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穿刺引流与胆囊造瘘在治疗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合并急性腹膜炎中的比较研究

2020-05-07 02:51王和彪陶攀夏幸
贵州医药 2020年3期
关键词:肠粘连造瘘引流术

王和彪 陶攀 夏幸

(1.陕西省镇坪县医院普通外科,陕西 安康 725600;2.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医院外二科,陕西 安康 725600)

急性胆囊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急腹症,病因方面以胆囊结石为主[1]。较之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非结石性畸形胆囊炎的病情发展更快[2]。此类患者一般选择将胆囊的炎性渗出物引流,减轻腹肌紧张度,使胆囊周围解剖结构逐渐恢复正常的位置后再根据情况行手术治疗[3]。本方案分析胆囊穿刺引流与胆囊造瘘治疗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合并急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合并急性腹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胆囊穿刺引流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0~64岁,平均年龄(57.68±7.42)岁,胆囊直径9~16 cm,平均(12.37±3.63) cm,发病至就诊时间3~46 h,平均(28.23±7.62) h。胆囊造瘘引流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1~65岁,平均年龄(57.73±7.45)岁,胆囊直径8~16 cm,平均(12.29±3.60) cm,发病至就诊时间3~47 h,平均(28.33±7.65) h。纳入标准[4]:(1)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检查等确诊为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合并急性腹膜炎;(2)年龄18~65岁;(3)均符合引流治疗指征;(4)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4]:(1)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者,恶性肿瘤,半年内有腹部手术史者;(2)合并全身和局部感染性疾病者;(3)合并其它肝功能相关疾病者;(4)彩超下胆囊内有结石者;(5)临床资料收集不全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随访观察至术后1月。

1.2.1造瘘组行胆囊造瘘引流术:术前插胃管、尿管,全麻下气管插管,于右上腹肋弓处做直径2 cm左右斜切口,长度约为8 cm入腹,探查肝脏及胆囊,于底部切开胆囊,切口尺寸约2 cm,吸取胆囊内胆汁,将蕈状引流管置于胆囊切口处,并对胆囊切口做双荷包缝合,缝合完毕收紧荷包,取垂直于胆囊底的腹部皮肤位置戳孔,引出引流管,缝合腹部皮肤固定引流管。待患者体质基本恢复后夹闭引流管,形成窦道后拔除引流管。

1.2.2引流组行胆囊穿刺引流术:患者平卧位,超声引导性寻找合适的穿刺点,常规消毒操穿刺区域,局部麻醉下,切开穿刺点皮肤置入穿刺套管,超声引导下在胆囊内置入穿刺套管,抽吸胆囊内炎性渗出物,观察颜色为胆汁颜色时,停止抽吸,拔除管芯,缝合并将引流管固定于皮肤,外接引流袋。患者体征基本恢复后拔除穿刺引流管。

1.3观察指标统计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7 d的炎性指标:白细胞计数(WC)、降钙素原(PTC)、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8(IL-8);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的近期并发症情况。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手术临床指标比较 穿刺引流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造瘘组患者(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临床指标比较

注:两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WC、PTC、CRP、IL-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7 d均较术前下降,且穿刺引流组低于造瘘引流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2.3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肝脏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AST、ALT、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7 d上述指标均较术前下降,且穿刺引流组低于造瘘引流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肝脏功能指标比较

2.4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率比较 造瘘引流组发生肠粘连1例、脂肪液化肠粘连1例、切口感染肠粘连1例、腹腔脓肿肠粘连1例、术后出血2例、其它肠粘连1例、并发症发病率23.33%;穿刺引流组发生肠粘连0例、脂肪液化肠粘连1例、切口感染肠粘连0例、腹腔脓肿肠粘连1例、术后出血1例、其它肠粘连1例、并发症发病率10.00%。穿刺引流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率低于造瘘引流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6.562,P<0.05)。

3 讨 论

胆囊穿刺引流术和胆囊造瘘引流术是目前临床使用较为成熟的两种引流胆囊内炎性渗出物,降低胆囊直径,恢复胆囊周未器官、组织的解剖额结构,去除炎性渗出物的毒素对机体的损伤的治疗方案[5-6]。根据文献对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合并急性腹膜炎的病因机制分析,认为此类疾病与患者遭遇创伤、大型手术刺激、胆汁淤积、胆汁排空障碍、炎症介质等有关[7-8]。故本方案选择血清炎症因子、肝脏功能作为引流治疗效果的标志物。

本文结果显示,采用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的患者在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造瘘组患者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优势。说明胆囊穿刺引流术操作更为简单,对患者创伤更小,使得其手术指标明显优于胆囊造瘘术。胆囊穿刺引流术患者术后不同阶段炎症因子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炎症因子水平是反应机体炎症严重程度的指标,说明胆囊穿刺引流术减-6轻了患者的手术应激反应,不增加机体的炎症反应,并且通过对胆囊的快速引流,显著降低了炎症状态[9]。胆囊穿刺引流术患者术后肝功能指标的恢复也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也从侧面反应了机体炎症状态改善效果更优。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胆囊穿刺引流术患者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胆囊造瘘引流术,说明胆囊穿刺引流术对机体损伤小,对其生理心理影响小,故患者身心状况更为稳定[10]。

综上所述,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合并急性腹膜炎患者,对患者创伤小、患者手术应激反应相对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率低,快速减轻患者炎性程度,是适合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合并急性腹膜炎患者的一种急诊处理方式。

猜你喜欢
肠粘连造瘘引流术
超声对规律血透患者造瘘术后吻合口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肠扭转大肠破裂近端大肠造瘘与远端大肠造瘘效果对比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肠粘连的形成机制及预防措施调查
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肠粘连合并阑尾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末段回肠造瘘对比结肠造瘘的临床研究
肠粘连的形成机制及预防措施调查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联合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引流治疗重度前列腺增生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