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风散联合抗组胺药用于慢性荨麻疹疗效的系统评价Δ

2020-05-28 10:07林志鹏李锦濯孙仁山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皮肤科重庆400042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0年4期
关键词:氯雷组胺斯汀

林志鹏,李锦濯,孙仁山(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皮肤科,重庆 400042)

荨麻疹是常见皮肤病,临床表现为周身风团并剧烈瘙痒。该病病因复杂,可能与肥大细胞(mast cell,MC)等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引起黏膜小血管扩张、组织水肿有关。 荨麻疹迁延超过6 周,可发展为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l,CU),症状稍轻,但病程可持续数年[1]。 祖国医学认为,营卫不和、表虚不固为荨麻疹病机,应以调和营卫、益气固表作为根本治法[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玉屏风散联合抗组胺药治疗CU 可获得良好收益。 目前,对其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的文献报道较多,尚无明确结论,可能与病例较少,治疗方法、疗效评定标准存在差异有关。 为此,本研究对玉屏风散联合抗组胺药治疗CU 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进行系统整理与评价,旨在为玉屏风散用于CU 的治疗提供更可靠的循证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国内外有关常规剂量玉屏风散联合抗组胺药治疗CU 的临床RCT,无论是否使用盲法及分配隐藏;不限研究地域,限于中英文文献。

1.1.2 研究对象:年龄>12 岁;符合《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 版)》[3]中的诊断标准;性别及疾病严重程度不限。

1.1.3 干预措施:联合组干预措施为联合应用常规剂量玉屏风散(颗粒剂、胶囊剂和汤剂)与抗组胺药;对照组干预措施为单纯使用常规剂量抗组胺药;抗组胺药包括咪唑斯汀、依巴斯汀、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枸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奥洛他定、阿伐斯汀、氮卓斯汀、苯磺贝他斯汀及地氯雷他定等;疗程及随访时间不限。

1.1.4 结局指标:主要指标为总有效率(有效、显效及治愈病例数之和所占的比例);次要指标为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1.1.5 排除标准:非RCT 研究;合并重大心、肺、肝和肾等疾病者;以<12 岁的儿童为主的研究;病情及疗效评估未采用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ymptom score reducing index,SSRI)四级评分法的研究;联合组合并使用其他配伍中药及非常规使用抗组胺药,如递减疗法等。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联网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 及EMBase 等数据库建库至2019 年10 月的相关文献。 中文检索词包括“玉屏风”“慢性荨麻疹”和“临床研究”;英文检索词包括“Yuping feng” “Yupingfeng” “Chronic Urticaria” “CU” 和“Clinical study”等。

1.3 资料提取与方法学质量评价

由2 名研究者按照标准独立完成,利用Excel 软件建库统计,内容主要包括作者、发表年份、病例数、治疗方法、疗程、复发情况和不良反应报告等;交叉核对统计结果,若遇分歧,即对文献进行讨论,至意见一致后纳入。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 Handbook(科克伦手册)进行,包含分配方案是否隐藏、是否采用盲法、分组随机方法、结果数据完整性及选择性报告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RevMan 5.3 软件对纳入文献资料进行荟萃分析(Meta 分析),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表示,并对每种抗组胺药进行亚组分析;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各纳入研究间的异质性采用Q检验,当各研究存在统计异质性(P<0.1,I2>50%)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并分析其异质性根源;反之,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使用Stata 14.2 软件对文献发表偏倚进行Begg's 检验,P<0.05 时认定有发表偏倚。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与结果

初步检索遴选得到相关文献878 篇;经去除重复文献、通读题目及摘要,获得文献154 篇;阅读全文并剔除不符标准的研究,最终纳入文献28 篇,均为中文文献。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纳入28 篇文献[4-31]中,除1 篇文献[23]为单中心研究外,其余均为单中心研究;涉及2 812 例患者,联合组患者1 422例,对照组患者1 390 例;13 篇文献[6,9-10,12,14,16-19,23,26-28]报告了不良反应的表现及病例数;14 篇文献[6-10,12,14-16,19,21-23,27]记录了随访复发情况。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1。

