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慢下来”的勇气

2020-05-12 01:07郭学萍
关键词:单词生命过程

郭学萍

摘要: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好习惯的养成更需要时间。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教育绝不能“一刀切”。追求高效课堂,就是追求凸显以学生为主体、关注生命成长、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以人为本,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生命的一切成长都需要时间,揠苗助长、急功近利,往往欲速则不达甚至适得其反。在教育集体浮躁的当下,只有放慢脚步,才能真正领略教育过程中的润泽和芳香。

关键词:教育慢下来高效

我曾听过一节新加坡某小学的科学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光合作用。教师让每个学生到实验室,玻璃杯中倒进水、放进菜叶,并准备一把尺子和一只两百瓦的灯泡。

具体的实验过程是:先让瓶子和灯泡相距1米,数玻璃杯里一分钟冒出的气泡,做记录;然后把玻璃杯挪近灯泡20厘米,数一分钟冒多少气泡,做记录;接着,把玻璃杯再挪近灯泡20厘米,数一分钟冒多少气泡,做记录……以此类推。

整个过程中,学生兴致盎然,但也状况百出:有的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常常忘记记录,就得回头重新做;有的学生数着数着就忘了,就得回头重新数。如此反复,以至于一堂课上了一个多小时。于是,有人当堂质疑: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是不是太低了?

如果从“知识目标”的维度衡量这节课,仅仅揭示光合作用这一个知识点,就耗时一个多小时,显然是低效的。有的教师甚至认为,这么简单的光合作用常识,让学生在书上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5分钟就够了,还做什么实验,纯属浪费时间!语文老师教“火”这个字,是不是还得当堂让学生“钻木取火”来体验一下?

乍一听,确实有些道理。可是,若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来衡量这节课,我们会得出另一个结论,那就是——这节课不只是在简单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从一次次失败中最终懂得:科学研究不仅需要严谨的操作、细心的观察、准确的记录和科学的分析,还需要信心和耐心。

所以,若從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形成的角度来评价这节课,它是成功的、高效的。

我又想起曾听过的一节美国的语文课——一年级的《云的故事》。这节课的教学环节也很简单:教师带着学生读一本图画书《它像溅开的牛奶》,学习书中的一个主要句型“它有时像溅开的牛奶,但它并不是溅开的牛奶”。

教师按照图画书的叙述顺序,一页一页讲:它有时像一只小兔子,但它并不是一只小兔子;它有时像一只小鸟,但它并不是一只小鸟;它有时像一棵树,但它并不是一棵树;它有时像一个蛋筒冰激凌,但它并不是一个蛋筒冰激凌;它有时像一枝花、一头猪、一个生日蛋糕、一只羊、一只大猫头鹰、一个垃圾箱、一只松鼠、一个天使……直到讲完最后一页,教师重新翻回封面问:“它有时像溅开的牛奶,但它并不是溅开的牛奶。我想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学生七嘴八舌,纷纷说,它是天空中的一朵云,它是浪花,等等。

一段简短的师生对话后,教师接着说:“现在,我给每位同学发一张作业纸,仿照句式‘我看见天空有一朵云,它有时像……,但它不是……练习写作。记住,如果要填‘一头狮子,就在‘a和‘lion这两个单词间留一指宽的距离,如果你填的是‘一头大象,就在‘an和‘elephant两个单词之间留一指宽的距离。最后,在中间的方框内画一幅画,如果填的是大象,就在方框内画一头大象,如果填的是冰激凌,那么就画一个冰激凌。不管填什么单词,都要画上相应的图画。这项习作练习,需要你们独立思考。”

学生拿到作业纸后开始进行习作练习。教师和助教一直在课堂中巡视,随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10分钟后,下课。

听完这节课,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节奏“慢”。教师坐在教室前面的小方凳上,带着学生做单词游戏,讲云的故事,启发学生想象,指导他们仿写训练,鼓励他们画想象中云的样子。每一个步骤,都缓慢从容。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看不到教师“抒情式”的表演,也听不到学生“拿腔拿调”的朗读,师生对话随意、自然、亲切。教师尊重学生的特点,用游戏贯穿教学的始终。虽然是一年级学生,但自始至终,我没有看到他们疲惫的样子。课堂上,学生不时地发出“呀”“啊”的声音,气氛非常活跃。

本课的执教者蕾切尔·康兰老师说:“我认为在孩子刚上学的几年中,应该让他们喜欢每天来学校,应该让他们感到每天都在做游戏。这样他们就会喜欢学习,也会喜欢每天来上学。帮助他们提高阅读技能是我的主要任务,我要让他们学会单词——我们每天要读大概85个单词——让他们较好地掌握单词是怎么读和怎么拼写的。在交际能力方面,还得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合作和礼貌言行。”

