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带一路网能源报道的话语分析

2020-05-21 01:58杨露露周丽
视听 2020年5期
关键词:话语权倡议一带

□ 杨露露 周丽

一、引言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沿线多个国家合作,积极开展交通道路、油气管道、输电线路、光缆传输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果。但与此同时,“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能源掠夺论”等质疑也不绝于耳。这些质疑混淆了“一带一路”倡议与西方国家惯常的“零和游戏”思维,歪曲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一带一路”倡议要进一步在国际平上得到认可,进一步深入民心,做到互联互通,就需要发出中国的声音。对于“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这一论断,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的金玲已经给出了强有力的驳斥①。而对于“能源”的探讨却比较少。因此,本文从能源方面探究我国媒体是否对“能源掠夺论”这一论断进行了反击。

本文以中国一带一路网的新闻文本为研究对象。中国一带一路网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官方平台,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国家信息中心主办,致力于权威发布、解读国家文件。选择中国一带一路网,更有利于把研究对象缩小到“能源”这一核心词上,文本更具代表性。

二、中国一带一路网能源报道的话语分析

中国一带一路网于2017年3 月21 日正式上线,上线后补发了部分文章。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在中国一带一路网以“能源”为关键词检索,得到新闻文本共 220 篇。其中 2015年 2 篇,2016年 10 篇,2017年 88篇,2018年68篇,2019年52篇。从报道频率上看,2017年的报道量最多。除了2017年网站上线这一原因,也和多个大型项目建设有关。仅仅是中巴双方2017年在中巴经济走廊能源领域就规划了17 个优先实施项目,此外还有中哈油气合作、中俄亚马尔项目等。我国与各个国家的能源合作都需要媒体及时进行报道传播。

(一)词汇分析:对“能源掠夺论”进行了反击

词汇研究涉及个体语词,要关注个体语词背后传达出的态度。根据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关于词汇的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语词的意义和语词的表达。研究语词的意义,重点应关注关键词。以全样本进行词频统计,分析得出数据如表1所示。

根据以上统计数据,高频核心词是“合作”。“合作”是积极状态词,表现出我国愿意与各方共建“一带一路”。而“能源合作”则蕴含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一带一路”倡议主张合作,建设能源贸易合作伙伴关系,互利共赢。高频名词“项目”“中企”则表明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能源合作的主体,以我国企业为助力,以项目为依托进行。除此之外,“签署”“协议”等高频词又透露出我国在进行能源合作时积极协商、共同讨论的态度,体现了共商原则。“建设”“投资”“投产”等词也体现出“一带一路”不是空话、套话,而是实实在在落地的政策,同时也表明了能源合作的方式是以投资投产等为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高频关键词中大致了解到,关于能源的新闻文本中,“合作”是核心词。合作以中企项目为依托,采取了签署协议、投资投产建设等方式进行。这也体现出“能源掠夺论”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一种污蔑,中国一带一路网的能源报道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了反击。

(二)语法分析:传播技巧有待提升

语法的主要单位是分句或简单句。每一个分句都具有多重功能,因此每一个分句都是观念的意义、人际间的意义以及文本的意义的结合。

在中国一带一路网关于能源的报道中,报道主语主要有“一带一路”“能源项目或企业”“专家学者媒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一带一路”为主语,主题多为强调“一带一路”的重要性及其对国际能源合作的重要意义。虽然这种方式强调了“一带一路”的优势,能够加深读者的印象,但需要注意的是,经常这样强调容易使读者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这种直接强调也并没有从实际层面反驳“能源掠夺论”。以能源项目或公司为主语,如埃及太阳能电站、中缅油气管道、卡洛特水电站等,主题多为阐述项目建设给各个国家带来的影响,如10亿美元助印度电力升级、满足津巴布韦60%用电需求、缅甸社会历史性变迁等,这些描述可以让读者了解“一带一路”能够给沿线国家带来利益,而并非“能源掠夺”。以“专家学者媒体”为主的报道,主题多是建言献策,这些报道从侧面抨击了“能源掠夺论”,鼓励各国支持“一带一路”的建设。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语的句子,各个国家现身说法,主题多为“一带一路”促进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合作,帮助沿线国家将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表1 中国一带一路网能源报道关键词频次表

