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学习的内外兼修

2020-05-12 01:07沙建华
关键词:王冕毛虫言语

沙建华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言语学习的黄金阶段。基于学生言语学习的实际需求和理论诉求,需兼顾“由外而内”和“由内而外”,做到“内外兼修”。厘析“内外兼修”的内涵,梳理于“内外兼修”中达成有效言语学习的路径:兼顾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在理解内化中创生;兼顾言语主体与客体,在情境交往中融通;兼顾言语表达与思维,在思辨读写中发展。

关键词:内外兼修言语学习学习路径

一、“內外兼修”的内涵厘析

小学阶段是学生言语学习的黄金阶段。基于学生言语学习的实际需求和理论诉求,需兼顾“由外而内”和“由内而外”,做到“内外兼修”。

(一)“由外而内”

“由外而内”,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言语接受和积累的过程中,“演绎”思维。“由外而内”言语学习的鲜明特征是浸润性,强调关注学生言语学习的内部需求,遵循学生言语学习的规律,让他们于循序渐进中获得积累。

儿童的言语学习是一个长期渗透、浸润的过程,是慢慢习得、养成的过程。通过大量的阅读,沉浸到语言文字之中,慢慢地体会,细细地推敲,甚至是逐字逐词地揣摩,在长期的语言浸润中逐步掌握言语学习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特质,学生便能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言语图式。

(二)“由内而外”

“由内而外”,主要是学生经历自主的理解内化,学会迁移运用,“归纳”思维。“由内而外”的言语学习,主要体现为内驱性、亲历性、迁移性。

首先是内驱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认为,“识知”的意义已从记忆和复述信息转向能发现和运用信息。这表明被动接受和记忆性的学习无法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有效的言语学习是一种自我发现和自我探索,是言语学习者的自我需求和内在驱动。这种内在动力的外部表现行为就是学生对言语学习内容保持着高度的新鲜感和兴趣感,愿意学,乐于学。

其次是亲历性。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理解和运用融通起来,才能促成有效的言语学习。从这个意义上看,言语学习也是一种程序性知识,需要反复练习和运用才能有所得。学生只有亲历言语实践活动,才能“习得并发展”言语能力。

再次是迁移性。“由内而外”的言语学习路径关注学生的已有认知,重视对学生言语学习起点的把握,倡导“有意义”的言语学习方式。经历“由内而外”言语学习的学习者,已经不是单纯的学习“参与者”,而是所学的内容的“创造者”。能否将习得的言语图式纳入已有的言语体系和框架之中,并能根据新的言语情境进行适当迁移,是衡量学生言语学习是否有成效的重要指标。

二、于“内外兼修”中达成有效言语学习的路径

于“内外兼修”中达成有效的言语学习,重在立足学生的言语需求和言语积累,引导学生亲身感知言语,并能将感知过程中的思考和体验表达(说或者写)出来,形成新的言语图式。

(一)兼顾言语的输入与输出,在理解内化中创生

宋代学者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提到:“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可见,言语学习的最佳状态就是“出入自由”。这里的“出”,就是言语输出,即书面或口头语言的表达运用;这里的“入”,就是言语输入,即言语材料的学习积累。

如何达到“出入自由”的境界?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大量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必须在有足够语言输入的情况下完成。我们需要将丰富学生的言语经验作为首要任务。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将品读语言作为教学重点,同时引导学生依托文本语言,在理解内化中创生。

以二年级下册《小毛虫》教学片段为例:

师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小毛虫动作的词语,交流小毛虫给自己的感受。

(学生默读,圈画,讨论。)

师(出示句子:只有它,这个可怜的小毛虫,既不会唱,也不会跑,更不会飞)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只有它,这个可怜的小毛虫,不会唱,不会跑,不会飞”呢?

