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自我教育能力提升策略

2020-05-26 02:10林崇明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43期
关键词:评价能力教师

林崇明

自我教育对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科学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决定性作用。自我教育能力是指人具有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和激励自我的能力,能激发人一生稳定成长的积极内在动力。有助于促进人在成长过程中自发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需要一个正确的过程,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正是人生打好基础,树立良好品质的关键时段,所以提高初中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对人一生的成就和发展至关重要,刻不容缓。本人就从教初中20多年来的心得体会提出加强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要帮学生提高正确地自我认知能力

自我认知能力也叫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源于个体受外界环境刺激后,由记忆和思维产生反应后的意识形成,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一种认知能力。由于初中生身体的迅速发展,使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与独立感的自我意识觉醒,在学习和生活上要求独立自主,减少限制和约束,但他们在生活处理能力方面又尚有不足,缺乏经验与应对能力。当在学校、社会上挨了批评,遇到挫折或遭受打击时,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在自我认识不够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或厌学情绪。此时.教师帮助学生科学全面的认识自我,实事求是的了解自我,帮助学生提高应对和适应遇到问题的能力,逐步进行自我调节和完善自我人格健康成长。

1.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的步骤:第一,让学生认识和接受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变化的正常成长状况。第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校集体和社会群体中的平等地位和相对作用是相互的。第三,让学生正视自我思想的萌芽和健康的心理成长特征。

2.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的步骤:第一,明白自我意识是人独立存在,追求上进的前提。第二,了解自我意识是自我控制,自我提升的催化剂。第三,知道自我意识具有自身主观能动性,能促使人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个性志趣。

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全面的认识自我,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挫折就会产生自卑,失去信心,产生畏难、厌学、叛逆等等不良心理与行为;反之,如果一个人过高的评估自己,也会滋生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的狂妄自大不良情绪,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科学全面的提高自我认识能力,接受自我,用发展辩证的心态认识自我,不骄傲,也不自卑,以胜不骄败不馁的正确心态去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一切问题。

二、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

自我评价也叫自我评定.是评价主体根据评价目标和相应标准对自身的各个方面所做的相应评定和价值判断,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任务和社会活动掌握自我评价能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成长得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并通过恰当比较而实现的。由于大多初中生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往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因此应学会借助别人的评价和一分为二的观点相结合评价自己,才会促进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提升。

第二,自我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积极性,使其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对自己的行为及效果不断的对照检查,反思调整,从而促进自我朝着更健康,更全面,更高效的方向成长。

第三,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认清责任和承担责任,使评价成为学生自省自强的动力,让学生保持不断成长为独立自主的可持续进步状态,也是促使学生加深自我认识,自我诊断,自我矫正,自我完善和自我进步的过程。

在形成自我评价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和面对,积极体验,敢“想”敢“做”,不怕失败,不怕负面评价。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条件和机会,特别是中下层学生,由于基础差,失败次数多,自信心低,自我评价负面偏多,所以教师要尽可能的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为学生创造取得成功的条件和机会,从低到高的设置学习体验和活动,帮助学生找到突破口,转折点,闪光点并适时鼓励,及时评价,热情的给予肯定和赞扬,经常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 “你能行!”“你努力一定会进步的!”等等正面评价。

同时,在形成评价体系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定位恰当的参照及标准,要从自己的学习,性格,兴趣,特长等方面思考,进行深层的自我剖析,明白自己的能力大小,现状,优势和劣势所在,才能客观、科学、全面的给自己评价,消除过高或过低评价带来的不良心态影响。特别要求学生多听听他人的经验教训及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他人对自身的积极建议,结合自身评价,深层次挖掘自我优越的一面,如坚强,果断,勤奋等优秀品质和魅力闪光点,并针对存在的缺点,吃一堑长一智,自我启迪,对症下药,纠正成长。

三、努力形成良好习惯,提升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对自身的心理行动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的调节,控制自己的言行,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坚持实现目标的一种能力。

