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后置“在+处所指代词”虚化用法研究*

2020-05-20 01:52刘燕林
语言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谓词所指补语

张 赪 刘燕林

1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北京 100084 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提要 明清时期后置的“在+处所指代词”除表示处所的用法之外,在一定条件下还有处所义弱化和表状态持续和肯定语气的虚化用法,“在+处所指代词”前的谓词性成分具有可静态持续的特点是虚化用法的必要条件。当事件各参项位置不一致、句首有处所词语/领属成分时,“在+处所指代词”处所义弱化;当谓词性成分中动词宾语为抽象事物、谓词性成分为静态谓词“活、开、关、掩、锁、淘气”等、谓词性成分为组合式结果补语或“得”字程度补语、谓词性成分为熟语时,“在+处所指代词”完全不表处所,表持续并兼表肯定语气。明代虚化用法的“在+处所指代词”没有地域上的分布倾向,属通语用法,到清代,虚化用法在北方方言开始衰落,南方方言仍沿用至现代汉语。

1 引言

本文所说的后置“在+处所指代词”指该结构用于谓词性成分之后。处所指代词指“这里、那里、此、彼、这边、那边、这儿、那儿、这厢、那厢”等处所指代词形式,谓词性成分包括动词或形容词及其短语。虚化用法指“在+处所指代词”不表实际处所,多数学者认为此时该结构表状态持续,也有学者认为还兼表肯定语气,这一用法出现在宋代,多用于明清时期(参见俞光中和植田均1997:1-26;潘国英2005;雷冬平2009;何瑛2010;付义琴2013)。据俞光中和植田均(1997:19)的调查,元代文献《元朝秘史》《元曲选》(二)中没有这样的用法,南戏《元本琵琶记》《成化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两部文献中仅有1例,可见在元代表状态持续的“在+处所指代词”用例极少,从已有研究举例来看,从元末明初的《水浒传》开始,用例逐渐多起来。俞光中和植田均(1997:19)进一步指出宋元明时期“在+处所指代词”表状态持续的用法不是通语中的用法,而有南方方言背景。

从上述有关近代汉语时期后置“在+处所指代词”虚化用法研究的概述,可以看到该结构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

首先,对于“在+处所指代词”表状态持续的判别各家意见不一致。俞光中和植田均(1997:17)指出凡动词不可能有动义的,一定表状态持续,如“利钱已有在那里”不可能有“利钱已有到那里”,“大汉睡着在那里”不可能有“大汉睡着到那里”,辨别原则其实就是看动词是否有动义,“在”能否替换为“到”。何瑛(2010)则指出“有+名+在这/那里”当“有”前出现表处所意义的词语和领有成分时,“在这/那里”还不是表状态持续的句末助词,只有出现在“动(+名)+在这/那里”或者“动+补+在这/那里”等结构中,才表持续态意义并兼表肯定语气,相当于“着呢”“呢”。付义琴(2013)也认为俞光中和植田均(1997:15-19)所举的一些例子“在这里/那里”前的动词性成分并不具有状态持续性,“在这里/那里”仍然为实义,如果“在这里/那里”前面的动词具有可持续性的特点,“在这里/那里”才有进一步虚化的可能,但“大汉睡着在那里”这样的句子中“在这里/那里”仍然是动词的宾语或小句主语最终存在的处所,仍然具有很明显的实义。何瑛(2010)、付义琴(2013)虽然对俞光中和植田均(1997:17)提出的标准提出了质疑,但都没有进一步讨论。已有研究对“在+处所指代词”虚化用法的文献和地域分布、使用频率等并没有具体明确的调查结果。

“在+处所指代词”表状态持续的句末助词用法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使用非常普遍。罗自群(1999)指出北方官话区(山东)、江淮官话区、吴方言区、闽方言区以及赣方言区等都能见到。俞光中和植田均(1997:23)还指出山东方言里的这一用法使用频率不高,使用情况农村多于城市,老辈多于年轻,有衰退之势。虚化的“在+处所指代词”一般在语音上要轻读(邱震强1994;夏俐萍2007;伍巍和李立林2009),这是判别其为实义和虚化用法的重要标准,但语音标准在考察历史文献中“在+处所指代词”的用法时无法操作,因此需要寻找与“在+处所指代词”虚化用法相对应的句法、语义或语用上的条件。

其次,对于后置“在+处所指代词”用法的考察,已有研究基本调查到明代,清代的使用情况少有涉及,“在+处所指代词”表状态持续的用法在现代汉语南方方言中分布较广,忽略了清代的情况,就难以清晰地呈现它从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演变,对它究竟是方言还是通语的用法不能有明确的意见。

