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流程研究
——以通道皇都侗文化村为例

2020-05-17 13:41彭科罗凯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杉树村落景观

彭科,罗凯

(1.衡阳师范学院 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2.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南 衡阳 421002)

传统村落是蕴涵丰富宝藏的 “乡土文化的活化石”[1]。它如王安石词中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依然凝绿的 “寒烟衰草” 那般,记载着我国千百年来不同时代的文化变迁,并在乡土上留下了屋舍、农田、村落、水系、乡路、节日、民俗等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2]。文化景观是传统村落魅力与价值的源泉,其保留的建筑风格记录了当时的历史风貌,体现的选址规划反映了朴素的思想理念,流传的风俗习惯再现了一个区域的生活方式。从此意义上说,传统村落中的文化景观传承就是华夏文明的传承[3]。而景观基因便是这种代代相传的文化景观的本源,它是某一村落特色景观的基本传承单位,是探索景观成因的最有效工具[4]。对其研究能够帮助我们分析景观中的文化演化机制,挖掘其遗传特征,从而科学有效地对传统村落的文化传统及民族习俗进行保护和传承。

得益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 “地学信息图谱” 的启示与推动[5],景观基因理论一经提出便受到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被迅速应用到了传统聚落保护[6-8]、传统聚落群系区划[9-1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13-15]、地方文化认同[16]、旅游规划与开发[17-19]等领域。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基因尺度难以界定、识别结果众说纷坛等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其根本原因在于景观基因的识别缺少一套科学统一的操作流程,且识别结果也缺乏有针对性的检验标准。准确地提取景观基因毋庸置疑是开展各类相关研究、保障研究结论无误的先决条件。因此,规范景观基因识别流程、制定相应检验标准迫在眉睫。

目前,侗族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相关研究较多, “鼓楼” 、 “杉树” 、 “太阳鸟” 等结论莫衷一是。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检验景观基因识别流程的可操作性及合理性,以期为景观基因的科学识别及相关工作提供方法论支持。

1 景观基因识别流程

1.1 元素分解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传统村落的景观特征(目标层)进行元素分解,以景观构成要素理论[20]为支撑,将复杂模糊的景观特征问题拆解成布局、建筑、绿地、道路、水系、小品等景观因子(准则层),进一步分解得到可以定性分析的布局空间形态、建筑屋顶造型、绿地空间分布、小品文化寓意等识别指标(指标层),以此建立传统村落景观特征层次结构模型(表1)。在完成文献资料收集和遥感影像整理等前期准备工作后,结合案例村落的区位条件、布局形态、地貌地势、土地类型、河流水系、气候特征等基础地理数据与历史沿革、传统民俗、特色文化等人文景观信息,详化景观特征层次结构模型中的重要景观因子,弱化对于案例村落的非重要景观因子,为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建立及下一步调研工作开展提供导向。

表1 传统村落景观特征层次结构模型

1.2 数据录入

深入案例地调研,通过现场踏勘、问卷访谈、田野调查等方法采集指标数据,根据实地情况不断调整优化景观因子与识别指标。在景观特征识别模型中录入所得数据,建立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

1.3 基因提取

运用元素提取、图形提取、结构提取及含义提取等方法[21],结合特征解构提取法[22],对各景观因子专项识别指标的外观形态、结构材料及图案象形等进行解译及归纳,挖掘各指标特征形成的决定因素和演变过程,探析该指标所隐含的文化特质信息[23],运用 “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总体优势性” 四个基本原则[24],提取出典型性特征形成基因初步识别结果。该典型性要求符合景观基因提取的根本目的。景观基因的提取最终是为了溯源传统村落中具有标志性意义或代表性特征的文化因子,实现村落景观及文化的本源解译[22],以更好地服务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1.4 结果检验

根据景观基因理论的概念与内涵[24],一个传统村落的景观基因应当具备决定性、遗传性、融合性等三个特性。决定性指景观基因是一个村落特色景观形成的决定性因子,直接对该村落的标志性景观特征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遗传性指的是这种决定性因子必须具备代代相传的能力。融合性是指景观基因能够融于其他景观因子的特性,类似于生物学中基因的组合。这一特性是提取出来的基因能被投入使用的根本保障,也是研究景观基因理论的意义所在。时代在发展,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势必要让景观基因与时俱进,适应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组合及交融。综合上述三大特性即可对初步识别结果做出判断与检验。

1.5 基因分类

本研究提出的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流程如下(图1)。通常采用两分法[25]对景观基因进行分类,即根据地位和重要程度分为主体、附着、混合以及变异等基因,根据物质形态分为显性、隐性基因。亦可根据特征解构的原理,从建筑、文化、环境与布局等角度进行分类[22]。

图1 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流程

2 通道皇都侗文化村景观基因识别

2.1 皇都侗文化村现状概述

皇都侗文化村位于湖南省通道县西南部 “百里侗文化长廊” 的中心地带,为纯侗族聚居村落,总面积31.26 hm2。村落地处山脊与山谷过渡带,地形以山地为主,村内流经二溪一河,形成了 “三水抱四寨、三宅共一场” 的布局形态。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的选址思想,为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充足的物质资源保障[26],孕育了糅融农耕文化、渔猎文化、宗祠文化、祭祀文化的独特侗族文化体系。侗族建筑结构巧妙,工艺精湛,寨门、鼓楼、风雨桥是其中最具标志性的代表,被誉为 “侗族建筑三宝” 。皇都村目前较好地传承了侗族大歌、芦笙舞、合拢宴、打糍粑等传统民俗活动。