好教师应善于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好的思维习惯和言行举止的良好习惯,在习惯成自然的养成教育中,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举止,讲文明,守礼仪,在不知不觉中不断的提升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第一,好的思维习惯能让学生凡事从是非正义的角度去定义事物。习惯于遇事多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为表面的花俏或一时的愉悦所诱惑,习惯于仔细思考该行为的利弊,进行权衡比较,从而来取相应的正确行为方式。平素教师要引导学生乐于并善于控制自己,战胜自己。要让学生懂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面对自己的心灵,对自己的管控,不仅仅来自纪律和规章,更主要的是自己坚定的意志和责任认知,道德准则。

第二,好的行为习惯能让学生有意识的控制自己,减少影响和妨害他人的不良行为。文明礼貌,举止得体的外在形象能让自己形象高大,交往中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与好感,提高办事成功率,事半功倍。

第三,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学生目的明确,意志坚定,在学习中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不耻下问,勤奮好学,有助于学生养成严格自律的自控能力和顽强的学习毅力,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说就是养成习惯。一个人只有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认知,具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评价能力,不断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才能真正做到爱国爱家,克己修身,全面健康成长。

四、学会设立阶梯型目标,不断超越,提高自我激励能力

自我激励是指个体拥有不需外界奖励和惩罚作为激励手段,自觉为设定目标而不懈能力的一种引导自己不断迈向成功的能力。

少当有志,人当有为。初中階段正是一个人思想洞开,敢于天马行空,自由奔驰的思潮涌动之时,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矢志众生为之奋斗终生。帮学生树立正面人生榜样,如爱国英雄模范:像戚继光,文天祥,林则徐,詹天佑,钱学森等等学习榜样,立志为振兴中华伟大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用宏伟而具体的远大目标激励自己奋发向上。

第一,做到远志近标,及时调整,不断实现

自我激励需要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中华民族富强昌盛而奋斗终生的宏伟目标和伟大理想,再务实的脚踏实地用一个个不断成功的小目标来让自己坚定理想,充满信心。凡事从小处着眼,从细处着手。俗话说: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事无成何以论英雄。”实现目标的道路绝不是只有坦途。在梦想与现实的差距之间,适当调整小目标,分阶段实现,不断的给自己奖励,把每一次成功都看成是一个征战新起点的坚实基地。

第二,积极主动参加各类学习竞赛和社会活动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一千个梦想不如一个行动。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和社会实践,敢于尝试,克服恐惧,挑战困难,敢于竞争。有远大抱负和作为的人都必然是正的勇士,必敢于迎接苦难,勇于把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苦难当做自己茁壮成长的肥料去征服。生命中最重要品质的是勇敢,是不怕挫折和失败,克服的哪怕是一点点的恐惧,穿越的哪怕是薄薄的一层迷雾,也会增强你对自己创造更美好未来的信心。

第三,不断反思,不断优化,不断超越

世上没有比学习让人进步和成长更快的捷径。但孔夫子也说过: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教师一定要在传授好学科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在博贤群书,在勤奋好学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敢于活学活用,并不要因为没有把握,怕犯错而只会纸上谈兵,思维定向固化,只会人云亦云,不敢优化创新,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擦亮善于发现问题的双眼,拒绝无效的迷乱,负面的抱怨,鼓励学生伸出勤劳的双手勇敢去做,拓宽学生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和层次,习惯于在头脑风暴中挑出上中下对策,采用最优方案落实执行,学会全方位科学分析结果与成效,并不断校核,调整,改进。要培养学生满怀快乐、感恩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不断的激励自己多一点勇敢,多一点创意,多一点包容去奋斗和努力,去遇见不同阶段更优秀的自己,不断超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能激发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成长。只有学生在自我认知上有所觉醒,产生追求自我发展的强烈意愿,从而催生出积极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内化而外长的积极影响,处于青春成长期的初中生在自尊萌芽中激发了自我成长的动力和渴求。除了被满足,更想被需要,除了一帆风顺,依样画葫芦的成功,更要有曲折的征服感和不断加强自我期许的成功。

人生不可能从来没有风和日丽和艰难险阻,只有具备高效自我教育的成长能力的人才能不断克服困难,不断茁壮成长,方能健康全面的成长为一代代敢担当民族振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评价能力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