本文拟详细考察描写明清时期“在+处所指代词”虚化用法的句法、语义特征及其地域分布的变化。以往对于“在+处所指代词”中处所指代词的考察,仅限于“这里/那里”,近代汉语时期出现在该结构中的处所指代词还有“此、彼、这边、那边、这儿、那儿、这厢、那厢”等,本文将这些形式也纳入进来。(1)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在这里、在那里、在此、在彼”。我们所选取的语料为明清小说,主要有:元末明初《水浒传》、明中《金瓶梅词话》《西游记》、明后《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型世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清前《醒世姻缘传》《十二楼》《连城璧》、清中后《红楼梦》《儿女英雄传》《儒林外史》、清末民初《小额》《春阿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2)语料主要来源于国学宝典和国学大师语料库,各小说具体的版本信息如下:《水浒传》明·施耐庵、罗贯中,天都外臣序本;《金瓶梅词话》明·笑笑生,万历本;《西游记》明·吴承恩,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本;《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明·罗懋登,万历刻本;《型世言》明·陆人龙,奎章阁本;《初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日本内阁文库藏本;《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尚友堂重刊本;《醒世姻缘传》清·西周生,通行本;《十二楼》清·李渔,通行本;《连城璧》清·李渔,通行本;《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鹗,程乙本;《儿女英雄传》清·文康等,北京聚珍堂本;《儒林外史》清·吴敬梓,卧闲草堂本;《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趼人,上海广智书局本。其他如《小额》清·松友梅,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春阿氏》清·冷佛,吉林文史出版社。各文献中“在+处所指代词”的虚化用法的数量请见下页表1。

2 明清时期后置“在+处所指代词”虚化用法用例考察

“在+处所指代词”的虚化用法是从其表处所的用法语法化而来的。明清时期谓语后的介词词组基本表示两种处所意义:动作或行为的归结点和动作或行为滞留、持续的场所。前者如:

(1)那稍公在船上问道:“你三个是什么人,却走在这里来?”(《水浒传》第三十七回)

(2)行者道:“我才进来时,那右手下有一重小门儿,那里面秽气畜人,想必是个五谷轮回之所。你把他送在那里去罢。”(《西游记》第四十四回)

“在”引入的是前面动作的终点,唐以后汉语介词功能分化,引入动作终点的介词更常用的是“到”,“在”的这一用法并不多见。这一类句子有明显的动态义,和以往研究归纳的后置“在+处所指代词”的“状态持续”义没有关联,也未见这类表示动作归结义的“在+处所指代词”有进一步语法化的迹象。

表示动作或行为滞留、持续的场所,如:

(3)那和尚入到里面,深深地与石秀打个问讯。石秀答礼道:“师父少坐。”随背后一个道人,挑两个盒子入来。石秀便叫:“丈丈,有个师父在这里。”(《水浒传》第四十五回)

(4)那师父踏脚迹,跟他进方丈门里,只见那僧官脱了衣服,气呼呼的坐在那里,不知是念经,又不知是与人家写法事,见那桌案上有些纸札堆积。(《西游记》第三十六回)

(5)唐状元道“黄夫人,你见总兵官,只说我南朝人不怕死,只是不肯遗下这些披挂、鞍马、兵器在这里。”(《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四十七回)

这类句子句中的谓词性成分表达某种静态的状态或情况,后置“在+处所指代词”表示该状态或情况的存在场所,句子有静态义。句子静态义表达主要有两类手段:一是谓词有静态义,主要通过有静态义的谓词表达,“在+处所指代词”紧接在谓词之后或谓词形成的述宾结构之后;一是复杂谓词短语,如谓词带完成体标记、动相补语、结果补语等,表达某个行为的完成或结果,因而具有静态义,该类句子谓词不限于静态义谓词。两类句子中后置“在+处所指代词”的处所义都在一定条件下虚化,有处所义弱化和完全不表处所两种情况,下面分类讨论这两种情况出现的句法、语义特征。

表1 各文献中“在+处所指代词”的虚化用法

处所义弱化完全不表处所《水浒传》 32 1《金瓶梅词话》 17 10《西游记》 6 0《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13 4《型世言》 2 3《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8 21《醒世姻缘传》 2 2《连城璧》《十二楼》 2 4《红楼梦》 1 2《儿女英雄传》 1 3《儒林外史》 9 5《小额》《春阿氏》 0 0《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0 3

2.1 “静态谓词+(O)+在+处所指代词”句

出现在这类句子中的谓词有5类:状态类动作动词、存在动词“有”、 状态类变化动词、状态词“活”、形容词。下面分别讨论。

2.1.1 状态类动作动词+(O)+在+处所指代词

状态类动作动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姿势动词,如“坐、站(立)、躺、跪”等,一类是位置动词,如“放、摆、搁、吊、挂、贴、绑、捆、藏、埋、住”等。(3)戴耀晶(1997)对现代汉语中的动词作了情状分类,指出有一类动词兼有静态和动态性质,主要有姿势动和位置动词两种,这种动静两兼动词即我们这里所说的状态类动作动词。参见戴耀晶(1997)《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浙江:杭州教育出版社。状态类动作动词都是既可表示一个具体动作,也可表示一种静态的状态,“在+处所指代词”既是该动作发生的处所,也是该动作滞留、持续的处所。例如:

(6)沙僧道:“不打紧,师父,你且坐在这里,等我去寻他来。”(《西游记》第二十八回)

(7)金莲笑道“我儿,你原来掐下恁几朵来放在这里,不与娘戴。”(《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七回)

有时句首有处所词语出现,与后置“在+处所指代词”的语义重复。例如:

(8)石勇叫道:“兀那松树背后一个人立在那里。”宋江方才敢挺身出来说道:“感谢众弟兄们,又来救我性命。将何以报大恩?”(《水浒传》第四十二回)

(9)众人相随来到水边,梁山泊已摆着三只战船在彼。一只装载马匹,一只装裴宣等一干人,一只请太尉下船,并随从一应人等。(《水浒传》第七十五回)

例(8)中句首有处所词语“兀那松树背后”,例(9)中有处所词语“梁山泊”,“在那里”“在彼”在语义上羡余,此时处所意义有所弱化,调查文献中只见到远指代词有这类用例。

