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庄文书研究

2020-06-02 14:32林光钊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文书

林光钊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谢庄(421-466),字希逸,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史载其年少聪颖,七岁即能属文;初在各藩王府任职,但所任职务为参军、文学、谘议等较为清闲的小官;孝武帝上台执政,谢庄因参与讨伐文帝有功,被封为侍中,后又被提拔为吏部尚书,深受孝武帝信任;大明八年(464),孝武帝病逝,前废帝即位,谢庄因《殷贵妃诔》一文遭前废帝忌恨,系入尚方;泰始元年(465),明帝即位,谢庄不仅被释出狱,还被授予官职,更加授金紫光禄大夫;泰始二年(466),谢庄因病逝世,朝廷追赠其为右光禄大夫,谥曰“宪子”。[1]2167-2177作为南朝刘宋时代的文坛领袖,官居高位,留下了一些文书作品,研究这些文书作品有助于进一步客观深入地了解谢庄。目前学界还尚无专文对谢庄文书进行研究,本人不揣谫陋,略陈愚见,拟对谢庄存世文书作品进行研究,希冀可以进一步客观评价谢庄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谢庄文书作品概况

谢庄著述颇丰,《宋书·谢庄传》载:“所著文章四百余首,行于世。”[1]2177《隋书》载:“宋金紫光禄大夫《谢庄集》十九卷。”[2]1074《旧唐书》载:“《谢庄集》十五卷。”[3]2068《宋史·艺文志》载:“《谢庄集》一卷。”[4]5329谢氏著述众多,南朝时便有“四百余首”行于世,惜其诗文未能完整地流传后世,至宋朝仅存一卷。目前,谢庄辑佚诗文主要有: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所辑《谢光禄集》,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所辑谢庄诗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所辑谢庄诗。韩丽晶《谢庄集校注》以此三种文献为底本进行统计,谢庄现存赋四篇,文二十九篇,乐府歌辞十一首,诗十六首。[5]7谢庄所存诗文虽然不多,但其名篇如《月赋》《宋孝武宣贵妃诔》等都保留了下来,亦可以此管窥谢庄文学素养。

谢庄存世文书情况表

谢庄存世之文大都为文书,笔者以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 年版)为底本进行初步统计,结果如下:

谢庄存世文书共27 篇,具体为拟诏1 篇,章2 篇,表6 篇,奏4 篇,议1 篇,启1 篇,笺1 篇,书3 篇,诔2 篇、策3 篇、墓志2 篇。

谢庄存世文书作品基本可以分为三类:公牍类16 篇、书信类4 篇、哀祭类7 篇,各类文书呈现出不同的写作特色:

(一)公牍类

《梁书·武帝纪》载:“甲族以二十登仕,后门以过立试吏。”[6]23世家大族弟子成年后即步入仕林。谢氏为世家大族,谢庄二十岁便已入仕,开始其官宦生涯。孝武帝时,谢庄升迁至建康为官,正式跻身朝政,创作了大量应制诗文,如《鹦鹉赋》。在建康为官期间,谢庄亦创作了大量公牍类文书,这些公牍类文书按照内容可分为以下三类:

1.颂德奉承

公牍类文章作为帝王、皇室与臣僚交际的工具,在文学史上有着独特地位。此类文章有一部分功利性色彩浓厚,歌功颂德、阿谀奉承之辞占很大部分。谢庄历仕五朝,最终官居要位,荣耀而终,除其家世显赫、才华出众外,更与其为人处世老练,善于创制奉承皇帝的文书有关。如《泰始元年改元大赦诏》《庆皇太子元服上至尊表》《皇太子元服上皇太后表》《为东海王让司空表》《谢赐貂裘表》《为尚书八座奏封皇子郡王》等文书皆多溢美之词。以《谢赐貂裘表》为例,大明元年(457),谢庄做《瑞雪咏》一诗,[7]102孝武帝甚爱之,赐貂裘予谢庄,谢庄做此表以谢恩。[5]27此表开篇便夸赞貂裘的美丽:“匦发衽开,玄华有曜。靡毫柔毳,黯鉴自凝,固以彩越缀翚,光逾缉燕。”[8]5257谢庄盛赞此貂裘的华美,皮毛纤细浓密,光泽透亮。接着又表示自己对这貂裘的喜爱以及自己无法承受如此恩宠:“臣闻嚬笑不妄,韩裳勿假。绩以昭庸,楚纩爰逮。臣欢扑自歌,而同委衿之泽。勤劳未报,而叨解裘之宠。空荷荣施,徒贲微驱。”[8]5257喜怒哀乐不应随意显露,但是由于受到莫大的恩赐,感激与喜爱之情便情不自禁地浮之于表,谢庄此语既表达了对貂裘的喜爱,更表达了对孝武帝恩宠的感激,可见其人情之练达。最后,谢庄表示永远铭记此次恩宠:“承殊恩必识服以沦生,铭悦之情。罔知所寘。臣受假无由躬拜,谨遣表。”[8]5257此文为典型的谢恩文书,但谢庄除表示受宠若惊,铭记于心的感谢外,还写自己无德受此殊荣,侧面称赞孝武帝对于臣子的关心,阿谀奉承,程序老套。谢庄此类文书作品虽大多为溢美之词,文学性不高,但在一定程度可以反映南朝文学风气,且如《泰始元年改元大赦诏》涉及孝武帝改元之事,亦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明哲保身

出身行伍的刘氏在建立宋朝后,大力削弱门阀士族权力,甲族权势已大不如前,“王与马,共天下”的时代已经远去,世家大族的权利受到制约,君臣之间缺乏信任,吕思勉曾言:“君臣上下,彼此相猜。因相猜而相图,……迭相为因,而争夺相杀之祸,不绝于时矣。”[9]407如谢氏家族中的谢灵运在刘宋代晋后,便由康乐公降为康乐候,最终以“叛逆”罪名被杀。家族长辈的教训令谢安谨慎处事,明哲保身,位居高位不专权,甚至上表请辞,作《让吏部尚书表》《让中书令表》以表己志。《让吏部尚书表》为残文,仅存数句,无法窥其原貌。另一篇《让中书令表》约作于泰始元年(465),[7]103谢庄此时被释放出狱不久,对权力有所忌讳,于是请辞。此表虽为请辞,但仍不忘对明帝进行歌颂:“伏惟陛下,登驭震维,临齐璇政,泽与风翔,恩从云动。”[8]5257谢庄为人处世之态度,可见一斑。“自非望允当时,誉宣庠塾,未有谬垂曲宠,空席兹荣,在于年壮,犹不可勉。况今绵痼,百志俱沦。”[8]5257谢庄自谦没有能力担任中书令一职,且身体已患痼疾,早已力不从心,不仅阐述了充分的理由,还做了鲜明的今昔对比,进一步说明自己放弃官位的合理性。对比李密《陈情表》,谢庄此文可谓简洁,在称赞帝王之后便直奔主题,请辞还乡,对权力未多加留念。全篇以事实为依据,以情理为补充,叙述得体、细腻,从而得到统治者的信任。

3.参与国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体现,谢庄虽明哲保身,不贪恋权力,但非尸位素餐之流,在其位、谋其政,其在政治生涯中亦向统治者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还留有一部分上陈统治者有关国事的文书,如《上搜才表》《申言节俭诏书事》《奏改定刑狱》《索虏互市议》等,这些文书皆表明谢庄的政治抱负。以《索虏互市议》为例,该文书即为谢庄积极参与国事之体现。据《宋书·谢庄传》载:“世祖践阼,除侍中。时索虏求通互市,上诏群臣博议。”[1]2168此文书应作于孝武帝即位之时,即大明元年(453)。是年,北魏请求与刘宋互市,孝武帝时值践祚,雄心勃发,颁布了许多有益民生的政令,欲有些许作为,因此面对北魏的互市请求便命群臣商议是否同意。谢庄此时由于拥护孝武帝有功,深得孝武帝信任,并被除以侍中之职,因此谢庄得以在中央机构一展其政治抱负。谢庄积极参与此事,作此文以表其意见。文中开篇即直言北魏缺乏诚信,唯利是图:“臣愚 为獯猃弃义。唯利是视。关市之请,或 觇国。顺之示弱,无明柔远。歫而观衅,有足表强。”[8]5258接着举汉文帝和汉武帝与匈奴和谈的例子告诫孝武帝北朝实不可信,把历朝教训有机结合起来:“且汉文和亲,岂止彭阳之寇。武帝修约,不废马邑之谋。”[8]5258最后提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强调互市之策不可取,北魏之请不可应:“交易爽议,既应深杜。和约诡论,尤宜固绝。”[8]5258谢庄在此文中将鲜明摆出对拒绝态度,惜孝武帝最终未能采纳其意见。“大明二年,虏寇青州,为刺史颜师伯所破,退走。”[1]2168互市后的北魏在得到一定的利益后,于第二年便对刘宋开展进攻,实际证明,谢庄对拒绝互市的判断有一定道理。该文层层深入,切中要点,语言上多用对句,朗朗上口,从北魏缺乏诚信谈起,引出互市不可轻易答应的重要性,又由此联系到前朝旧事,表明互市不可取,最后明确表示自己不同意互市的意见,条理有序,措辞也十分得体,既体现谢庄的政治远见,也展现其文学素养。

