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户一长两短产业,助力稳定脱贫

2020-05-26 09:09李妍蓉
大众科学·中旬 2020年3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发展思路脱贫攻坚

李妍蓉

摘 要: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长武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思想,统筹市场风向、资源禀赋、群众意愿三个重要因素,立足贫困村发展、贫困户增收两个根本目标,全面按照“因镇发展产业精准、因村建立平台精准、因户利益联结精准、因势创新做法精准”的发展思路,壮大培育脱贫产业,完善带贫益贫机制,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路子、人人享红利”良好局面,夯实了群众增收基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保障。

关键词:脱贫攻坚;长武县;产业扶贫;发展思路

一、 “3+N”产业发展模式多点开花

在产业发展方向上,深挖优势,拓展潜能。安排相关部门深入实地,进行调研、规划,抓早动快,制定了《长武县20 1 8年产业脱贫实施方案》《长武县2018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方案》,安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2亿元,坚持“果业主导不动摇,特色种养做示范,劳务就业促增收,光伏发电有保障,电商扶贫拓渠道”发展思路,全面发展苹果、核桃、劳务输出三大主导产业,典型培育N个区域特色产业,实现了贫困户脱贫产业“一长两短”全覆盖,使贫困群众有稳定收入来源。大力扶持发展以蔬菜、中药材等为主的现代种植业,积板培育壮大以肉驴、肉羊、肉牛、生猪等为主的规模养殖业。全县苹果面积发展到28万亩,核桃面积达到10.8万亩,全县规模养殖场达到47个,预计畜牧业可实现产值4.63亿元。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稳定在3.8万人以上。

二、 “四个一”产业保障体系齐头发力

在产业发展体系上,积极依托引进龙头企业、成立合作社、建设集中园区、建立电商网点等方式,搭建产业扶贫载体,推动产业规模扩张,探索形成了贫困村“四个一”产业脱贫保障体系,目前全县97个贫困村实现了全覆盖。一村一家龙头企业带动。按照“引进一家龙头企业、选准一项脱贫产业、吸纳一批贫困群众、推动一村整体发展”的思路,采取“一企带一村”或“一企带多村”的模式,帮助每个贫困村引进了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企业与贫困户采取托管、联营、入股等形式进行合作,通过统一供给生产资料、开展技能培训、培育经营主体、实施最低价格收购等措施,实现扶贫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的双赢,为产业脱贫装上了“强大引擎”。全县引入龙头企业60多个,与97个贫困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8500多户贫困群众受益,基本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覆盖。一村一户专业合作社扶持。按照“六有标准”(即:有组织机构、有企业印章、有经营场所,有明晰的主导产业、有经营业绩、有扶贫措施),在每个贫困村精准选择“一村一品”脱贫产业,鼓励党员大户、致富能人、技术能手牵头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资金、劳动力、土地整合起来,走集约型组织化发展之路。结合“三变”改革,完善“大户带动、基地带动、合作经营、入股分红、实验培育”五种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到专业合作社当中,通过自主经营、联合经营、参与务工等模式,真正享受分红收益,实现稳定脱贫。目前,全县已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100余个,实现了97个贫困村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一村一处产业园区晡育。按照“连片化开发、现代化管理、示范化打造、品牌化运营”的思路,整合项目、资金、设施等要素,在每个贫困村建设一处产业园区或集中区,引导扶贫产业向此聚拢,摆脱过去“单打独斗”“零敲碎打”的产业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产业共赢、风险共担、抱团取暖。目前,全县已打造瓜果休闲采摘、设施大棚蔬菜、光伏农场等产业示范园区或集中区100余个,实现97个贫困村全覆盖,可带动全县7000多户建档立卡户稳定脱贫,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69%。一村一个电商网点助推。积极顺应新时代网络发展需求,大力发展“互联网+扶贫”模式,在每个贫困村培育一个电子商务服务站,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电商平台,打通贫困地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断头路”,最大限度汇集扶贫资源,为产业脱贫插上了“科技翅膀”。同时,在互联网平台上,建立健全农产品溯源品控体系,做好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统一采购、统一包装、统一仓储、统一配送、统一物流等工作,不断扩大和提升长武农产品的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目前,全县8个镇(街道)建成了电子商务服务中心,97个贫困村都建成了电子商务服务点,构筑了县、镇、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三、五种利益联结机制多路带动

在利益联结上,积极健全完善益贫带贫机制,探索出了“小种小养型、基地带动型、合作经营型、入股分红型、试验示范型”五种模式,把贫困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

小种小养型。坚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采取“以奖代补,先干后补”的方式,鼓励支持贫困群众以家庭为单位,积极发展“短平快”的种植养殖产业。

基地带动型。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引导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由企业建基地、以基地带农户,企业和贫困户签订协议,以高于市场价10%的保底价统一收购贫困户农产品,解决贫困群众零散经营成本高、风险大、销路难的问题。

合作经营型。积极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经营模式,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入股、入社务工等形式,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集体发展特色产业,利益共享、互惠共赢,实现了分红、租金、工资等多渠道收益。入股分红型。贫困群众将产业资金入股龙头企业,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企业利用经营收益,通过分红反哺群众,实现企户“双赢”。

试验示范型。洪家镇在风口村流转土地86亩,试验种植中药材、油料作物、蔬菜、粮食4大类18个品种,由镇机关干部利用班外时间进行作务,通过试验,发现最适合本地种植、最具经济效应的品种在全镇乃至全县推广。试验田获得的经济效益,60%归风口村集体经济,40%用于补充该村贫困户的收入。

四、“三变三补”光伏产业效益凸显

在典型创新上,运用“”三变三补”模式(即:变村级闲置建设用地、废旧庄基、四荒地为土地股份,变财政扶贫资金为资金股份,变贫困户劳力为人力股份;光伏农场的产权由村委会全部或部分持有,补齐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短板;光伏发电与组件下的种养业有机结合,补齐贫困户收入低的短板;贫困户在光伏农场长期作务、按勞付酬,补齐贫困户参与度不高的短板),采取单村建设与联村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在贫困村建设光伏农场,利用光伏组件下的空间种植香椿树、紫花苜蓿、中药材等,利用香椿叶、苜蓿等饲养畜禽,聘请贫困群众在农场务工,达到了“农光互补”效果,实现了光伏、种植、养殖、务工立体循环增收。光伏发电收入,一部分留于村集体经济,一部分给贫困群众分红。目前全县建成光伏扶贫电站1 32处,装机容量11.6兆瓦,全县97个贫困村实现了光伏扶贫电站全覆盖,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加5万元左右,带动贫困户3243户,户均年发电收益1480元,可持续收益20年。

参考文献:

[1]苑鹏.农民合作社:引导小农生产进入现代农业轨道.中国农民合作社,2017(7),16-17.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发展思路脱贫攻坚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产业化发展研究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文化艺术产业集群与发展思路探析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