下例中动词带有宾语,宾语为抽象事物:

(10)想来想去,没有法子。忽然一转念道:‘放着现成机会在这里,何不去干他一干呢。’又想了一想道:‘不错啊,升官发财,都靠着这一回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四回)

“这里”处所义是指说话者附近的某一处,而抽象事物并不占据实际存放空间,故此处“在这里”并无处所义,该句表示“现在存在着机会”。状态动作动词只有这1例“在+处所指代词”完全无处所义。

2.1.2 有(O)+在+处所指代词

存在动词“有”形成的“有(O)+在+处所指代词”,“在+处所指代词”表达事物存在处所。例如:

(11)宋江看时,这夥人都是彪形大汉。跪在堂前告道:“小人等几个,直从凤翔府来。今上泰安州烧香。目今三月二十八日,天齐圣帝降诞之辰。我每都去台上使棒,一连三日,何止有千百对在那里。”(《水浒传》第七十三回)

例(11)中说话人“彪形大汉中的某一个” 在梁山泊堂前,而他所说的事和人在泰安州台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地方,“在那里”实指远处。

同样,“有”字句句首也会出现处所词语,这时“在+处所指代词”的语义与句首成分语义表达冗余,后置“在+处所指代词”处所义有所弱化。例如:

(12)道长道:“现今朝堂之上有一个南朝刺客在这里,要伤我王,故此冒死来奏。”(《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五十四回)

(13)水手道:“船稍头有一桶白酒在那里。”阮小七道:“与我取舀水的瓢来,我都教你们到口。”(《水浒传》第七十五回)

“有”字句句首会出现领属成分。例如:

(14)智深道:“俺有些碎银子在这里,和你买碗酒吃。”(《水浒传》第四回)

(15)史进道:“哥哥既是肚饥,小弟有干肉烧饼在此。”(《水浒传》第六回)

这类句子表达领有义,领有者是一种抽象的所在,可与句首处所语划为一类。

“有”的宾语也可为抽象事物名词,抽象事物并不占据物理空间,因而“在+处所指代词”并不表示实际的近指或远指处所,只表示抽象事物名词所指称事实的存在。例如:

(16)引姐道:“员外老年之人,他也周庇得你有数。况且说破了,落得大家面上不好看,越结下冤家了,你怎当得起?我倒有一计在此,须与姨姨熟商量。”(《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八)

(17)莫翁只得宽慰他道:“且莫着急,我自有个处置在那里。”(《二刻拍案惊奇》卷十)

(18)胡鸿道:“有是有些缘故在那里,只不知老爷意思怎么样。” (《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二)

例(16)和例(17)中句首都有领属成分“我”,一个用近指的“在此”,一个用远指的“在那里”,无任何区别。

2.1.3 状态类变化动词+在+处所指代词

状态类变化动词有“开、关、掩、锁”4个,这类动词表达动词所指称状态的出现和存在,各举1例:

(19)郑生独自闲步,偶然到此房前,只见门开在那里。(《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六)

(20)王生嗤嗤从左傍墙脚下一带走去,意思要看他有后门没有。只见数十步外有空地丈余,小小一扇便门也关着在那里。(《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21)已知庵主他往,两小尼各归俗家去了,庵中空锁在那里。(《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四)

(22)两步挪来一步,走到面前,却是一座双檐滴水的门坊。那两扇门,一扇关着,一扇半掩在那里。(《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这类用法中“在那里”并不是实际远指处所,“在那里”表“开、关、锁、掩”这一静态状态的持续。例(19)中参照者是“郑生”,当事事物是“门”,从句意来看,郑生已经到房前,与当事事物“门”的位置是同一位置,“在那里”并不是实际远指处所,“在那里”表“开”这一静态状态的持续。例(20)中参照者“王生”与当事事物“便门”虽有一定距离,但整个句意也不是表达“便门”的位置,同例(19)一样“在那里”表“关”这一静态状态的持续。例(21)中没有参照者,整句在陈述一种已知的情况,“在那里”表“锁”这一静态状态的持续。例(22)中参照者已经走到面前,与当时事物“门”的位置是同一位置,而且“一扇关着”和“一扇半掩在那里”对举使用,也可以看出“在那里”不表实指处所,而是表“掩”这一静态状态的持续。

2.1.4 活+在+处所指代词

动词“活”一般指生命存在的状态,是一个状态词,其后的“在+处所指代词”中,处所指代词均为近指代词。例如:

(23)李二娘道:“是我家老不死、老现世阿公,七老八十,还活在这边。好意拿食去与他,他却道咸道酸,争多争少,无日不碎聒管闲事。”(《型世言》第三回)

(24)赵聪道:“没事又将这些说话来恐吓人,便有些得替还了不成?要死便死了,活在这里也没干。”(《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上两例并不表示当事在某处“活”,而是表示当事生命持续着,例(23)副词“还”与持续状态相配合,例(24)假设与“死”相对的另一状态。“活+在+处所指代词”共有5例,均不表处所。

2.1.5 形容词+在+处所指代词

形容词表达某种性质或状态,是典型的有静态义的谓词。性质是抽象事物,形容词表达的状态更多的是心理状态,都不需要占据实际物理空间,所以“在+处所指代词”前一般不出现形容词,用例很少。实指处所的用例如:

(25)闲时说些道听途说的经典,道:“这都是普通老爷讲的,这和尚极是真诚,博通经典,城中仕宦、奶奶、小姐,没个不拜他为师,求他取法名讲解。近在这厢,师弟也该随喜一随喜。”(《型世言》第四回)

(26)正在踌躇,忽听程相公要去,华忠却又在旁拦他,因道:“程师爷也是终年闷在书房里,我又左右闲在此,今日竟依他住下,我也陪你走走。”(《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

例(25)中说话人为“寂如”,所处位置在“清庵”,“在这厢”指上文出现的“清庵”,当事人“和尚”所处位置与说话人所处位置相同,“在这厢”为近指处所。例(26)“闲在此”与上文“闷在书房里”相对而言,有较明确的处所义。“远、近、忙、闲”4个词后的“在+处所指代词”都是既实指处所、又兼表当事者此时处于“近、远、闲、忙”的状态中。

下两例中具有某状态的当事者均不在谈话现场,因而“在那里”有一定实指处所义,但此时当事者的状态与处所并无关系,谓词前有表示程度较强的副词修饰,句子的语义重在指示状态。

(27)八老道:“五姐见官人一向不去,心中也不快在那里。多上覆官人,几时下去走走。” (《金瓶梅词话》第九十八回)

(28)听得敲门,蓝氏问时,是发财。得了这报,放声大哭,把一个柏清江惊醒,道:“女大须嫁。这时他好不快活在那里,要你哭。”(《型世言》第二十一回)

下例说明自己家里新买两个丫头的性格“淘气”,“在那里”没有处所义。

(29)春梅道:“是两个学弹唱的丫头子,都有十六七岁,成日淘气在那里。” (《金瓶梅词话》第九十六回)

以上讨论五类静态义谓词后“在+处所指代词”的语义,状态类动作动词、存在动词“有”两类谓词后的“在+处所指代词”均有实指处所、处所义弱化、完全不表处所三种用法;形容词后的“在+处所指代词”有实指处所和完全不表处所两种用法;状态类变化动词、状态词“活”后的“在+处所指代词”只有完全不表处所的用法。

“在+处所指代词”是否有处所义的判断主要是从句中是否有更准确的处所表达语、动词宾语是否为抽象事物名词、状态的存在与空间上距离说话者远或近是否有关几方面进行的。状态类动作动词、存在动词“有”作谓词时,当句首出现处所语、谓词后又有“在+处所指代词”时,语义冗余,而句首处所语都是更具体的处所词,因此泛指的“在+处所指代词”处所义弱化。状态类动作动词、存在动词“有”的宾语指称不需要占据物理空间的抽象事物,整个行为的发生与持续与近指远指无关时,“在+处所指代词”没有处所义。形容词表达的某种性质或心理状态并不需要占据实际物理空间,不过具有该性质的人或事物有具体的存在地点,“在+处所指代词”既实指处所、又兼表状态,但是性质或心理状态与说话者的处所的实际关系不大,因此表达中也有完全重在说明状态或性质的、“在+处所指代词”完全不表义的用例。“在+处所指代词”前为状态类变化动词和状态词“活”时,句子表达的是某种性状或状态,性状或状态的存在与空间上距离说话者远近没有关系,“在+处所指代词”没有处所义。

2.2 复杂谓词短语表状态句

谓词后带有完成体助词、动相补语、粘合式结果补语、组合式结果补语、“得”字状态补语等,由于带上这些成分,表明动作已经完成或获得某种结果,整个谓词性成分具有静态持续的语义特征。

2.2.1谓词+完成体助词+(O)+在+处所指代词

“谓词+完成体助词+(O)+在+处所指代词”中“在+处所指代词”有实指处所、处所义弱化、完全不表处所三种用法。当说话人、谓语宾语所指称事物的位置与动作发生的位置不一致时,“在+处所指代词”处所义弱化。例如:

(30)夏提刑道:“今朝县中李大人到学生那里,如此这般,说大巡新近有参本上东京,长官与学生俱在参例。学生令人抄了个邸报在此,与长官看。”(《金瓶梅词话》第四十八回)

例(30)中说话人“夏提刑”、谓语宾语所指称事物“邸报”位置一致,都在当前,但行为“抄了”的发生并不在当前位置。谓词后介词结构应该是补充说明行为存在、持续的场所,但此例“在此”语义上并不补充说明前面的谓词,而是以说话人位置为参照,补充说明当事人或物的位置,从介词结构的功能来说,偏离了其功能,表示处所的作用有所弱化。只有近指类处所词有这类弱化用例。

宾语如指称抽象事物,抽象事物不占据实际物理空间,“在+处所指代词”并不能实指说话者的近处或远处,“在+处所指代词”完全不表处所,如下例:

(31)玳安道:“你又说哩,受了一肚子气在这里。”(《金瓶梅词话》第四十六回)

(32)“故此这个涧,就号做鹰愁涧,又号做骷髅潭。这叫做是个老虎不吃人,坏了名色在那里,有些甚么咬嚼罢。”(《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五十五回)

上两例中受气、坏名色的事件已发生,“在这里”“在那里”表示该行为造成的结果延续着。

2.2.2谓词+动相补语+(O)+在+处所指代词

动相补语的语法意义和完成体助词十分接近,其后的“在+处所指代词”也有实指处所、处所义弱化、完全不表处所三种用法。当说话人、谓语宾语所指称事物的位置与动作发生的位置不一致时,“在+处所指代词”的处所义弱化。例如:

