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营养供给视角下的家庭教育

2020-05-26 02:10冯荫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43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生

冯荫

【摘要】家庭教育在当代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心理界, “心理营养”这个名词是由林教授在2008年正式提出的,当前对这个角度的研究文献比较少,本文笔者通过亲身工作经历旨在从一个案例中剖析从小学生心理营养的供给这个角度出发探析家庭教育要点。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生;心理营养

一、问题的提出

身体缺乏必要的生理营养势必会影响人体的正常发育,同时心理营养不足也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发展。当下父母普遍重视孩子的身体发育、学业成绩,但对孩子心理营养的供给是否充足并不是那么重视。心理营养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养分,是人类为保持精神活动而从外界吸收所需的信息和能量是对心理发展有积极影响的所有外在刺激的综合。

林文采教授在《心理营养》一书中提到五大心理营养是指无条件接纳、我最重要、安全感,肯定,赞美,认同以及模范。个体只有充分获得这五种心理营养,才能绽放爱的能力、独立自主、联结、价值感这五朵金花。

二、研究现状

在心理界, “心理营养”这个名词是由林教授在2008年正式提出的。截止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知网输入小学生心理营养,出现的文献资料为零,输入孩子,心理营养出现的文献资料为15条文献,其中以幼儿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有4篇,大部分文献引用的参考文献较少,个人经验观点较多。而在中国知网输入家庭教育,则会出现文献26,456篇。从这强烈的对比可以看出,当下很多学者研究家庭教育,但较少从心理营养供给的视角谈家庭教育。

林教授在马来西亚做了大量的个案,接触了大量有“偏差行为”学生的家庭。她发现专注改变学生的行为不是根本之道,根本是要改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学生与其“重要他人”的关系得到改善,这个孩子的行为就会渐渐好起来,学生就会变得更有朝气,更快乐,目标也更明确。笔者在从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5年中国所接触约200个个案中也印证了林教授的这个观点。本文旨在从一个典型案例中剖析从小学生心理营养的供给这个角度出发探析家庭教育要点。

三、从典型案例剖析“心理营养”

(一)案例基本情况

浩浩(化名),男,8岁(家长描述晚一年人小学),二年级时从寄宿制学校转来笔者学校。入学3个多月来,据班主任各科教师观察、同学们描述、心理教师随堂自然观察发现浩浩未养成良好的学习、卫生习惯。班主任多次与家长沟通,多方面教育浩浩未取得明显的效果,故转介给心理教师,希望心理教师给予辅导干预。

在第一次会谈中,通过树木人格图进行摄人性会谈:浩浩对自己的偏差行为有明显的认知,第一次会谈他挑选了3个出了辅导室的门就能马上改变的行为。但浩浩回到教室后没有遵守这三个约定,班主任马上用视频向笔者反馈了浩浩的情况。笔者开始深入思考浩浩偏差行为后的心理动机。约谈父母后了解主要浩浩成长经历。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中的浩浩明显在幼年阶段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浩浩不可能获得無条件接纳、我最重要感和安全感的心理营养。在这个阶段他的诉求从来没有被成年人看到。由于在寄宿学校的不适应而表现出来的对抗性行为,他更不可能过得肯定、赞美、认同的心理营养。如此循环,他在该学习的阶段并没有获得学习、认知、模范等心理营养。

四、从心理营养解锁家庭教育

心理营养,越早开始越好,夫妻双方能从准备做父母开始准备是最完美的。如果没有从一开始就给孩子,也不存在时间早晚的问题,只要家长们意识到,任何时候开始都可以。但如果像案例中的浩浩一样因为缺失太多而导致偏差行为,首先一定要先处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总体来说,先接纳学生的一切,告诉他“你很重要”,全身心倾听他的话语,满足他合理的需求,及时给与肯定要赞美。

在关系得到一定的改善后,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反馈他人评价,进一步明确学生的良好行为,及时肯定孩子的每一次改变。

从心理营养角度看待家庭教育,还有其他多方面_

(一)补充家长自己的心理营养

前文提到当代许多父母自身的心理营养是很不够的,笔者认为觉察是改变的第一步,接着是自我成长与改变。只有自身心理营养丰富的家长才能充分滋养到自己的孩子及其他家庭成员。建议家长学习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人际沟通等方面的书籍或课程,选择性吸收原生家庭的带来的影响。

(二)提供给孩子充足的心理营养

1.切实的安全感。学生的安全感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父母稳定的关系、稳定的情绪。在生活中家长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思考问题,积极、正面的情绪可以感染到学生。二是让学生多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和机会。孩子可以做的,都让他们自己动手尝试,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都为他增加一份安全感。此外学生从小独立自主,到了将来选择职业、生活方式以及人生伴侣的时候才不会迷茫,能够理智、主动、从容地做出决定。

2.给与尊重、爱、接纳。例如,家长反馈学生容易发脾气,其实每个人都会有闹情绪的时候,还没有学会管理情绪的学生们更会把一切表现在外。这时,父母应该理解、接纳,并帮助孩子梳理情绪,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长此以往.父母会成为孩子的“心理营养师”,孩子自主调节情绪的能力也会慢慢锻炼出来。

3.在学习生活上给与支持与帮助。目前小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心理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有部分学生很擅长在现有的教学体制下发挥所长,而有的孩子却表现平平,甚至出现注意缺陷多动症、学习障碍等情况。如果父母更加焦虑紧张,一味指责抱怨学生,那孩子的心理营养更缺乏。遇到这类案例,家长首先在心态上接纳学生的不同,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配合教师在家中缺陷补偿,潜能开发,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孩子的每一次进步。

(三)用心理营养培养小学生的任务意识

求学是当代小学生很重要的任务,这是引导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经阶段。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从心理营养的角度培养他们的任务意识是非常有效的。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行动:

1.满足孩子被信任的需要,增强他们的任务信心。例如,学生在刚入学时家长除了带他们提早适应小学环境外,可以经常告诉他们: “爸爸妈妈相信你一定能适应小学的生活的”。学生在这种反复的刺激中就会形成自己“我能行”的正性信念。

2.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提升他们任务元认知发展。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可能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在评估到自我完成任务、评估自我情绪体验和自我激励和调节的可能性较低时,他们可能出现犹豫、拖延的情况,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要指责,接纳学生的不确定,再因势顺导。

3.满足学生被鼓励、认同的需要,激发他们的任务意志力。学生的意志力会随着任务出现的困难慢慢消减,例如在浩浩的案例中家长在跟进学生的学习时,因为他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很容易习得性无助,家长要及时协助他分析困境,针对性的给与支持。在每一次任务的强化中锤炼学生的意志力品质。

4.满足学生学习模仿的需要,潜移默化建立孩子正向任务模仿联结。如浩浩的家长一样在现实中有很多忙于工作事业的家长,其实这就是一个正向的形象,父母已经很好地为孩子构建了一个拼搏、努力、进取的形象,平衡好陪伴孩子和工作的关系,可以与孩子分享自己的工作内容和故事。孩子能在具体的环境中,建立正向任务模仿联结。

【本文案例来源于学校心理辅导室,已获得当事人及其法律监护人同意公开】

【参考文献】

[1]林文采,伍娜.心理营养[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

[2]刘称莲,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3]彭解华,王华君,用“心理营养”支撑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J].早期教育,2018 (12).

[4]唐华梅,在班级管理中给孩子提供心理营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 23).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小学生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