总的来说,从语法方面分析可知,对于“能源掠夺论”的反击,报道多以“一带一路”为主语,直接表明“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及其意义。这样做能够加深读者印象,但是直白地强调容易引起读者的反感。虽然达到了反击的目的,但在宣传上仍需要多种技巧策略结合。此外,报道多以“一带一路”为主语,而“能源”“能源合作”等更有针对性的关键词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文本结构:能源合作内容介绍不深入

研究了报道的词汇和语法后,还需要对报道的文本结构进行分析,从报道的整体上进行把握。“文本结构是不同类型文本的高层次的设计属性:什么样的要素或插曲以什么样的方式以何种方式、何种顺序得以连接。”②经研究发现,中国一带一路网的220 篇报道基本遵循如图1所示的结构特点。

图1 中国一带一路网220篇报道文本结构特点示意图

由图1可知,关于“能源”的报道结构多是具体的项目,主要是管理、技术、能源开发,这些以实际操作层面内容,而对能源外交,能源合作内涵、原则等更深层面的东西介绍较少。以2019年3 月26 日的《记者探访中缅油气管道沿线见证缅甸社会历史性变迁》这篇报道为例进行分析。这篇报道以“推动能源开发”为主要内容,强调中缅油气管道的开发,不仅使当地能源产出增多,也带动了缅甸经济的发展。在报道中,关于能源开发的笔墨较重,如“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开工以后,在位于皎漂的中缅天然气管道首站,每天约60.27 万立方米的天然气从这里下载,输往皎漂发电厂”。这强调了能源产出的增多和对能源开发的推动作用。但这篇报道对于具体能源开发如何推动能源合作,建立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对全球能源发展的意义的讲述不够深入。这不仅无法从更深层次对“能源掠夺论”进行反击,还提醒我们构建“一带一路”的话语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三、提升国际话语权是当前发展的重中之重

通过对中国一带一路网能源报道的研究,发现中国一带一路网的媒体报道能力有待提升,对能源合作的相关内容解读不够深入。其虽然对“能源掠夺论”这样的误读进行了反击,但针对性不强,澄清能力较弱。

(一)增强媒体报道能力是提升话语权的基本

在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少不了媒体的报道。媒体的报道就像“一带一路”蓝图的照相机,我们的“一带一路”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而媒体如果把这些场景拍得模糊、虚焦了的话,就无法对“一带一路”进行良好的宣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媒体的报道能力不仅是媒体生存发展的关键,更是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基本,因而媒体必须练就过硬的新闻本领,善用传播技巧,转变传播观念,提升报道能力。

当下全球传媒正在经历产业变革,如果固守以往的新闻思维,没有全媒体意识,则很难更好地引导舆论,实现重大主题报道的新突破。而纵观中国一带一路网,其在报道形式上仍没有跳脱出文字+图片的模式。在对“一带一路”进行宣传报道时,也应该调整当前的“我说你听”的模式,要重视受众的主体地位,优化传播观念。

(二)构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是提升话语权的根本

“话语权”概念的提出深受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影响。福柯指出,话语绝不仅仅是一种中性的表达工具,其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权力关系,是权力决定了“由谁说”“说什么”和“怎样说”。而要提升话语权,我们就必须确定好我们要说什么。研究发现,媒体对能源合作的认识仅停留在能源开发、能源技术、能源管理这样的表面内容,而对实际的能源外交、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的介绍浅尝辄止。

要想提升话语权,必须建立好自己完整的话语体系,不给误读者歪曲、抹黑的机会。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凭借国内能源发展优势以及灵活务实的外交行动,可以构建一个具有发展包容性的全球能源治理机制,并打造具有绿色、多元、网络化特征的能源治理新秩序③。

注释:

①金玲.“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J].中国国际问题研究(英文版),2015(01):70-83.

②[英]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2.

③李昕蕾.“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的清洁能源外交——契机、挑战与战略性能力建设[J].国际展望,2017(03):36-57+154-155.

猜你喜欢
话语权倡议一带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一带一路”倡议需人才护航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