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博“大”

2020-05-13 14:40樊玉成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宣传教育传播

樊玉成

摘要: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为代表的移动微传播,正成为大众信息交流的主要途径。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宣传教育必须借助微传播这一现代民众惯用而喜爱的传播渠道,以习近平“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的思想为引领,紧紧围绕思政目标,发挥微传播全员、全息、全效、全程的影响优势,挖掘微资源、制作微课程、发布微理论、组织微论坛,倡导全民思政微主体,主动将微传播建成学生坚定党的路线方针的重要依托,借力微传播构建“虚拟和现实、主体和受众、课内和课外”“三融合”的学校大思政格局,努力取得学校思政宣教以“微”博“大”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微”传播;思想政治理论;宣传教育;“大”思政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2C/03C-0008-03

随着5G、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加速迭代,以微信、微博、播客等新兴自媒体为代表的微传播方兴未艾,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这给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宣传教育(下文简称思政宣教)带来了新挑战。学校必须主动借力微传播,发挥微传播全员、全息、全效、全程的影响优势,努力将微传播打造成增强思政宣教感召力和时代性的助推器,打造成党的思想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加速器,打造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的推射器,大力构建“主体和受众、虚拟和现实、课内和课外”“三融合”的大思政格局,将新媒体建成学生坚定党的路线方针的重要依托,以党的理论信念统领全域,以期实现“投入最小,方式最优,效果最大”的思政宣教效果。

一、以“微”见长的微传播

作为去中心化、裂变式的多级传播,微传播以“微”见长,即传播的设备是手机、平板等“微终端”;传播的通道是移动互联网等“微介质”;传播的内容是图片、视频、语音、表情、符号等“微素材”;传播的对象则是微平台上的大量个体类的“微受众”;传播的动作是简单的拨键操作、屏幕滑动或是鼠标点击等“微动作”。习总书记强调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善于学习和运用互联网”。思政学科肩负“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为党、为国培养人才,就必须用党的理论、思想武装“人”的大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塑造“人”的大德。在微传播盛行的当下,思政宣教也必须贴近学生受众的“微生活”实际,选择学生喜爱的微宣教方式,积极将思政理论演绎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首选素材,转变成学生信息获取的自觉选择,以不断提高思政实效。同时借助微传播这一微时代的重要传播途径和通道,开辟线上线下相融互通的思政宣教新天地。

二、以“大”為求的学校思政

“大”是相较于“小”来说的。相较以往学校思政宣教以课堂理论传授为主,微传播带来的“大”思政有三个新特性,即传播范围大,涵盖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参与人员规模大,包括了数以亿计的网民;影响时间长,是全天候的影响,跨越了课堂这一思政的传统主阵地。这种“主体受众规模大,线上线下全覆盖,课内课外不间断”的微传播,极大地拓展了学校思政宣教的时空,开辟了“大”思政的崭新局面。得益于移动网络的普及,深植于学习平台和各类应用APP等网络空间的思政理论,可以成为学生随时随地点击、浏览、收听、转载和分享的选择,实现了“思政理论融入学生生活,成为生活一部分”的植入式宣教。可见,微传播就是学校“大”思政格局形成的崭新微模式,微传播能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学校思政工作的最大增量,从而实现“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的“大”思政追求。

三、以“微”博“大”的新格局

(一)全员参与,思政宣教队伍壮大

据最新统计,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59.6%,网民总数8.29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98.6%。每位网民都是自媒体内容的原创者、共享者,他们都有意愿表达和思想交流的欲望、权利。思政宣教可以很好地利用网络和网民的力量,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原则,形成“全员育人”的人民微宣教大军,营造习总书记所倡导的思想统领“微生活”的氛围,帮助学生“树大德、立大志、成大业”,养成学生关切国家民族命运,并将个人理想和“中国梦”结合的自觉。

微传播的便捷、高效和快速,易于引起网民群体性的转发和共鸣。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迅速兴起,就是大众广泛参与的结果。思政宣教要主动引导民众转发弘扬主旋律的“微精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民认同,并以此来解释社会重大敏感事件,以及个人的思想困惑,不断激浊扬清,为学生营造风清气正的“微生活”环境,助力学生在“微生活”中提高爱国情感,明确政治站位,巩固思想成果。

思政宣教的主体不应局限于学校师生,而应是微世界的全体驻民。全社会都应践行党的“人民是思政最伟大力量之源”思想,发挥“微生活”共同体的作用,实现“人人是传播主体、人人是传播对象”,努力形成思政“人民宣教的汪洋大海”。

(二)全息宣教,理论呈现方式多样

微传播信息多元丰富,综合了文字、图片、音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给受众立体、多样的感官刺激,丰富了受众的信息接收体验,微传播也因此成为当前大众喜爱的信息源。很多移动微平台、手机APP等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新应用,思政宣教应主动开辟这些图文并茂、音频视频兼备的微阵地,开发更新“学习强国”类APP、理论慕课等微学习平台,展示系列专题微课堂、微讲座,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适时进行文图兼具的微解读,为大众提供美观、高效的正能量学习窗口。可以说,目前主旋律宣教平台建设成果初显,如“学习强国”的下载量已经远超抖音,说明它契合了当前中国的党情、民情和社情,说明民众有着跟党走、学理论的觉悟和心愿。

