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测度研究

2020-05-09 03:59霍琪
中国商论 2020年8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霍琪

摘 要:本文通过测算粤港澳大湾区对粤西三市的经济辐射,得到以下结论并相应提出对策建议:(1)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2)湾区内上下级城市综合竞争力缺乏合理分布梯度。(3)粤港澳大湾区与周边城市表现出一定的经济联系,但以粤西三市为例,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均非常弱。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粤西三市  经济辐射

中图分类号:F713.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4(b)--02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做出了全面的规划与部署。其中,《规划》特别指出,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统筹珠三角九市与粤东西北地区生产力布局,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

由此可见,尽管从地理规划而言,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深圳、广东省广州、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珠三角城市组成。但对于广东较落后的地区而言,湾区的高质量发展,能够成为这些地区发展的重要助推力。粤东西北地区同样应该积极参与湾区建设,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实现跨越式发展。鉴于此,本文尝试以粤西三市数据为代表,测度粤港澳大湾区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

1 研究方法

1.1 城市综合竞争力模型

城市综合竞争力代表地区自身的集聚能力及影响力,也是对城市进行等级划分的重要依据。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及完整性,本文尝试选取7个指标组成粤港澳大湾区及粤西三市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并运用熵值法模型计算各个指标的贡献程度及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结果详见表1。熵值法模型如下:

其中,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待评样本个数;为经无量纲化处理过的数据, Wj为第j 个指标的权重, m为参与评估的指标个数。

1.2 经济联系强度模型

经济联系强度模型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模型,其内涵为两个物体之间相互吸引力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两物体间的距离成反比。公式如下:

其中,、分别为两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为两城市的地理距离。

2 实证分析

2.1 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测算

粤港澳大灣区及周边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2.2 城市竞争力等级划分及经济联系强度总量测算

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竞争力与经济联系强度总量如表2所示。

2.3 经济联系强度测算

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经济联系及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如表3所示。

(1)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及经济联系强度总量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排名第一的城市为香港(71.9353,141.4500),其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及经济联系强度总量几乎分别是湾区内城市最末位肇庆(4.1392,5.1262)的18及24倍。排名在第二、三名的深圳(57.2684,134.0982)、广州(53.5684,121.3403)两者指标相差不大,紧跟其后的是东莞、佛山、澳门、惠州这四个城市均是港广深的相邻或相近城市。

(2)使用SPSS软件将上述城市综合竞争力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可将粤港澳大湾区及粤西三市划分为四个等级:一级城市为香港,可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二级城市为深圳、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次级核心城市。港深广三个城市共同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对周边的城市产生经济辐射。三级城市为东莞、佛山、澳门,这三个城市与二级城市相比,城市竞争力出现了断崖式下降。

(3)除香港—广州、深圳、东莞、澳门,深圳—香港、广州、东莞,广州—香港、深圳、佛山、东莞这几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较强外,湾区内部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均较弱。

(4)尽管粤西两市(湛江、茂名)的城市竞争力排名比珠海、中山、江门、肇庆靠前,但由于其地理位置远离港广深等发达地区,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外缘地带,因此经济联系总量处于垫底位置,未能受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有效辐射。仅有广州—湛江、深圳—湛江、香港—湛江、广州—茂名、深圳—茂名这五组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勉强达到1,且湛江、茂名、阳江这三个城市相互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也非常弱。

3 小结

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即以香港、深圳、广州为主要核心城市,以其自身较高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对周边城市产生经济辐射作用。地理位置上越靠近上述三个中心城市,其自身的城市竞争力及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总量也越大。除此之外,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其他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均较弱。

湾区内上下级城市综合竞争力缺乏合理分布梯度,造成湾区过分依赖于香港、深圳及广州的经济辐射能力,一方面表现为辐射范围仅局限于分布在环珠江口的城市,而地理位置上相对偏内陆的肇庆、佛山及向两边海岸线延展的惠州、江门等城市受到的经济辐射均较弱。另一方面表现为未能形成有效的城市网络联动,部分城市仅能承接上级城市经济辐射,但因自身综合竞争力较弱,未能起到启后的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与周边城市表现出一定的经济联系,但以粤西三市为例,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均较弱。一是由于粤西三市自身的城市竞争力不高,处于队列的中偏下位置,二是这三个城市地理位置离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距离较远,难以接受有效地经济辐射,导致自身实力不足——受到经济辐射弱——城市竞争实力进一步降低的困境。

4 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及其周边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由经济联系强度模型的机理可知,城市间的经济联系除了受城市竞争力影响外,距离也是关键因素。而两地间的旅行时间,可以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而缩短。考虑到经济成本以及通勤便利性,尤其应该注重高铁系统网络布线的科学性、合理性。一方面能够增强相互间的经济联系,另一方面,内部经济空间距离的缩短,能够降低各种资源的流通成本,尤其是人才资源,能够更高效地在城市空间内部进行流动,有效促进城市群一体化以及与周边城市的联系。

二是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梯度合理性。作为一个城市群,倘若各级城市间的综合竞争力区间出现断层,则会出现核心城市虹吸效应过强,甚至会削弱周边城市实力的困局。因此,在进行资源配置和政策规划时,除了持续提升城市群核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增强下级城市的影响力及有效衔接。

三是时刻关注周边城市的建设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并不单纯是规划内11个城市的事情,更是关乎整个广东省、中国甚至是世界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大事。因此,在制定湾区发展的具体方针文件时,应充分考虑周边城市的产业承接、交通融入、资源流通等要素,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沿着湾区内陆纵深及海岸线进行经济空间的扩展,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更多动力。

参考文献

彭芳梅.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经济空间联系与空间结构——基于改进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7(12).

苗洪亮,周慧.中国三大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和等级结构的比较——基于综合引力模型的分析[J].经济地理,2017(6).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区
以自贸区法治创新推进深港深度合作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深化深港合作创新
关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圈的建议
以“双转型”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从设想走向实践
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生态系统
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几点思考
湾区经济:国际步伐与中国格调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