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进程中少数民族村民获得感研究

2020-05-14 07:52周露余金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0年12期
关键词:邻里关系少数民族精准

◎周露 余金

2015 年2 月2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指出,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获得感”一词迅速流行,成为衡量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标准。此后“获得感”一词被广泛提及与运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到提升农民的获得感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之一。

一、获得感的概念界定

(一)获得感的来源及定义

对于获得感的研究,国外并没有与之相一致的概念,获得感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及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多方面综合的结果,是主观获得与客观获得的统一。

它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既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所以获得感包含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物质层面人民的物质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后幸福感受的提升和体验感的变强;其次是精神生活的满足,要让每个人都有梦想,有追求,获得有尊严,享受平等的权利。就少数民族地区村民获得感的物质层面而言,我们认为包括生活水平、产业发展、医疗条件、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改善和提高。就精神层面而言,即与当地的社会生产力、传统文化相适应的情况下少数民族村民在政治参与度、教育水平、邻里关系等方面所得到的积极心理体验和主观满意度。

(二)获得感的组成

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于本文将其归纳为基本生活条件、保障、归属感、自我实现四个方面。基本生活条件得感包括:因物质水平提高、产业发展得到的满足;生活保障获得感包括:因医疗保障提高、生态环境改善得到的满足;归属获得感包括:扶贫手段与方法的人性化程度而让村民得到相应的尊重,以及因邻里关系趋向和谐、村民的期望与现实的心理落差得到解决后的满足;自我实现获得感:在扶贫进程中村民通过自我能力的提升、进行自我脱贫后的自我实现价值。

二、精准扶贫进程中少数民族获得感的情况分析

(一)调查过程

本研究主要采用谈话法以及观察法进行数据的收集,调查地点选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区的一个贫困村。课题组于2018 年7 月至8 月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贫困村进行调查,调查的人群来自各行各业,其受教育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其中有贫困户,也有非贫困户,包括学生、教师、个体工商户、农民等。首先对该村进行问卷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07 份,调查情况如下表。

?

后期通过访谈了解到该村的基本情况如下:1.该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属于山地地形,崎岖不平,交通不便,喀斯特地貌也加大了农作物种植的难度,成为阻碍该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2. 由于该村的产业经营模式多为自给自足的个体农业或个体小工商业,并且外出务工人员居多,因此该村的人口交互不够频繁,且没有形成和发展自身的特色产业;3. 大部分中年及以上的人群受教育程度低,主要为小学及初中学历,新一代的年轻人受教育程度较高,但并不为主要劳动力;4.该村村民政治参与度较低,缺乏维护权利与履行义务的意以及对于本村的建设和发展政策的了解等。

(二)精准扶贫进程中少数民族村民获得感的现状

1.少数民族地区村民获得感的积极层面。在精准扶贫的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村民获得感取得了一定成效。从本文调查数据显示,贫困村中的村民家庭收入增加情况,满意人数占比约20%,在物质方面,还是取得了一部分成效。在产业扶贫方面,约30%的村民对村里的产业扶贫力度是满意的,且在社会医疗保障和教育条件的改善方面,满意程度也高达30%。同时公共设施、政治参与、居住条件等方面村民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所以,在精准扶贫进程中,少数民族村民获得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2.少数民族地区村民获得感的消极层面。在精准扶贫进程中,村民的获得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从调查数据来看,仍存在许多不足,如在家庭收入、居住条件、政治参与和公共设施条件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在产业扶贫、教育环境改善、和社会医疗保障条件上也存在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村民获得感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基本生活条件方面;保障方面,社会情感方面,和自我价值方面等。