(二)书信类

谢庄存世文书有一部分为书信,目前仅存四篇,按照性质可分为公事类一篇,即《为朝臣与雍州刺史袁顗书》,私事类两篇,即《与江夏王义恭笺》《与左仆射书》,《为沈庆之荅刘义宣书》仅存两句残句,无法判断其性质。

1.公事类

《宋书·袁顗传》载:“子勋即位,进顗号安北将军,加尚书左仆射。太宗使朝士与顗书曰:‘……’”[1]2150(按:《艺文类聚》卷二十五有此,以为谢庄撰,《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亦录为谢庄撰,当代学者在研究此篇文章时,亦将之归于谢庄撰,笔者从之。)晋安王子勋称帝于泰始二年(466),《为朝臣与雍州刺史袁顗书》应作于此年。袁顗拥护晋安王称帝,为叛臣,但明帝此时即位不久,势力未稳固,加之对握有实权的袁顗有惜才之心,便下令谢庄劝降袁顗。谢庄与袁顗早年相识,又同朝为官共事多年,两人颇有情谊。面对昔日好友的叛乱,谢庄自是十分痛心,但为了保全好友颜面,措辞十分委婉:“自九江告变,皆谓邓氏狂惑,比日国言藉藉,颇尘吾子。道路之议,岂其或然,闻此之日,能无骇惋。”[8]5260对于袁顗叛乱一事,谢庄将其归于道听途说,真正叛乱的人实为邓琬,这样既能减轻袁顗的罪责,也在无形拉近了两人的距离,将此文变为数年不见的好友之间的慰问。随后,谢庄侧面道出叛乱的后果,对国家、百姓皆百害而无一利,“兰获俱尽”,这即体现谢庄心怀家国的情怀,也进一步打动袁顗。最后,谢庄再一次描绘战乱后的萧瑟景象,“山门萧瑟,松庭谁扫,言念楚路,岂不思父母之邦”,[8]5260此笺虽主为劝降,但丝毫未提及袁顗叛乱一事,也未提待遇一事,而是从叛乱后的结果出发,与战争前的和平景象有着鲜明的对比。构思精巧,读之似与好友相谈,展现了谢庄的政治感染力和人格感化力。

2.私事类

《与江夏王义恭笺》与《与左仆射书》均为私人信函,陈述私事,多用口语,对句使用较少,感情校之公牍类文章更为真挚。《与江夏王义恭笺》为谢庄书与江夏王刘义恭的信件。据《宋书·符瑞志》载:“孝建元年十月乙丑,荧惑犯进贤星。吏部尚书谢庄表解职,不许。”[1]749《与江夏王义恭笺》文中也提及:“下官新岁便三十五。”[8]5261可知此文作于孝建元年(454)十月。此时的谢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已然染病,加之其不贪恋权利,便萌生辞官的想法。孝武帝器重谢庄,若直接向其请辞,帝恐不应,谢庄便将目光转向当时的权臣江夏王刘义恭,希望可以借之向孝武帝转达其辞官之意。此文多为散句,对句仅有8 句,感情表达自然,少矫揉造作之语,如“家世无年,亡高祖四十,曾祖三十二,亡祖四十七,下官新岁便三十五,加以疾患如此,当复几时见圣世,就其中煎慑若此,实在可矜”,[8]5261此语直陈家族早凋,自己也已身患痼疾,可能不久之后就会见先王而去,重实少文,渲染较少,读来为之动容。《与左仆射书》亦讲述其被病痛折磨,可惜地是史料缺乏,其事无可考,观之全篇,修饰之语亦较少,真意笃挚,不见排偶之迹。总的来说,谢庄现存的书信文皆为感情真挚之作,平易自然,绝少修饰。