(33)施恩答道:“……小弟在家将息未起。今日听得哥哥断配恩州,特有两件绵衣,送与哥哥路上穿着。煮得两只熟鹅在此,请哥哥吃两块了去。”(《水浒传》第三十回)

(34)老怪道:“你还强嘴哩!现拿住一个对头在此,却不是证见?”公主道:“是谁?”老妖道:“是唐僧第二个徒弟沙和尚。”(《西游记》第三十回)

例(33)中说话人“施恩”和当事事物“两只熟鹅”的位置是一致的,为当前说话位置,而 “煮得”的位置不是当前说话位置。例(34)中说话人“老怪”和当事人“一个对头”的位置一致,为当前说话位置,而“拿住”的位置不是当前说话位置。这两例中后置的“在+处所指代词”都不表示谓词所述事件发生的处所,“在”不是引进谓词的处所论元,“在+处所指代词”不能看作是谓语内部的成分,只能根据上下文从整体上将“在+处所指代词”理解为表示施事和当事的位置,而从上下文表述的重点显然不是施事与当事的位置,而是鹅煮熟、对头被拿住两个事件。

当句首出现处所词语时,“在+处所指代词”处所义弱化。例如:

(35)小校报道:“前面风化起两个人在那里,敢是解珍、解宝的尸首?”宋江纵马亲自来看时,见两株树上,把竹竿挑起两个尸首。(《水浒传》第九十六回)

例(35)中句首出现表处所的词语“前面”,“在那里”语义羡余,从下句紧接着问“敢是解珍、解宝的尸首?”可看出实际要表达的是“前面风化起两个人,敢是解珍、解宝的尸首?”。

同样当宾语为抽象事物时,句中后置“在+处所指代词”完全不表处所。例如:

(36)宋喜道:“他不是不肯,说道原不曾有。”提点道:“胡说。吾访得真实在这里,是一个姓王的富人舍与寺中,他却将来换过,把假的还了本人,真的还在他处。”(《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六)

2.2.3 谓词+粘合式结果补语+(O)+在+处所指代词

“在+处所指代词”出现在粘合结果补语后有实指处所、处所义弱化两种用法。当句首出现处所词语时,后置的“在+处所指代词”处所义弱化。例如:

(37)却说过往人看见林子里射死两个公人在彼,近处社长报与里正得知,都往大名府里首告。(《水浒传》第六十二回)

表处所的词语“林子里”和“在彼”语义上羡余,句首的“林子里”所指处所十分具体,而“在彼”语义宽泛,在表达行为发生处所上不如句首处所语明确。

2.2.4 谓词+组合式结果补语

有3例,如下:

(38)春梅道:“死了王屠,连毛吃猪。我如今走也走不动在这里,还教我倒甚么茶。” (《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六回)

(39)张大使与文若虚丢个眼色,将手放在椅子背上,竖着三个指头,再把第二个指空中一撇,道:“索性讨他这些。”文若虚摇头,竖一指道:“这些我还讨不出口在这里。”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

(40)妇人道:“甚么勾了,不惹气便好,成日殴气不了在这里。”(《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六回)

2.2.5“谓词+‘得’字补语+在+处所指代词”

有3例,如下:

(41)“那撮鸟由你叫骂,只是不下来厮杀,气得洒家正苦在这里,没个委结,不想却是大哥来。”(《水浒传》第十七回)

(42)伯爵进来,见西门庆唱喏,坐下。西门庆道:“你连日怎的不来?”伯爵道:“哥,恼的我要不的在这里。”(《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七回)

(43)韦美道:“何消认义,我自家的姊妹也多得狠在那里。只因你流落他乡,没有投奔,既是遇着了我,落难的人,我怎好不照管你的!”(《醒世姻缘传》第八十六回)

上6例中“(主语)+谓词+组合式结果补语/‘得’字补语”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命题,组合式结果补语/“得”字补语表示当事所处的状态,该状态与当事目前距离说话者远近没有关系,句末的“在+处所指代词”不是对谓语所述的行为处所的补充说明,已经不能看作是谓语内部的成分。

上面讨论了5种通过复杂的谓词结构表达某种静态状态的句子中后置的“在+处所指代词”的用法。同2.1节一样,句首有处所词语时,后置的“在+处所指代词”会出现处所义弱化的用法,动词宾语是抽象事物或谓语的状态的出现与存在和距离说话人远近无关时,“在+处所指代词”完全不表处所,本小节还讨论到当事件各参项位置不一致时,“在+处所指代词”有处所义弱化的用法,这一影响因素不见于2.1节。

3 后置“在+处所指代词”虚化用法产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综合上节讨论,将后置“在+处所指代词”用法及其修饰的谓词性成分统计为下页表2。表中最后“总计”一行中近指代词或是远指代词完全不表处所的用例分别为35例、22例,在各自用例总数中所占比例分别为9%、8%差不多,说明后置“在+处所指代词”的语法化不受近指代词、远指代词的影响,只要其他的句法、语义条件合适,都会发生这一变化。

“状态类动作动词+(O)+在+处所指代词”是最常见的,共有292例,但处所义弱化的用法只有6例,完全不表处所的用法仅有1例,这类动词后的“在+处所指代词”基本为处所义。“形容词+在+处所指代词”共有10例,“在+处所指代词”表实指处所的有7例,完全不表处所的用法也仅有3例。“谓词+结果补语+(O)+在+处所指代词”中“在+处所指代词”主要表示实指处所,共有17例,处所义弱化的用法只有1例,未见到完全不表处所的用例。