思政宣教和社会性、商业性的应用微平台合作也很重要。毕竟这些APP都有着自身完整的生态闭环,民众所有的生活需求在一个APP平台便可得到全部的满足,比如包含有支付、交通、理财、视频、定位、美食等完备生活功能的支付宝和微信。所以,思政宣教应主动介入,增加其自动推送全息思政理论的功能,使得思政的全息化宣教成为这些应用类APP生态的一部分;并凭借微宣教自身全息化的表现形式,吸引大众接收、转发思政信息从“异常”成为日常。

(三)全面功效,思政教化空間拓展

习总书记指出,“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当前的网络媒体平台,功能空前复杂,功效十分全面,平台自身已然成为全社会的数据总汇和运营枢纽。这在提升平台传播效果的同时,又提高了传播效果测量的精确性、即时性。众所周知,对每一位网民所发布的信息,平台都能实时统计,包括转发量、评论数和跟帖量等。实时发布、及时反馈、在线汇总的强大功能,以及据此自动生成的精准大数据,将有助于敏锐地把握民众的关注点、兴奋点,有利于适时做好舆论引导,最终有益于提高思政宣教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正是微传播这种信息传播、数据处理和运用兼具的复合功能,才使得思政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学校扩大到社区,从现实世界蔓延到虚拟世界,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完全融合。而这就是理想的“大”思政格局,即“思政无边界,影响无极限”。这种立体化、笼罩式和穿透性的教育影响,营造的正是“处处能学、人人皆学”的全方位、全覆盖的思政空间。

(四)全程影响,思政作用时段延长

习总书记要求我们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的传播理念。微传播是达成这种要求的极好方式。精准投放的宣教内容,精致打造的宣教平台,精心选择的宣教媒介,使得全天候式的微传播影响无时不在。其传播效果持续而深远,正如水滴石穿。思政可以充分发挥微传播这种久久为功的威力,来影响学生个体的成长,甚至是关注全人类的发展进程,从而也不断把自身推向更深、更远的时空。

对个体而言,微传播能延长学生受教的时间。秉持思政资源素材微型化的原则,学校可将党的系统理论、抽象概念、科学论断打造成成体系的微视频、微课件等“微产品”,并发布于各类微平台,方便学生“时时可学”,也利于他们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从而引导学生自觉以党的理论武装自己,壮大自己。除此之外,思政微素材制作还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有意识地将社会生产、生活事件等线上线下新资讯,加工制作成学生喜闻乐见、短小精悍的“微素材”,以快闪、微影剧、微社团、微小品、微采访等形式,投放到各类微平台和应用类APP,以大量客观真实、立场鲜明的宣教内容,将微媒介打造成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红色根据地”。指引学生在课堂学习以外,再利用碎片化的闲暇时光,在微平台上共同接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想的影响,不断提高政治觉悟,不断生成建设强国的新认知、新动力和新做法。而这不正是习总书记“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的期待吗?

对全人类而言,微传播还能时刻关照人类命运发展的整个进程。当前我国思政宣教的内容理性深厚且极具科学性,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相吻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脉相承,与党中央号召保持一致,因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具有普世的价值,能够代代相传,影响不息。特别是作为世界大国的中国,能始终站在人类命运与前途的高度,关切全人类的持续发展,提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体现大国的责任和担当。党的这些理念、主张,借助微传播可以得到学生,乃至全世界的理解、重视和认同。当务之急,是要将微传播平台建成中国智慧的集成高地,激励学生依托这些平台、载体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分享中国经验,进而以中国智慧来影响、带动和促进全人类的进步。

习总书记要求“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当前思政宣教正面临微时代的巨大挑战,必须因“微”而谋,应“微”而动,在可为、能为、应为的微空间,为学生提供自觉、自主、自育的成才微资源、微平台和微载体,力争“守好思政网络渠、种好思政虚拟田”,在借“微”增强党的理论引导力、公信力和传播力的同时,取得学校思政宣教以“微”博“大”的实效。

责任编辑:许洁

Abstract: We media, represented by Wechat and microblog, is becoming the main way of mass information exchange. Th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in schools must rely on the dissemination channels of the micro propagation, a modern popular custom, to excavate micro resources, create micro courses, publish micro theories, organize micro forums, and advocate the micro subject of Chin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s idea of “using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for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ideological guidance, cultural heritage and people service”. We should propagate Xi Jinping's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uphol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consolidate the common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the party and the whole people's unity. Micro communication should become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students to strengthen the party's policy. We should build a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attern with“virtual-reality integration”, “subject-audience integration” and “in-class and off-class integration” with micro communication, and strive to achieve a good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micro”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micro” communi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mas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attern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宣传教育传播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新时期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要有所创新
试析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社会实践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强化研究
系统论视阈下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培养研究及外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