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Δ

2020-05-28 10:08王御林钟纯正郭春宣高元杰儋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海南儋州571700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0年4期
关键词:奥扎氯化钠丁苯

王御林,钟纯正,郭春宣,高元杰(儋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海南 儋州 571700)

急性脑梗死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死率、致残率。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指发病6 h 至7 d 内经治疗后仍可出现病情加重的脑梗死,其患者数约占急性脑梗死患者数的1/3[1-3]。 周围缺血半暗带、中心坏死区域是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主要病灶范围,其中周围缺血半暗带发病后2 周内仍然有大量脑神经元存活,可能与其有侧支循环相关,故在早期给予积极治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脑组织功能[4]。 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方式较多,主要包括溶栓、抗凝、改善脑灌注、营养神经及治疗脑水肿等。 奥扎格雷钠是临床上常用的溶栓药,疗效较好,但是临床单独应用的复发性较高[5]。 丁苯酞是近20 年来新兴的脑保护类药物,可有效地保护脑神经、改善患者脑神经功能[6]。 但是关于二者联合应用于急性进展型脑梗死的相关临床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探讨了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凝血因子的改善作用,旨在为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对儋州市人民医院2017 年6 月至2019 年5 月收治的116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急性进展性脑梗死诊断标准[7];(2)经磁共振成像、头颅CT 等检查评估存在可拯救的缺血半暗带;(3)所有患者均无沟通障碍;(4)患者和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对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奥扎格雷钠过敏者;(2)经磁共振成像、头颅CT 等确诊为其他脑部疾病如脑肿瘤、出血性脑血管病者;(3)伴有血液性疾病、出血倾向者;(4)近期应用过其他脑保护类、溶栓类药物治疗者;(5)伴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8 例。 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4 例,女性24 例;年龄45 ~73 岁,平均(57.98±4.65)岁;病灶部位:基底节区28 例,小脑13 例,大脑17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2 例,女性26 例;年龄45 ~73 岁,平均(57.98±4.65)岁;病灶部位:基底节区24 例,小脑15 例,大脑19 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均衡性高,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儋州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降压、降脂、营养神经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奥扎格雷钠注射液(规格:4 ml ∶80 mg)80 mg 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 中,静脉滴注,1 日2 次,连续治疗2 周。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规格:100 ml ∶丁苯酞25 mg 与氯化钠0.9 g)100 ml 静脉滴注,1 日2 次,连续治疗2 周。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 (2)神经功能:治疗前后通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主要包括语言、肢体运动、意识状态及视野等13 个方面,总分为42 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越差[8]。 通过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指数评分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进行评估,总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自理能力越强,神经功能恢复越好[9]。 (3)凝血指标:治疗前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2 500 转/min 离心,放入冷藏室待测。 通过帝迈血液分析仪对主要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进行检测。 (4)不良反应:对两组患者可能出现的消化道不良反应、皮疹、皮肤瘀斑及血、尿、便异常发生情况进行记录。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病残程度为0 级,神经系统相关症状体征全部缓解,NIHSS 评分降低>90%;显效:病残程度为1—3 级,神经系统相关症状体征较前显著改善,NIHSS 评分降低>45%~90%;有效:神经系统相关症状体征较前有所改善,NIHSS 评分降低18%~45%;无效:神经系统相关症状体征较前无改善或加重,NIHSS 评分降低<18%或者NIHSS 评分升高[8]。 总有效率=(治愈病例数+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年龄、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及凝血因子水平等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s)描述,行t检验;性别、病灶部位、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采用率(%)描述,进行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9.66%(52/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14%(4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Tab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cases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 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Bar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NIHS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 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比较(±s,分)Tab 2 Comparison of NIHSS scores and Barthel indic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score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比较(±s,分)Tab 2 Comparison of NIHSS scores and Barthel indic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score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Note:vs. the same group of before treatment, ∗P<0.05

组别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58) 19.56±4.82 8.98±1.57∗ 32.65±5.62 67.56±9.33∗对照组(n=58) 20.03±4.91 15.23±2.15∗ 33.01±5.65 54.24±7.25∗t 0.502 17.879 0.344 8.585 P 0.604 <0.001 0.731 <0.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APTT、PT 及INR 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FIB 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APTT、PT 及INR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FIB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79%(8/58)、10.34%(6/58),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停药一段时间或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就能缓解。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因子水平比较(±s)Tab 3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factor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因子水平比较(±s)Tab 3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factor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Note:vs. the same group of before treatment, ∗P<0.05

组别PT/s APTT/s INR FIB/(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58) 24.62±3.65 35.65±4.85∗ 9.33±2.21 17.25±3.65∗ 1.38±0.37 2.12±0.53∗ 4.45±1.25 2.51±0.65∗对照组(n=58) 25.01±3.71 31.01±4.12∗ 9.42±2.26 13.52±2.85∗ 1.39±0.39 1.88±0.47∗ 4.51±1.27 3.25±0.89∗t 0.571 5.553 0.217 6.134 0.142 2.580 0.256 5.114 P 0.569 <0.001 0.829 <0.001 0.888 0.011 0.798 <0.001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Tab 4 Comparison of incidenc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between two groups[cases (%)]

3 讨论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具有病情危重、发展迅速及病死率、致残率高等特点,经治疗后病情仍可出现进一步加重,可给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10-11]。 脑梗死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 而发生急性脑梗死后,病灶部位可在原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上再出现血栓扩张,引起血管狭窄及狭窄程度增加或闭塞,导致血流循环障碍[12]。 另一方面,在动脉硬化的一侧可发生血小板聚集而生成白色血栓,可激活机体凝血系统,使得红细胞与FIB 结合生成稳定的红色血栓,从而导致管腔狭窄或封闭,增加脑缺血的区域[13]。 加之机体水,电解质失衡及脑水肿扩大等,可使得患者病情加重呈进行性发展,出现严重神经功能缺损[14]。 故血栓的形成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溶栓、抗血小板聚集已成为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关键。 尽管溶栓条件较为严格,但大多数患者仍然无条件选择溶栓治疗,其可及时有效地改善脑组织血流灌注[15]。

奥扎格雷钠是一种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高选择合成酶抑制剂,能够有效平衡血栓素A2与前列环素水平,抑制血栓形成并扩张血管,提高供血量,改善患者能量代谢与脑组织微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从而减轻梗死区缺血半暗带损伤[16]。 脑神经的保护对于改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也尤为重要,丁苯酞为新型脑保护类药物,可有效改善缺血区脑组织微循环,增加血流再灌注,有利于缺血神经组织功能恢复,从而可起到保护脑神经、改善患者脑神经功能的作用[17-18]。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生成、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细胞色素C 的释放等多种病理过程,从而起到保护脑神经功能的作用。 除此之外,其还能选择性阻止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产物所引起的多种病理过程,从而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解除微血管痉挛的作用[19]。 在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可提高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NIHSS 评分是临床上评估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常用手段之一,Barthel 指数用于评估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 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表明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方面的作用更为显著。 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APTT、PT 及INR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FIB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表明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在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纤溶酶活性方面作用更为显著[20]。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3.79% vs. 10.3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停药一段时间或对症处理后就能缓解,表明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并不会导致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增加,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现象,改善凝血功能。

猜你喜欢
奥扎氯化钠丁苯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疏血通注射液与奥扎格雷纳联合治疗脑血栓临床效果观察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知识归纳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价值分析
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系统评价
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在脑梗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热油中的食盐为何不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