。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导致深度贫困的主要原因:“不少群众安于现状,脱贫内生动力严重不足。”因此,精准扶贫任何时候都离不开贫困群众的配合和自身努力。贫困人口之所以贫困,与生活环境恶劣等外界因素有关之外,还与缺乏上进心等内在心理因素有关系。有的贫困群众,特别是在一些民族地区,虽然按照国家扶贫标准,属于贫困村贫困户。但绝大多数村民从祖辈一直贫困到现在,虽然也曾梦想并追求过摆脱贫困,但受制于自然环境与自身条件,对生活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认为只要能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就可以了。现今有了精准扶贫政策这个“保护伞”的荫蔽,更是助长了这股不正之风蔓延。还有一种情况,在一些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他们也曾经有过强烈的脱贫意愿,也曾经付出过巨大努力,党委政府也一直在關心和帮扶,但由于多方面条件限制,始终未能摆脱贫困状态,从而逐渐丧失脱贫信心。

三、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构建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要以“扶志+扶智”的扶贫模式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动力,提升贫困人口“造血”能力。当前,进一步充分认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地位,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更有效地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对于更好地贯彻落实精准扶贫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扶志构建精准扶贫的精神动力

扶贫先扶志,扶志即扶思想、扶信心,要淡化贫困意识,增强脱贫信心并树立脱贫斗志,坚定不移地从事生产建设,促进边远贫困地区的全面发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改变其等、靠、要思想,使脱贫由输血变造血。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两个方面,真正的脱贫致富要实现精神脱贫,否则难以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扶“志气”坚定精准脱贫信心。在党和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部署下,贫困地区依托特定政策支撑、资源优势和自身努力可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要引导贫困地区群众克服自卑心理,帮助他们树立摆脱困境的信心,形成艰苦奋斗的良好氛围。扶“斗志”激发精准扶贫高昂热情。精准扶贫要摒弃不思进取的保守落后思想,鼓励贫困地区人口奋发图强。在脱贫致富过程中要意志坚定,以高昂的斗志投身到家乡脱贫致富的热潮当中。

(二)扶智构建精准扶贫的行为活力

“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提升贫困人口参与经济社会活动而获得收入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要加强学历教育和社会教育,提升贫困人口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及做出长远规划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的“输血式”扶贫模式只是“授人以鱼”,而并非“授人以渔”。精准扶贫、脱贫是一项复杂艰巨的长期工程,短期的脱贫容易实现,但要彻底拔除贫困人口的穷根,提高其生存的能力很难但也是最重要的。要实现贫困地区的永久性脱贫,“扶智”无疑是根本,是催生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一剂良药,良药难喝,但却是永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长青的千秋之计。实践证明,要发挥“扶智”在精准扶贫、脱贫中的长效作用。只有“扶智”,促进群众内生动力的增长,才能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只有“扶智”,才能从根子拔出穷根,保证贫困人口脱贫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古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EB/OL].四川人网,2015-10-23.http://www.scspc.gov.cn/rdzt/jzfp2015/fpzl/201603/t20160323_30782.html.

[6] 新华社.解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DB/OL].新华网,2011-12-01.

[7] 马玉娜,增强内生动力是现阶段脱贫攻坚的关键[J].社会科学,2019(04).

[8] 罗庆,新生樊,高更和,等.秦巴山区贫困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6(04).

[9]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www.sywddj.gov.cn/show-13-20708-2.html.

[10] 李裴,罗凌:识真贫才能精准扶贫[EB/OL].http://news.ifeng.com/a/20151224/46811140_0.shtml.

作者简介:杨彩利(1993- ),女,汉族,河南西平人,硕士在读,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研究方向: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

猜你喜欢
内生动力脱贫攻坚精准扶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哈尔滨市长宋希斌:深挖“内生动力”,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