正是在这个“慢慢玩”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认识了几十个新单词,学会了定冠词“a”和“an”的不同用法和写法,了解到了云的不同变化,融句型仿写训练于故事的讲解之中,融想象、说话为一体,既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又锻炼了语言规范表达能力。

综观这节美国语文课和那节新加坡科学课,虽然学科不一样,但两节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让学生“慢经历”:科学课充分经历实验的过程,语文课充分经历游戏的过程。这两个过程都是缓慢的。

这“缓慢”二字,听起来似乎不符合当下“高效课堂”的要求。看看小学语文课堂的种种“高效”现象:课始,学生看书还不到两分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节的梳理、生字词的学习不超过五分钟,便进入分析和赏析环节;几个学生发言之后,教师急忙板书和结论,少有时间朗读,尤其是朗读全文,最多用个别优秀学生的朗读作为教学成果的展示;课堂对话中,缺少“错误”和对“错误”的修正,缺少大面积“当堂写”的训练和矫正……

语文学习是一道工夫茶,靠的是日积月累和潜移默化。而现状却是:学生没时间读书,缺乏内省、思考和回味过程,以至于消化不良,素养滑坡。作家王安忆在2012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对莘莘学子说:“希望你们不要过于追求效率,效率总是以目的论的;事实上,我们都处在过程中,这大约可说是生活的本质,只是这过程越来越被划分成细小短促的目的。”

我曾在《读者》上看到过一篇署名陈漠的文章《我们为什么慢不下来》。文章开头写道:“寄信,最好是特快专递;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车,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磁悬浮;坐飞机,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是名利双收;创业,最好是一夜暴富;结婚,最好有现房现车;排队,最好能插队。若不能,就会琢磨:为什么别人排的队总比我的快呢?”

的确,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们丧失了慢的能力。速度带来烦躁,便利加重烦躁,时代的心态就是再也不愿意等。因为着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违背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并让“揠苗助长”成为当下教育的一种常态。中国的孩子似乎没有侥幸的童年,他们被“快马仍需加鞭”的“高效课堂”追赶得喘不过气。

就拿2020年这个特殊的“加长版寒假”来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全国中小学生都停课在家。于是,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学”的倡议。倡议的初衷是好的,即鼓励学生合理规划学习和生活:寓教于乐,拓宽课程广度;学习防疫知识,增加社会责任感。结果,演绎成全国上下进行“线上新课教学”,活生生把全国60万教师变成“十八线主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就算延迟一两个月上课,天也不会塌下来。生活本来就是一本教科书,难得有这么“一整块”的自主支配时间,用来“慢读”多好啊!有很多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都是这段特殊的“宅家”时期需要学习的,如对祖国的热爱、社会责任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等。这是多好的学习契机,为什么一定要迫不及待地学习学科知识呢?

记得家庭教育研究专家、生命化教育发起人张文质先生说过:“我们当前教育往往过于急切地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少闲心。”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好习惯的养成更需要时间。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教育绝不能“一刀切”!同样,我们追求高效课堂,其实是在追求凸显以学生为主体、关注生命成长、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我们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以人为本,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生命的一切成长都需要时间,揠苗助长、急功近利,往往欲速则不达甚至适得其反。

有一次,《金陵晚報》记者采访我,问我小时候有没有上过什么培训班。我告诉她,我小时候就像野草一样自然生长,从未被过度施肥。记忆中,什么跳格子、滚铁环、斗鸡子、采桑葚、掼泥巴……无所不为,每天玩的时间比学习的时间长。然而,现在的孩子,没有了“玩”的时间,甚至逐渐丧失了“玩”的能力。分数,成为学校、教师、家长和孩子长久的纠结和心痛。

在喟叹素质教育之路其修远兮时,它其实早就铺在我们脚下,只不过我们还缺少“慢下来”的勇气,缺少保证实施者不成为“牺牲者”的体制,缺少敢于直面、勇于担当的责任。连云港的特级教师汪燕曾和我开玩笑:“特级,就是特别不着急!”这虽然是一句玩笑话,却道出了教育的本质。“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在教育界集体浮躁的当下,只有放慢脚步,才能真正领略教育过程中的润泽和芳香。

我一直相信: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走着走着,花就开了。

猜你喜欢
单词生命过程
单词连一连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看图填单词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圆满的过程
Playing with / i? /
单词拾趣
雪花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