三、少数民族地区村民获得感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生活条件获得感中存在的问题

西南地区在地理环境中处于劣势,少数民族地区难以实行机械化的种植与生产,导致生产力水平及收入水平的低下。除了地理环境与收入水平,该地区的支柱产业为农业,但仅仅局限于农户自产自销换取钱财,没有形成本村的农业产业链,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二)保障获得感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医疗保障体系,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医疗保障仅仅体现在减少贫困户一部分医疗费用,并且仅适用于一部分药物,很多昂贵的进口药品费用并不能进行报销,因此没有从根本上缓解村民看病难的局面;2.最低生活保障、建档立卡仅适用于部分村民,相当一部分村民仍然处于贫困却没有得到补助的境地,“数据脱贫”现象严重;3.社会保障没有完善到位,尤其是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许多民营企业并没有切实参与到精准扶贫中,对村民进行帮扶;4.对于居住条件保障与生态环境保障,该村进行了危房改造,但仅仅是对于村民进行房屋补贴,并没有在根本上进行大面积的房屋改造,且各项生态保护措施也没有落实到位。

(三)归属获得感中存在的问题

该村的村民之间的关系比较疏远,邻里关系不够融洽,村民都十分重视个人利益,把同行当作竞争对手,在这种情形下难以进行互助合作。另外,村民自身对于精准扶贫的理解过于理想化,不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本村的情况对精准扶贫进行分析。他们所希望的精准扶贫是完全依赖于政府,无需自身的努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村民的惰性。加之,扶贫的手段和方式只是给予当地的村民油盐米等生活必需品和少量津贴,让村民中的贫困户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损害,受到其他村民非议,对于他们的归属获得感造成严重损害。另外村民中贫困户的分配比例不平衡,使得部分村民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应得的,且其中存在暗箱操作的现象,没有表明村民的集中意志,村民的基础民主管理的权利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与保障。

(四)自我实现获得感中存在的问题

该村大部分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因此他们对于政策的理解以及促进生产力的提高、自我提升等方面的认知都存在较大局限。此外,由于当地的人口密集程度不高,该村的教育设施比较匮乏,只有一所规模有限的小学,只能容纳有限的学生,其他学生不得不去很远的地方上学。且当地的教育资本引入力度较小,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教学方式等都需要改进。

四、少数民族地区获得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基本生活条件获得感缺失的原因

基本生活条件获得感的缺失使村民获得感从根本上难以满足。物质资料是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物质的缺失使村民最基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村民难以感受到幸福与获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先天不足、后天畸形”造成了生产力的落后。先天不足表现为:该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季风的影响比较弱,干旱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加之喀斯特地貌让原本就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山地与干旱地区雪上加霜。后天畸形表现为:该地为西南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的收入水平低。另外,由于缺乏产业扶贫指导,没有形成具有本村特色的农业产业链,该地区的产业难以得到良好发展,村民的基本物质生活水平难以提高,造成村民的获得感不高。

(二)保障获得感缺失的原因

保障获得感的缺失使村民获得感的难以提升。保障获得感主要来自于国家的政策保障,如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建档立卡、社会保障、居住条件保障及生态环境保障等。众所周知,保障的水平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呈正相关,与国家政策保障的程度呈正相关。但少数民族地区地域偏远,经济发展程度不高,远离中央地区,保障施行到位程度不高。导致少数民族地区村民的安全保障、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落后与其他地区,村民的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所以安全保障获得感不强。

(三)归属获得感缺失的原因

邻里关系是从古自今遗留的问题,邻里关系的和谐可以让村民的归属感增强,邻里关系不和谐可能最终影响导致整个国家的和谐。该村由于农业生产的方式为农户个体耕种,所以缺乏交互,加之地区较为分散,又缺乏乡邻集会活动,因此邻里关系不够融洽。由于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平衡加之农村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村民对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发现与外界的差距之大,加深了村民自身的自卑感,并认为国家和社会对于村民的重视度下降。再者扶贫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影响村民自身自尊的重要因素。

(四)自我实现获得感缺失的原因

自我实现的缺失造成村民的获得感的提升的动力不足。自我的实现是村民通过提升自己的能力达到脱贫,实现自我的价值。自我能力提升受村民的受教育程度、政府引导、继续教育的施行程度等影响。在少数民族地区村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的情况下,继续教育的实行力度十分低下,农村的情况更为严重,因此村民的自我能力难以提升,只能凭借经验教育完成农业的生产和其他的事业,因此这也是阻碍精准扶贫进程中村民获得感提升的因素之一。

