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引导教师做课题研究

2020-05-13 14:20陶灿功
中国教师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科研课题组课题

陶灿功

课题研究是教师提升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变的重要路径。为了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实现课堂的优质高效,也为了让教师能够享受到职业的幸福感,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实验小学(以下简称“郾城实小”)经过多年努力,从引导教师做微型课题入手,一步步走上了“科研兴校之路”,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立足微型课题,引导教师学做科研

2011年,郾城实小的教师科研从微型课题开始,教师可以自愿申报,学期结束时,把自己的实施方案、实施过程及取得的成果详细地记录下来即可。第一次有八九位教师申报了课题,学校对这几位教师都给予了奖励,并根据实际效果分设一、二等奖,在全体教师会上颁发证书和奖金,意在引导其他教师积极参与。在接下来的学期中,申报的教师就达到了30多位,课题范围也更广泛。学校制定了《微型课题管理及奖励制度》,逐步提高了要求,并请专家进行更具体化的指导,教师们也养成了写教学反思和教学日记的好习惯,逐步走上研究之路。

学校对40多项微型课题进行分类管理。例如,在语文方面,把不同年级申报的阅读、写字、口语交际等同类课题组合为一个课题组,让教师们分层解决不同年级所遇到的相同的问题。这些微型课题形成了学校科研的“后方根据地”,打下了扎实的科研基础。为了做好小课题,教师要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这种学习是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对于学习所得理解深刻,又能灵活地运用,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与教学能力。

二、三级课题联动,人人做科研

微型课题实施两年后,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迅速成长起来。自2016年以来,全校教师人人承担课题,实现了微型课题、校级课题和上级科研部门课题的三级课题联动。学校着手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三方面改革。

1.人人参与小课题

在原来微型课题的基础上,学校根据“问题即课题”的原则,采取切口小、范围小、题目小的“三小”理念,出台了校本课题研究范围,引领教师选择适合自己的小课题。鼓励教师们几人一组(6人以下),人人参与小课题研究。教导处科研室采用“推门听课”的形式,對课题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指导。

2.确立“龙头”课题

学校依据几年来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教师个人素养及科研能力,挑兵选将,组建语文、数学两大学科“龙头(特色)课题”。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课题组提出了“以作者写作文章的思路为统帅,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语文教学思路,提炼出“突出阅读,注重感悟,强化写作”这一课题。其教学流程包括:①审题立意;②初读课文,学习字词;③指导生字书写;④再读课文,明确中心;⑤熟读课文,学习语言;⑥评价鉴赏,对照比较;⑦朗读课文,选择背诵(复述);⑧借鉴模仿,创新写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师生逐渐适应了这种课堂模式。徐晓贺老师谈道:“在课题实施中,我注重让学生练习复述。如学习童话故事后,举行讲童话故事比赛,让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培养了学生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赵华丽老师在小结中写道:“经过一段时间的仿写训练,学生懂得了如何审题立意,如何布局谋篇。有了仿写这根拐杖,学生不再惧怕作文,乐于表达,乐于习作,感受到作文带给自己的自信与快乐。”

数学课题组通过小课题的积极探索,总结出适合中高年级的“问题引导式”高效课堂模式,并在全区进行推广。“问题引导式”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①创设情境,聚焦问题;②自主探究,尝试解决;③小组交流,互帮互学;④质疑释疑,展示提升;⑤归纳概括,建构系统;⑥巩固应用,拓展深化;⑦回顾总结,留疑延伸。任中杰老师针对大多数学生上课不愿说、不会说的现象,对症下药。首先,营造民主和谐氛围,让学生“敢”说。其次,教方法,让学生“会”说。比如,教学生在交流时使用“我是这样想的……”“我觉得……”“我认为……”这类句式,表达完自己的想法之后再问“谁还有别的想法吗?”“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回应者则采用“我有不同……”“我有补充……”这类句式。再次,培养“小老师”,再由“小老师”带动全体。教师采用小组捆绑加分的评价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地,学生们由原来的不敢讲到现在争着讲,敢于在课堂上表达、提问和质疑。

3.完善科研制度

(1)郾城实小建立健全了教科研组织机构和网络,构建了“教导处—科研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的教研网络,制定或完善了《科研制度》《教研制度》《教研组长工作职责》《教师业务学习制度》《教科研奖惩制度》《教师培训办法》等一系列教科研管理制度,使教科研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保证了教科研工作在学校的顺利开展。

(2)课题研究首先从科研骨干做起,根据自愿申报与学校选拔相结合的方式,选拔了一批专业素质高、致力于教学研究的优秀教师参与校级“龙头”课题研究,通过多种形式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如“六个一”活动:学期初制订一份本学期的研究计划;每两周一次集中学习;每月开展一次课题组研讨活动;每人每学期上好一节研究展示课;期末写好一份结题报告或研究论文;学期末开展一次结题成果展示。再如沙龙活动:每月开展沙龙研讨活动,设立沙龙主题;教师们结合各自的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畅谈各自的见解。各课题组成员在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养成了勤于思考、善于动笔,不断提炼研究经验的习惯,每学期至少完成三篇以本课题为主题的教学案例分析或经验总结,并进行交流分享。

近年来,郾城实小共申报省级课题4项,市级课题7项,区级课题12项,均已成功结题。学校浓郁的科研环境为教师提供了发展的沃土,让教师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调动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八年科研之路,郾城实小精心孕育、小心呵护、悉心栽培,终于将课题研究培育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生长点。

(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猜你喜欢
教科研课题组课题
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提高“政治三力”
基层工商联职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及破解路径
基于STEAM教育的立体教科研模式构建与实施
关于多维联动教科研共同体的行动策略研究
School life课堂实录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南京大学研发光学探针
课题组成员
如何抓好园本教科研管理工作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