“有”字句中“有+(O)+在+处所指代词”也是明清时期较常见的句式,共收集到261例,其中“在+处所指代词”表示实指处所的用法有169例,处所义弱化的用法有67例,完全不表处所的用法有25例,从实指处所到处所义弱化、再到完全不表处所,用例依次减少。“谓词+完成体助词/动相补语+(O)”带后置“在+处所指代词”的用例仅次于状态类动作动词和存在动词“有”,“在+处所指代词”实指处所的用法有40例,处所义弱化的用法有30例,完全不表处所的有10例,从实指处所到处所义弱化、再到完全不表处所,用例依次减少。

表2 后置“在+处所指代词”用法与谓词性成分组配统计表

近指类远指类总计实指处所处所义弱化完全不表处所实指处所处所义弱化完全不表处所状态类动作动词1340115160292存在动词“有”1224415472310261谓词+完成体助词+(O)114870131谓词+动相补语+(O)21151111049谓词 +粘合式结果补语+(O)90071017形容词50020310状态类变化动词0000077状态词“活”0050005谓词+组合式结果补语/“得”字补语0050016总计29273352253122678

“状态类变化动词+在+处所指代词”共有7例,“活+在+处所指代词”共有5例 、“谓词+组合式结果补语/“得”字补语+在+处所指代词”共有6例,这几类句子用例虽然很少,但后置的“在+处所指代词”均为完全不表处所的用法。

上述情况表明,无论是主要以谓词来表达静态状态还是以复杂谓词短语来表达静态状态的句子,后置的“在+处所指代词”都既有保持较强的处所义,也有处所义弱化、完全不表处所的几个小类。“在+处所指代词”处所义弱化或完全不表处所,其前面的谓词性成分表达某种静态的状态或情况是必须的条件,但是是否变化还取决其他更为关键的因素。前文分析用例是否还保有处所义时,我们谈到了四个关键因素:A.句首有处所词语或领属成分;B.事件各参项的位置不一致;C.谓词宾语为抽象事物;D.状态的出现与距离说话者的远近无关。

我们把这些因素与受其影响的谓词性成分的类别统计为下页表3(表中用“A、B、C、D”分别对应上四个因素,括号中的数字为该类用法的用例数)。

句首有处所词语或领属成分,语义会和句末的“在+处所指代词”重合,给处所义较宽泛的“在+处所指代词”带来语法化的契机,因而出现处所义弱化用法,不过如果只受此因素影响,相关的用例只有处所义弱化的用法。“有+(O)+在+处所指代词”中“在+处所指代词”表状态持续义还有谓词宾语为抽象事物的条件。

事件各参项的位置不一致影响到“谓词+完成体助词+(O)+在+处所指代词”“谓词+动相补语+(O)+在+处所指代词”两类发生处所义弱化,同样如果只受此因素影响,相关的用例只有处所义弱化的用法,该类句子中“在+处所指代词”表状态持续义,还要求谓词宾语为抽象事物。

谓词宾语为抽象事物时有四类句子中后置的“在+处所指代词”都出现了完全不表处所义的用法,特别是状态类动作动词的1例,该类是处所义弱化用例仅6例,且近指代词没有处所义弱化用例,但是当宾语为抽象事物时,该例“在+近指代词”完全不表处所。“有+(O)+在+处所指代词”“谓词+完成体助词+(O)+在+处所指代词”“谓词+动相补语+(O)+在+处所指代词”三类句子表状态持续义也要求谓词宾语为抽象事物。可见,谓词与宾语的非常规组配会使后置“在+处所指代词”的语义和用法发生根本变化。

表3 影响“在+处所指代词”语义的因素及与谓词性成分类别的关系表

处所义弱化完全不表处所状态类动作动词A(6)C(1)存在动词“有”A(67)A+C(17);C(8)谓词+完成体助词+(O)B(14)B+C(9)谓词+动相补语+(O)A(1);B(15)B+C(1)谓词+粘合式结果补语+(O)A(1)-形容词-D(3)状态类变化动词-D(7)状态词“活”-D(5)谓词+组合式结果补语/“得”字补语-D(6)

当状态的出现与距离说话者的远近无关时,后置的“在+处所指代词”均不表处所义。值得注意的是,受这一因素影响的四类句子的谓词性成分与受前面三个因素影响的谓词性成分不同,该因素影响的四类谓词性成分均没有处所义弱化的用例,四类谓词成分的状态义十分突出,状态的存在与否本与距离说话者远近无关,因而其后要用表处所的后置“在+处所指代词”补充说明谓词的情况也很少,在谓词的性质和使用的语境共同作用下,后置“在+处所指代词”发生了不表处所、只表持续的突变。

完全不表处所的后置“在+处所指代词”表达状态持续,学界对这点已经达成共识。状态持续的语义来源于“在+处所指代词”本身所有的处所义,据Heine & Kuteva(2002:273)的研究,持续体(Continuous)的来源义有多种,方所格(Locative)是其中一个来源,汉语的“在+处所指代词”结构表处所义,进一步语法化表状态持续,具有语言类型学上的演变共性。“状态持续”的语法意义属于体范畴,明清时期体助词已经十分成熟,其特征之一是紧附在所修饰的谓词之后,但表状态持续的后置“在+处所指代词”总是位于谓词宾语和补语之后,有些用例中“在+处所指代词”已经不能看作是谓语内部的成分,如“谓词+组合式结果补语/“得”字补语+在+处所指代词”中“在+处所指代词”的用法。除此,本文另外还找到1例“在+处所指代词”用在熟语后,如下:

(44)妇人道:“你还问春梅哩,他饿的只有一口游气儿,那屋里倘着不是。带今日三四日没吃点汤水儿了,一心只要寻死在那里。说他大娘对着人骂了伫奴才,气生气死,整哭了三四日了。”(《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六回)

例(44)中说话人谈论另一个人的情况,而且上文有“那屋里”指明处所,因此“在那里”似回指,但该句叙述当事人春梅目前的状态是想寻死,这一状态与其所处位置并无关系,春梅并不是在考虑在哪里寻死或是在什么地方思考寻死的事,此句“在那里”更多是在肯定春梅目前的想法。“寻死”可以看作熟语性质的谓词,当谓词为熟语时,“在+处所指代词”更不能看作是谓语内部的成分。因此“在+处所指代词”在其语法化的过程中,其句法位置有上升到谓语之外、小句之上的迹象,是附在完整小句上的句法成分,表达对小句的命题的态度的,因而本文认为后置的“在+处所指代词”的语法意义是表状态持续并兼表肯定语气。 对“在+处所指代词”是否兼表语气,汉语史上的研究讨论不多,何瑛(2010)只是提到了“在这里、在那里”表持续态意义,兼表肯定语气,相当于“着呢”“呢”。

“在+处所指代词”作为一个整体表达状态持续并兼表语气,内部构成成分不能拆分来解释,因而不少学者将其看作体助词或语气词。不过在近代汉语中“在+处所指代词”的形式并不固定,其中的处所指代词形式多样,说明该结构没有完全固化,“在这里”“在那里”都很常见,并且语法表现不完全一致,因此“在+处所指代词”还未凝固为一个虚词。

4 明清汉语至现代汉语后置“在+处所指代词”虚化用法的演变

明清到现代汉语,后置“在+处所指代词”虚化用法首先在地域分布上发生了明显变化。我们参考已有研究成果把“在+处所指代词”所分布的文献作了地域上的分类统计,(4)本文认为这些文献都是通语写就,不过受作者个人生活经历影响,会有一定程度的南北差异,但这种差异会有一定的区域通行度,因而可看作南北通语。元末明初的《水浒传》一般是看作北方通语文献来使用,但俞光中和植田均(1997:19)将其看作是南方方言背景文献,争议较大,这里暂不讨论。明代北方通语文献有:《金瓶梅词话》《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明代南方通语文献有:《西游记》《型世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清代北方通语文献有:《醒世姻缘传》《红楼梦》《儿女英雄传》;清代南方通语文献有:《十二楼》《连城璧》《儒林外史》。表4是对明清时期后置“在+处所指代词”虚化用法的南北文献分布差异的统计:

表4 后置“在+处所指代词”虚化用法在明清南北文献的分布情况

总用例使用频次明北方/南方通语文献44/500.3每万字/0.3每万字清北方/南方通语文献11/200.05每万字/0.3每万字

由表4可以看出,明代虚化用法的“在+处所指代词”基本没有地域分布差异,南北文献中都有;清代南北文献的使用情况有较大差异,北方通语文献中处所义弱化、完全不表处所的虚化用法使用衰落,而南方通语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和明代差不多。我们也对清末民初有北方话背景的文献《小额》《春阿氏》和有南方话背景的文献《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处所义弱化、完全不表处所的“在+处所指代词”的使用情况作了统计,前者已经没有这样的用法,后者还有少数用例。也就是说明代处所义弱化、完全不表处所的“在+处所指代词”应该属通语用法,但从清代开始,在北方话中逐渐消失,南方方言中仍有沿用。现代汉语南方方言吴语、湘语、赣语中“在+处所指代词”表状态持续的句末助词和语气词的用法常见,正是明清时期该用法的继承和发展。

吴语和湘语的一些研究指出“在+处所指代词”为后置持续体助词,一表示静态动作的持续,或动作所产生的状态的持续,多用于动词和形容词后,二表示动作完成后,其结果的持续,多用于补语或完成体助词后,如吴语苏州方言的“勒海”,湘语涟源六亩塘方言中的“害嗯哩/到嗯哩”(石汝杰2006:96;伍巍和李立林2009)。各类用法引几例如下,(5)以下吴语、湘语中的用例皆引自石汝杰(2006)、伍巍和李立林(2009)。并与明清时期“在+处所指代词”的虚化用法作简单对比。

(45)俚到伲屋里来仔,一直登勒海,我只好陪俚。(他到我家里来了,老待着,我只好陪她。)

例(45)中“登(待)”为静态动词,石汝杰(2006:96-97)指出吴语苏州方言中这类用法较少,“活、养、听”等动词也有此类用法。明清时期“在+处所指代词”已有该类虚化用法,但仅见“活”有此用法。

(46)坐勒海比立勒海适意。(坐着比站着舒服。)

(47)“我唔想坐,我喜欢站到嗯哩吃。(我不想坐,我喜欢站着吃)