2.2 皇都侗文化村景观基因识别

2.2.1 元素分解及数据录入

本研究在2019~2020年期间先后三次到访皇都侗文化村开展实地调研,其中一次为湖南省首批特色文旅小镇评选工作,在当地政府部门、管理机构、旅游企业的支持下,获取了翔实可靠的地方志、建筑年鉴、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等资料。另外两次通过实地踏勘与深度访谈,采集了布局、建筑、绿地、道路、水系、小品等景观要素的基本数据与宗教信仰、传统技艺、民俗节日等文化要素的详细信息。将所得数据录入景观特征层次结构模型,如表2 所示。

2.2.2 基因提取

景观基因是传统村落中最为显著和独特的文化因子,也是令该村落区别于其他村落的最重要的景观特征[27]。根据景观特征识别结果(表2),可以分析出皇都侗文化村最具标志性意义或代表性特征的景观因子有:仿杉树形状的鼓楼、渔(猎)网演化的图样以及象征凤文化的太阳鸟图案。

鼓楼是皇都村的标志性景观建筑之一,既是村民聚集的社会议事中心,又是政治、文化的活动场所。其造型模仿杉树的形状,屋檐上点缀着若干龙、鸟形脊兽,楼身上汇集了雕塑、绘画、纹饰、楹联等景观符号,体现了侗族的代表性精神文化要素,内容覆盖了历史记忆、宗教信仰、艺术娱乐、法律民俗、节庆交往等诸多方面。

起源于渔猎文化的菱形纹样是最古老的图案之一,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与思考。它是将网格进行抽象性演变得来的,是原始人类生产活动的图像化表现,其产生最大程度地受到了编织(渔网和猎网)的影响。侗族曾是一个以狩猎为主的民族—— “骆越之民,俗以射猎为主,不知农耕” ,在长期与各种野兽打交道的过程中,村民们逐步掌握了各类动物的生活习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猎文化。同时,背山面水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种类众多的鱼种,久居河边的村民对水有深厚的感情,对鱼有特殊的兴趣。除主要农事活动外,捕鱼成了他们主要的生产活动与经济来源。渔猎文化的典型代表——渔(猎)网广泛融入了皇都村的景观中,其形式灵活,在绝大多数景观要素内均能识别到 “蛛丝马迹” (图2)。

图2 渔猎基因的识别与提取

古骆越是一个崇拜鸟的民族,侗族传承了这份崇拜,历来就有 “敬鸟如神、爱鸟如命” 的传统。他们在生活中养鸟、斗鸟,在衣服上装饰鸟的羽毛,在鼓楼上点缀鸟的雕塑寓意庇护,在侗锦中绣上太阳鸟的图案企盼幸福和平安。太阳鸟图案是凤文化的典型代表,凤文化的本质是稻作文化,最大的特征是善于精耕细作与改进发明。皇都村的凤鸟文化贯通于景观形态与民俗文化的始终,它对主体景观起着一定性的区别和加强景观属性的作用,却又无法脱离于主体景观而存在。

2.2.3 结果检验

根据前文提到的决定性、遗传性和融合性分别对鼓楼、渔(猎)网以及太阳鸟图案进行检验,发现后两者对皇都村景观特征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这种影响具有代代相传的能力,且二者均能够融于其他景观因子之中,由此判断菱形纹样与太阳鸟图案符合景观基因的三大特性。而鼓楼作为一个多元文化汇聚的独立完整的集合体,很难再与其他景观因子产生组合与交融,因此不满足融合性的要求。进一步缩小尺度深入提取,发现鼓楼的仿形对象—— “杉树” 是皇都村种植最多、最受保护和崇拜的树种,是建筑和家具制作中必不可少的材料,当地还继承了种 “十八年杉” 的习俗。杉树对村中鼓楼的造型样式、民居屋顶的脊尾形状、屋脸的几何形式、建筑的结构色彩以及绿化景观的种类等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且符合遗传性与融合性(图3)的条件。因此最终确定杉树、渔(猎)网以及太阳鸟图案为皇都村的景观基因。

2.2.4 基因分类

皇都侗文化村的标志性景观是造型独特的鼓楼与极具特色的各类建筑。而杉树对村寨中各类建筑的造型轮廓、纹理色彩、风格材质以及山林耕地的绿化风貌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村落景观中占有十分显著和主要的地位,主导了村落景观的特征属性,由此可以判断杉树基因属于主体基因。太阳鸟基因本身没有具象化的实体,只能依附于主体景观鼓楼、民族服饰侗锦、花街铺地图案等而存在,对主体基因起着一定性的区别作用和加强景观属性的作用,属于典型的附着基因。渔(猎)网基因相较于主体基因,可以理解为对皇都侗村文化景观风貌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的亚效基因[23]。它对村落的路网布局、铺装形式、建筑基层以及小品装饰等有着渗透性的影响。

图3 杉树基因的识别与提取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本文以皇都侗文化村为例,开展了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识别流程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以景观基因的概念内涵与根本目的为理论支撑,总结出决定性、遗传性、融合性三大特性用于检验景观基因的识别结果,具备较强的创新性与可行性。

(2)梳理了景观基因的识别流程,可简要概括为:①建立传统村落景观特征识别模型;②录入所得数据,建立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③提取典型性景观特征、解译景观文化本源形成初步识别结果;④验证初步识别结果的准确性;⑤对最终识别结果进行基因分类。

(3)皇都侗文化村的主体基因为 “杉树” ,亚效基因为 “渔(猎)网” ,附着基因为 “太阳鸟” ,验证了识别流程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3.2 讨论

该研究对景观基因理论框架的完善和操作流程的科学化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缺乏足够数量的案例地实践验证、三大检验特性缺少具体的判定指标等,未来将进行更为深入全面的探索。

猜你喜欢
杉树村落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妈妈的“跟屁虫”
杉树
大受欢迎的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