2.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纳入的28 篇文献[4-31]均提及采用“随机”方法,其中9 篇文献[4,16,20,23-27,29]具体说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所有文献均未提及随机分配隐藏,评为“未知风险”;除1 篇文献[23]外,其余文献均未说明是否采用盲法,评为“高风险”;1 篇文献[23]报告失访,但未报告原因,评为“未知风险”;纳入的文献无选择性报告,评为“低风险”;其他偏倚未提及,评为“未知风险”,见图1—2。

图1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图Fig 1 Risk of bias graph of involved studies

图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Fig 2 Methodological quality evaluation on involved studies

2.4 Meta 分析结果

2.4.1 总有效率:28 篇文献均报告了治疗的总有效率,各研究间未发现异质性(P=1.00,I2=0%),Meta 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结果显示,联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85,95%CI=2.91 ~5.11,P<0.000 01),见图3。 根据不同抗组胺药进行亚组分析,结果表明,在咪唑斯汀、依巴斯汀、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枸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和奥洛他定亚组中,联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阿伐斯汀、氮卓斯汀、苯磺贝他斯汀和地氯雷他定亚组中,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3。

2.4.2 不良反应发生率:13 篇文献[6,9-10,12,14,16-19,23,26-28]报告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头晕、嗜睡、乏力、口干、恶心和腹泻等。 各研究间未发现异质性(P=0.99,I2=0%),Meta 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9,95%CI=0.52~1.20,P=0.27),不同抗组胺药的亚组分析也得出相同结果,见图4。

2.4.3 复发率:14 篇文献[6-10,12,14-16,19,21-23,27]报告了复发情况,涉及1 251 例患者。 各研究间未发现异质性(P=0.74,I2=0%),Meta 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结果显示,联合组患者的

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36,95%CI=0.27~0.49,P<0.000 01),见图5。 根据不同抗组胺药进行亚组分析,结果表明,在依巴斯汀、苯磺贝他斯汀、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及地氯雷他定亚组中,联合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阿伐斯汀、左西替利嗪、枸地氯雷他定及非索非那定亚组中,两组患者复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5。

2.4.4 发表偏倚评估:以总有效率为效应指标,绘制倒漏斗图,结果显示,散点分布基本对称,见图6。 经过Begg's 对称性检验,P>|z|=0.08>0.05,说明文献资料收集较为完整,不认为存在发表偏倚,见图7。

3 讨论

CU 病因较为复杂,多难以明确。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 版)》[3]中提出,MC 是荨麻疹发病中的关键效应细胞,通过免疫和非免疫机制被诱导活化脱颗粒,产生组胺和多种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以及白三烯等,治疗上主要以抗过敏为主,首选第2 代抗组胺药。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荨麻疹属于“瘾疹”范畴,是由表虚不固,风邪外袭,郁于肌表而发为风团、瘙痒[2,32]。 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和防风3 味药物组成。 方中,黄芪甘温,补气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为臣药;防风走表散风、止痉祛湿,为佐药;三味合用,可益气驱邪,以达补散兼施之良效。 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表明,玉屏风散可以抑制体内MC 脱颗粒,抑制TNF-α、IL 及γ 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分泌,具有免疫调节、抗炎及抗氧化等作用[33]。 基于中医学整体、辨证的论治特点,临床上常选用玉屏风散联合抗组胺药治疗CU,在充分发挥玉屏风散调理营卫、益气固表独特优势的同时,辅以抗组胺药减轻血管渗出、改善组织水肿,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本研究通过对28 个RCT 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单纯使用抗组胺药,玉屏风散联合抗组胺药治疗CU 的总有效率更高,并且能降低CU 的复发率。 与沈萃萃等[34]、王丹等[35]同类研究不同,本研究纳入近期更多文献,并且分别计算出各联合用药组的合并OR及其95%CI,可评估并比较玉屏风散与每种抗组胺药联合应用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同时,通过秩相关Begg's 检验发现,纳入研究较为完整,文献无发表偏倚。 综上所述,本次系统评价结果表明,与单纯使用抗组胺药相比,玉屏风散联合抗组胺药治疗CU,在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的同时,未发现不良反应显著增加。

图3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的Meta 分析森林图Fig 3 Forest plot of Meta-analysis on comparison of total effective rates between two groups

图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的Meta 分析森林图Fig 4 Forest plot of Meta-analysis on comparison of incidenc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between two groups

