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儿童生活,促进儿童成长

2020-05-13 14:14白宝勤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5期
关键词:儿童成长道德与法治生活化

白宝勤

摘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采取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基于此背景,本文从“选择生活案例,丰富法治感知;创设生活情境,增强法治兴趣;设计生活问题,引导法治思辨; 开展生活实践,提升法治素养”等方面对促进儿童成长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儿童成长;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改编于原来的思想品德课程。传统模式下的思品教学,大都选择直接灌输的教学方式,整堂课充满了枯燥乏味的氛围,既不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也难以提升其对这门学科的积极情感,所以教学效果常常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编排严格遵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理念。这也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传授理论知识,还应当关注生活元素的融入,要立足生活层面组织教学,这既是为了回归生活,也促使学生立足生活的视角,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以及法治观念。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才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促进自身成长。

一、选择生活案例,丰富法治感知

小学生的思维相对简单,而且对生活的认知不够全面,甚至还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所以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和优化。教学中,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链接学生生活,启迪学生智慧,指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使其可以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力;也可以结合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思考;当然也可以组织小组讨论以及集体讨论等多元的形式,逐步达成学习共识。

例如,在教学《我爱爸爸妈妈》时,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1.商场里,一个男孩在哭闹,妈妈在旁边站着,没有给他买玩具飞机;2.池塘边,女孩想要玩水,但是爸爸始终没有同意。在带领学生仔细观察这组图片之后,为学生设计了思考题:图中的爸爸妈妈是不是不爱他们的孩子?针对这一问题,学生展开了热议。学生们链接生活想到了自己,结合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妈妈没有给小男孩买玩具飞机一定有她的原因;爸爸没有允许小女孩玩水,实际上是为了保护她。通过学生的热议和结论可以发现,孩子们对于图中父母的做法有了一定的理解,也做出了正确的解读,他们以后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景,自然也不会无理取闹。这就是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需要实现的教育效果。

以上案例中,通过具体化的生活案例,有效地让学生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感知,这样自然就能够让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

二、创设生活情境,提升法治兴趣

人类在持续不断地创造环境,与此同时,环境也在改变人类。可见,生活环境对小学生的成材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所以,有必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真实生动的场景,既将生活和世界融入课堂教学,也有效强化知识的亲近性,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我是小学生啦》一课时,就可以采取情境教学的方式,结合不同的教学主题,或者带领学生观赏校园风景,或者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或者带领学生布置教室环境,等等,成功地引学生入情入境,使其在真实的情境中确认“小学生”的身份角色。

教师必须营造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熟悉情境,才能真正使学生在熟悉情境的带动下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才能遵循教学思路以及教学设计展开自主讨论、自主分享,才能真正产生情感以及心灵层面的共鸣。

三、设计生活问题,引导法治思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就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而言,必须遵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一教学宗旨,所以有必要结合日常生活培育并践行所学。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立足现实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展开全方位教育,还要立足生活践行所学,使学生从小养成与社会要求相吻合的行为规范。所以,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需要坚定问题意识,基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或者容易发生的问题,展开有效的教育和引导,这样学生才能够通过学习顺利解决生活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活行为观点。

例如,在教学《家中的安全与健康》时,涉及餐桌习惯这一问题,教学中可就此提出问题:你们了解哪些用餐卫生?在食品安全中我们应当注意哪些问题?餐桌上哪些属于文明的用餐礼仪?如何展现?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链接现实生活,然后罗列自己不安全不健康的用餐行为,之后组织课堂交流互动。对学生的交流结果及时补充和完善,并就此展开生活安全以及生活健康的讲解。当然,这一过程中也可以引入反面案例,既是为了强化警示教育,同时也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对安全以及健康的认知度,使他们再次回归生活时也能够自主关注用餐卫生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

以上案例中,以教材为蓝本,结合问题以及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与其能力及现实生活相匹配的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嵌入不同的教学方法,既能够显著提升学生躬身践行的实效性,也更易于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四、开展生活实践,提升法治素养

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认为,对于学生而言,在其思想以及行为之间存在一条鸿沟,教師的主要职责就是利用实践填平这道鸿沟。可见,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既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也要为其创设真实特定的道德情境,使学生可以在学习和践行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教学《风儿轻轻吹》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风儿的“脾气”,可引入超强台风“莫兰蒂”的事例。“莫兰蒂”在厦门登陆之后,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是开展生命教育最佳的生成性素材。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问卷调查的任务,由学生自主走出学校,通过对周边人群的采访,了解在台风到来时人们曾经做过哪些防护措施,完成调查问卷。具体实践中,学生们不仅可以了解特殊的天气情况,也能够就此生发保护意识,还有助于发展其沟通以及表达能力。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实际上蕴含着极其丰富、特殊的实践智慧,如逃生方法、保护举措,等等。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活动了解这些知识、掌握这些技能,能够在遭遇突发状况时,有效避免自身的严重伤害。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材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也可以联系家长以及社区等其他资源,而形成全方位的教育合力,有效拓展教学空间,立足实践以及学生的现实生活实现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只有回归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学科所具有的育人功能。

总之,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而言,不管是培养道德精神还是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都需要立足生活实践,只有确保教材内容和生活之间的无缝对接,才能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回归生活、走向社会。而对于教师来说,必须坚定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学任务,既要成功地链接学生的现实生活,也要发掘对品德塑造具有积极意义的教学资源,将其引入课堂,使学生可以用心体会和感悟,进而顺利完成品格塑造,树立正确的“三观”,这才是生活化教育应当具备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孙铭英.《道德与法治》——学校德育主阵地[J].学苑教育,2018(19).

[2]许娟.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

责任编辑:陆晨阳

猜你喜欢
儿童成长道德与法治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电视广告影响儿童成长的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研究
浅析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开展礼仪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研究
基于学生成长的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