五、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村民获得感的途径

(一)夯实基础,提升村民的基本生活条件获得感

第一,坚持扶贫主体的多元化,坚实加入民生资本。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为低下,除了政府之外缺乏其他扶贫主体的参与。政府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必须壮大扶贫的主体,鼓励民间资本加入,更好地为精准扶贫服务。第二,发展与当地少数民族生产力相适应的特色产业,进行产业扶贫,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的收入问题。该村村民一般以扶手瓜为主要种植作物,可以在民间资本的投入帮扶下,建立相应的产业体系,让村民实现自我脱贫。第三,加大技术扶贫,建立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情况的技术扶贫体系。在政府主导下,引进技术,引进技术人才,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自身条件,使得农作物增产,从而增加村民收入。

(二)强化保障,强力提高村民的保障获得感

第一,强化少数民族地区的健康、卫生等公共服务建设。政府对于医疗体制的保障还未真正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因此政府还要着力解决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引入企业进行资助,为少数民族地区捐赠医疗器械和资金等。第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居民的住房保障。少数民族地区村民的住房还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在政府的引领下进行了危房改造,但是并没有真正的解决住房问题,政府投入一部分补助,村民对剩余的投入存在困难,造成工程的半途而废,同时也助长了村民的懒惰之风。第三,通过奖惩机制,改善居民的生态环境的保障。在村里成立环境监督小组,对于破坏环境的村民进行惩罚,而对于做得好的村民进行奖励。

(三)引导认知,提高村民归属获得感

价值观、期望、信念等个体认知对贫困对象的脱贫行为具有内驱作用,而脱贫行为也会影响其价值观、期望和信念,对其具有反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村民的对于精准扶贫的正确认知。第一,加强心理教育,扶贫并不是扶贫一部分人,在扶贫的进程中,所有人都得到了帮助,所以在扶贫进程中并没有必要为了扶贫名额破坏了邻里关系,要培育正确的邻里竞争关系。在村里进行合作教育、竞争教育,引导村民正确竞争,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第二,进行正确的扶贫宣传,树立村民对精准扶贫的正确认知。通过开展讲座的形式,让村民认识到,脱贫并不是国家让其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国家力量客观上来说是有限的,不能对于国家产生过度依赖,村民必须提高自身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自我脱贫。

(四)重视精准教育,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局面

第一,健全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师资不平衡的状况。引入民间资本对教育进行投资,改善教育的基础设施状况,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努力实现“一村一学”的基本目标。要有针对性地瞄准贫困家庭中的青少年,在满足家庭的基本收入的前提下,对其进行资助,开启高等教育的绿色通道,让其受到良好的教育,带领家庭脱贫致富。第二,加强成人教育。增设成人学校,让受教育程度低的成人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定期在村里进行主题教育活动,让村里有文化的人担任主持人,既锻炼了其能力,也有利于其他村民学习知识。

(五)强化多主体帮扶,从内部提升精准扶贫的动力,提高村民自我实现能力

目前政府、行业、社会及东西部结对帮扶的扶贫大格局已基本形成,然而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中还明显存在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因此,应在政府主导下,整合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科技及知识资源,加强全方位的多元扶贫主体构建,尤其需要统筹利用第三方的社会力量,以弥补基层干部力量不足。第一,安排技术专家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丰富村民关于种植的专业知识,且在实践中帮助村民掌握增加产量及其改变本土恶劣环境的方法,达到产业的繁荣和发展。第二,发展面向各类人群的各类精准扶贫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民营企业可以向乡村进行人员招聘,让其进入企业工作并学习职业技能;同时也可以在当地创办适合当地村民发展的企业,既能促进企业实现自我发展,也能促进村民实现自我脱贫。

猜你喜欢
邻里关系少数民族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2016年温州中考作文题 | “邻里关系”
精准扶贫二首
邻里关系的纽带
温州卷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