(学生对比朗读、体会。)

生唱是最简单的,很多小昆虫都会,但小毛虫不会。

生不少昆虫既会唱,又会跳,还会跑。

生小毛虫它不会唱就算了,还不会跑。

生小毛虫笨笨的,身体也重,跑起来都困难,飞起来就更不可能了。

生“既……也……更……”的说法,表明这三个动作是从难一点到再难一点,再到更难。

师嗯,老师听懂了!你们觉得唱、跑、飞这三件事对小毛虫来说,一件比一件难,这里用上“既……也……更……”,把这种细微的区别表达出来了。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体会这一组连接词使用的好处。

(理解了三个动词的区别,学生绘声绘色、摇头晃脑地朗读起来。)

师虽然小毛虫显得很笨拙,既不会唱,也不会跑,更不会飞。但是,它并不悲观失望,也不羡慕任何人。大家仔细想一想,如果用“既……也……更……”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小毛虫此时的心理,你觉得小毛虫既不羡慕谁,也不羡慕谁,更不羡慕谁呢?

生它既不羡慕蛐蛐,也不羡慕壁虎,更不羡慕蜻蜓。

生它既不羡慕青蛙,也不羡慕燕子,更不羡慕人类。

……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敏锐捕捉到了文本语言与学生言语之间的差距。于是,在学生对课文前两句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引导学生聚焦“既……也……更……”的句式,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句式的比较,感知三个动词所表现内容的不同程度,体会这样写的原因和好处,达到言语输入的目的。之后,教师又立足文本内容,引导学生用此句式进行拓展迁移,在实践表达中提升言语运用能力,促进了学生的言语输出。

(二)兼顾言语主体与客体,在情境交往中融通

言语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言语学习离不开合适的情境。只有言语学习主体(学生)与言语学习客体(文本、语言文字、学习环境等)在一定的情境交往中达到高度的融合与默契,才能搭建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乃至教学环境之间自由互动的平台,把交流、分享、点评、展示作为学生言语学习的常用手段,能让主体、客体在情境交往中实现有效融通,达成高效的言语学习。

特级教师姜树华执教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搭船的鸟》一课,采用“诵读→倾听→辨析→理解”的教学路径,在言语主体和客体之间搭建了宽松愉悦的交往平台,使得学生身在文本情境中,学得轻松而富有成效。以下是其中一个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听的时候注意老师的语气停顿,看哪个同学最会倾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读到中途暂停,出示句子“天下着大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天下着大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刚才老师是怎么读的?是对是哪一个句子的表达?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呢?

生老师读的是第一种,因为雨很大,雨点也一定很大,打在船篷上会发出很响的声音。

生我觉得雨下得很大,下得很急,打在船篷上发出的声音也很有节奏。如果用破折号,读起来就没有这样的感觉了。

生用上破折号,感觉雨虽然下得很大,但是却下得很慢,像慢镜头一样了。

师是呀,我们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学会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文字表达的内在需要,感受每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效果,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里。(出示句子“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这里还有两句话,大家看看该怎么读?有什么不一样?

生第一句话没有省略号,给人的感觉是翠鸟飞得很快,一眨眼就不见了,读的时候语速要快一点。第二句话中有省略号,读的时候停顿时间要长一些,给人的感觉是,这翠鸟是不是在水里捉鱼呢?

生我感觉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写得好,一个省略号就把小作者当时的惊讶表现出来了。我仿佛看到小作者望着水面目瞪口呆的样子。

生我感觉第一句不用省略号更能凸显翠鸟的速度之快。句中说“它一下子冲进水里”,说明翠鸟冲进水里很快就不见了。

生我觉得第二句的标点使用更好,读到省略号,我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想象翠鸟冲进水里时的情景。这个省略号能让我们的阅读思路延伸得更远一些。

师你们通过听做出了自己的思考、理解和判断,这是一项硬本领!