本研究的局限修在于:纳入的28 篇文献均未阐明分配隐藏及盲法;仅9 篇文献提及了具体分组的随机方法;且大多数研究未参照中医诊断标准[2]对CU 辨证分型;部分文献中疗效的SSRI 四级评价法的划分存在不同。 期望研究人员在随机分组、分配隐藏、盲法及随访调查等方面提高试验设计的精准性,为临床治疗与评价提供更为全面的依据。

图5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的Meta 分析森林图
Fig 5 Forest plot of Meta-analysis on comparison of recurrence rates between two groups

图6 总有效率的倒漏斗图
Fig 6 Inverted funnel plot of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10] 唐海燕,娄方璐,刘毅,等.阿伐斯汀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研究[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7,33(8):487-489.

[11] 陈翠珊.玉屏风颗粒联合盐酸氮卓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1):141-142.

[12] 肖汉龙,罗建华,王军,等.苯磺贝他斯汀片联合玉屏风胶囊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5,36(15):3298-3299.

图7 纳入研究发表偏倚的Begg's 检验
Fig 7 Begg's tests for publication bias of involved studies

[13] 李春红,邓新华,熊清华,等.玉屏风颗粒联合盐酸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及对血清总IgE 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11):13-14.

[14] 包英,胡立红.玉屏风颗粒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5):121.

[15] 廖宸.中西医结合对慢性荨麻疹近期疗效及复发率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4,35(32):7243.

[16] 牛玉华.玉屏风散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64 例疗效观察[J].皮肤病与性病,2015,37(5):300-301.

[17] 余秀琴,杨长志,朱婷婷,等.盐酸左西替利嗪片联合玉屏风颗粒对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5,25(3):321-322,330.

[18] 王成林,张纯.加味玉屏风散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及对血清免疫炎性因子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3):291-295.

[19] 谢水根,王尚昆,吴永生.氯雷他定联合玉屏风散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1,3(6):288-290.

[20] 马丽,王彦英.玉屏风颗粒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2,19(11):53-54.

[21] 张宝军,周武强,章晓丰,等.玉屏风胶囊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8,11(4):214-215.

[22] 范宏生.地氯雷他定联合玉屏风散加味方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6):90,103.

[23] 苏玉华,施林林,施辛,等.玉屏风颗粒联合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100 例临床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8,51(1):55-57.

[24] 王月萍,陈维宁,马骏,等.探讨玉屏风颗粒联合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及作用研究[J].世界复合医学,2019,5(9):120-122,138.

[25] 赵春华,金艺,钱晓莺,等.枸地氯雷他定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7,51(9):74-77.

[26] 董丹,陈艳明,郭田章,等.玉屏风颗粒联合非索非那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29(9):987-989,992.

[27] 成戎.盐酸非索非那定片联合玉屏风胶囊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2,31(6):462-464.

[28] 王兴峰.盐酸非索非那定加服玉屏风颗粒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J].临床医学,2013,33(5):95-96.

[29] 刘光金,葛具玲.玉屏风颗粒联合非索非那定片治疗慢性荨麻疹56 例[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7):3690-3691.

[30] 张朝晖.奥洛他定结合玉屏风颗粒对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6,31(24):3648-3650.

[31] 刘涛.加味玉屏风散联合盐酸奥洛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医药前沿,2019,9(12):215-216.

[32] 王镏,崔正.桂枝汤联合玉屏风散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研究[J].现代中医药,2019,39(4):88-91.

[33] 赵子申,高雅丽,刘文芳,等.玉屏风散现代药理学研究及皮肤科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8,17(2):187-189.

[34] 沈萃萃,吕萌,卢传坚.玉屏风散联合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 分析[J].重庆医学,2018,47(13):1758-1762.

[35] 王丹,周梦娣,吕永昌.玉屏风散加味联合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与安全性Meta 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8,34(6):334-339.

猜你喜欢
氯雷组胺斯汀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病区的应用现状分析
氯雷他定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对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疗效分析
氯雷他定联合孟鲁斯特钠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效果评价
枪口
Chapter 8 An absurd case 第8章 冤假错案
氯雷他定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孟鲁司特钠配合氯雷他定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观察
儿童医院门诊口服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分析
贾斯洒的导盲犬
慢性荨麻疹抗组胺药的应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