例(46)(47)中“坐”“立”“站”为状态类动作动词,而且“勒海”和“到嗯哩”都紧跟在动词后。明清时期状态类动作动词带“在+处所指代词”十分常见,却罕见虚化用法,现代汉语方言这是最常见的一类,这是明清到现代汉语最明显的变化。

(48)张门开害嗯哩,内底毛得人。(门正开着,里面没有人。)

(49)屋里灯侪亮勒海,肯定有人个。(屋子里灯都亮着,肯定有人。)

例(48)中“开”为状态类变化动词,例(49)中“亮”为形容词。明清时期的“在+处所指代词”已见到该类虚化用法。

(50)阿呀,哪亨门开好勒海嘎?(阿呀!怎么门开着。)

(51)你把衣服洗古到嗯哩再去咍。(你把衣服洗完(放着)再去玩。)

上两例中“勒海”“到嗯哩”出现在动补结构“开好”“洗古”后。明清时期的“在+处所指代词”已见到该类虚化用法。

另外,石汝杰(2006:99)指出用于存在句中的“在+处所指代词”,也属结果持续这一类。例如:

(52)门口头立仔三个人勒海/门口头有三个人立勒海。(门口站着三个人。)

这类句式,明清时期也已经见到,即上文所讨论的句首有处所语的用法,但我们根据一些句法、语义条件将其看作是处所义弱化的用法。明清时期的存在句多见“有+(O)+在+处所指代词”,未见“有”字句中出现其他谓词成分时“在+处所指代词”虚化的用法。

一些现代汉语方言的研究还指出“在+处所指代词”有语气词的用法,如赣语永新方言中的“在格”(龙安隆2016)、湘语益阳方言中的“在咯里/在哦里”(夏俐萍2007)、吴语中的“勒海(来浪)、辣海”(钱乃荣2003:382;石汝杰2006:97;徐烈炯和邵敬敏1997),但对于“在+处所指代词”所表示的语气意义,各家表述不同,主要有强调(石汝杰2006:97;夏俐萍2007;龙安隆2016);略带夸张和提醒(徐烈炯和邵敬敏1997);存在、现状、近延长、申明表白的语气(钱乃荣2003:382)。以吴语为代表,石汝杰(2006:97-99)指出吴语苏州方言中的“勒海”语气词的用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形容词+程度补语+勒海”,如“该两日唔笃搭客人来来去去,闹猛杀勒浪(这两天你们家客人来来去去,热闹极了)”,二是“心理活动动词+勒海”,如“俚个脾气,耐也蛮晓得勒浪,小气得要死(他的脾气,你也很清楚,吝啬得要死)”。句末的“勒海”是对前面形容词短语或心理活动动词的一种肯定,相当于普通话的“呢”,这与明清时期的“谓词+“得”字补语+在+处所指代词”中“在+处所指代词”作用相同。也就是说表达语气的用法明清时期已初见端倪。

把明清时期“在+处所指代词”处所义弱化和完全不表处所的用法和现代汉语方言中“在+处所指代”的用法作一对比,就可以发现我们上文2.1讨论的“静态谓词+(O)+在+处所指代词”句和2.2讨论的“复杂谓词短语表状态”句与现代汉语一些方言中的用法,呈现出较为系统的对应关系,一些方言中后置持续体助词和语气词所出现的各类句法格式在明清时期都已经产生,相比明清时期,现代汉语一些方言中“在+处所指代词”的用法有进一步的发展,虚化用法的“在+处所指代词”前面的谓词或谓词成分的类别和各类中的谓词实例都有扩展,适用范围更广。而形态上,方言中语法化了的“在+处所指代词”有特殊的读音,不同于实指处所的“在+处所指代词”,完成了语法化过程。

5 结语

本文主要考察了明清时期后置“在+处所指代词”的虚化用法,有处所义弱化和完全不表处所两种,完全不表处所时,“在+处所指代词”表状态持续兼表肯定的语气。“在+处所指代词”前的谓词性成分具有可静态持续的特点是其处所义弱化和完全不表处所的必要的句法条件。谓词性成分具有可静态持续的特点主要有两种句法形式:一是“静态谓词+(O)+在+处所指代词”句,静态谓词主要有状态类动作动词、存在动词“有”、状态类变化动词、状态词“活”、形容词五类;二是“复杂谓词短语表状态”句,谓词后有完成体助词、动相补语、粘合式结果补语、组合式结果补语、“得”字状态补语等。除了谓词性成分的性质,“在+处所指代词”处所义弱化和完全不表处所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事件各参项位置不一致和句首有处所词语/领属成分是影响其处所义弱化的主要因素,谓词性成分中动词宾语为不占有实际物理空间的抽象事物、谓词性成分状态义突出、状态的出现与距离说话者的远近无关是影响其完全虚化的主要因素。

在厘清“在+处所指代词”用法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考察了其虚化用法的地域分布情况及其变化。虚化用法的“在+处所指代词”在明代没有地域上的分布差异,是通语中的用法,直到清代地域分布差异开始出现。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大部分北方方言中“在+处所指代词”已经没有处所义弱化和表状态持续兼表语气的用法,而在南方方言中不仅普遍保留该用法,且语法化程度更高。

猜你喜欢
谓词所指补语
趣填51
被遮蔽的逻辑谓词
——论胡好对逻辑谓词的误读
遗忘者
党项语谓词前缀的分裂式
康德哲学中实在谓词难题的解决
论《群音类选》的编选类分及其官腔类所指
汉语中的补语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
火柴迷宫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汉英补语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