上述教学片段中,姜老师一改“满堂问”的教学模式,另辟蹊径,让学生在倾听范读的过程中,辨析在同一个句子中使用不同标点符号后的表达效果。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拓展,让学生在体会含有不同标点符号的句子该如何读、有何不同的过程中,沉潜到文本情境深处,在与文本语言、文本内容的深入交往中进行思考、讨论、分享。由此,学生通过听,便做出了自己的思考、理解和判断,掌握了言语表达的秘妙。

(三)兼顾言语表达与思维,在思辨读写中发展

语言与思维犹如硬币的两个面,相辅相成。发展学生的思维,会助力他们的言语表达;而发展学生的言语表达,又会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内外兼修”的言语学习,需要教師在教学中关注学生言语表达和思维的同步发展。借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让学生获得言语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墨梅》一课,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请大家再读古诗,找一找诗中的“家中梅”“画中梅”“心中梅”,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家洗砚池边树”,这是写“家中梅”。这棵梅花树长在王冕家洗砚池的边上。

生“朵朵花开淡墨痕”是“画中梅”。一个“墨”字告诉我们这是用水墨画出来的梅花。

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写的是“心中梅”,这是王冕的所思所想。

师通过诗句里的关键字词,我们读懂了诗中的三种梅。那王冕为什么要写这三种梅?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玄机呢?请同学们再读古诗,试着提出你的疑问。

生王冕为什么要把梅花树种在自家的洗砚池边?

生梅花本有色,王冕为什么不用红色、白色而偏偏用淡墨色画梅?

生王冕是想借梅花表达自己怎样的志向?

师(出示王羲之及其与洗砚池相关的资料)要想解决这些疑惑,同学们需要读一些资料。读读老师为你们准备的资料,谈谈你们的想法。

生王冕是想向王羲之学习,学习他勤奋刻苦的品质,成为在书法、绘画上有所成就的人,所以把梅花种在了洗砚池边。

生王羲之喜欢用淡墨色,王冕也像他一样喜欢用淡墨色。因为淡墨色给人以清淡、清爽的感觉,这大概也是王冕追求的生活境界。

师(出示王冕拒绝高官厚禄的资料)关于王冕,还有一个故事。请大家读一读,想一想他为什么放着高官和厚禄不要。

生我想他是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想与当时朝廷的官员同流合污,鱼肉百姓。

生王冕把自己高远的志向和对名利的淡泊都寄托在了这淡墨色的梅花之中。

师(出示描写梅花的诗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都借梅花抒发情怀,请大家读一读。

(学生诵读诗句。)

师王冕为什么不写梅花的香气,而要写梅花的“清气”呢?(出示“香气写的是花,清气写的是”“香气是用鼻子闻出来的,清气是品出来的”“香气每个人都能闻到,清气只有的人才能品到”“香气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清气则是一种品质”四个句式)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完成填空。

(学生填写句子。)

上述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对整首诗的把握出发,提出自己的疑问。围绕学生的疑问,教师只是提供相关资料,组织学生展开多次讨论与辨析。随着讨论和辨析的深入,学生逐渐走进诗人,走进诗人的内心,找到了诗人“这样做”的原因。带着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蕴含于诗中的文化意味、精神意象等,学生思维的张力和言语表达的魅力便溢满课堂。

教师要注重学生“由外而内”的言语素材积累,更要注重学生“由内而外”的言语能力培养,重视“三个兼顾”,鼓励学生立足个体认知,围绕某个或多个问题,依据言语材料,发散思维,多角度、全方位地深入思考,有依据、有条理、有独创性地表达自己的理解,使自己的言语学习更有动力与潜力。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自主—发展型课堂教学研究”(编号:D/2013/02/36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 安德烈·焦尔当.学习的本质[M].杭零,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 赞克夫.教学与发展[M].杜殿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王冕毛虫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王冕画荷花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录元·王冕《墨梅》(草书)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王冕学画》中的两个“像”
毛虫与蛾子
毛虫和蛾子
绿毛虫
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