(三)哀祭类

谢庄的诗被钟嵘评为下品,总地来说其诗歌成就在南朝不算突出,其最受世人称赞的作品为哀祭文,其中诔文成就最高。《南齐书·文学传论》评谢庄诔文道:“谢庄之诔,起安仁之尘。”[10]908“安仁”即潘岳,其《悼亡诗》为中国文学史悼亡题材的开先河之作,其哀祭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除此外,沈约在评价萧几《杨公则诔》时,还以谢庄为诔文代表,称萧几此文为“不减希逸之作”,[6]596沈约为南朝文学大家,对谢庄如此赞赏,可见谢庄诔文确有独到之处。诔文本为一个颇具政治色彩的文体,先用散体写序,交代诔主生平,正文用四言韵文,主要写死者生前功绩,述德叙哀,用以定谥,程序化明显,文学色彩不浓。随着文学的发展,诔文的抒情性不断增强,越发具有文学性。谢庄现存哀祭类文章7篇,诔文2 篇,策文3 篇,墓志铭2 篇,按照其哀祭的对象来说,其哀祭类文章可分为哀祭王公贵族5 篇,哀祭官宦2 篇,可惜的是,这些哀祭文大部分为残文,仅《宋孝武宣贵妃诔》《孝武帝哀策文》两文较为完整。其中《宋孝武宣贵妃诔》被收入《文选》,最能代表其哀祭类文书水平。谢庄的诔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引入四言、六言句及骚体句,极大增强了诔文的抒情性。如《宋孝武宣贵妃诔》:“晨辒解风,晓盖俄金。山庭寝日,暖路抽阴。重扃閟兮灯已黯,中泉寂兮此夜深。销神躬于壤末,散灵魄于天浔。响乘气兮兰驭风,德有远兮声无穷。呜呼哀哉!”[8]5262这种四六相杂,骚体间入的形式一改诔文四言韵文的呆滞,形式更加活泼。不仅如此,散句也更能突破四句的束缚,更能流畅地表达作者的哀情。

除却语言上的改动外,谢庄在此文也一改述德叙哀的程序,先是描绘殷妃生前容貌及德行,接着话锋一转,描绘其安葬情况:

帷轩夕改,輧辂晨迁。离宫天邃,别殿云悬。灵衣虚袭,组帐空烟。巾见余轴,匣有遗弦。鸣呼哀哉。移气朔兮变罗纨,白露凝兮岁将阑。庭树惊兮中帷响,金釭暧兮玉座寒。纯孝擗其俱毁,共气摧其同栾。仰昊天之莫报,怨凯风之徒攀。茫昧与善,寂寥余庆。丧过乎哀,棘实灭性。世覆冲华,国虚渊令。呜呼哀哉。题凑既肃,龟筮既辰。阶撤两奠,庭引双輴。维慕维爱,曰子曰身。恸皇情于容物,崩列辟于上旻。崇徽章而出寰甸,照殊 而去城闉。鸣呼哀哉。[8]5262

《文选》还收录了潘岳和颜延之的诔文,但他们的诔文和传统诔文一样,皆注重褒奖死者的德行,而谢庄另辟蹊径,大量描绘安葬情况,用以烘托出哀伤氛围,使得情绪表达更为浓烈,是一种有益的尝试,[11]592-606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创新,抒情效果更加浓郁。据传,此诔一出,“纸墨为之贵”,而前废帝亦因此文而对谢庄心生怨念,导致其系之尚方,这亦从侧面体现谢庄诔文的成就。清朝李兆洛《骈体文钞》评论此文语言道:“此与文通《齐武帝诔》入后俱不作四言,与哀策之体相乱矣,不当援陈思为辞也。”[12]99直接指出谢庄诔文与前人的不同。谢庄对诔文进行了一定地创新,使得诔文在向抒情方面进一步发展,语言也逐渐散体化,在述德叙哀中兼顾曲折情致,令诔文更具文学色彩。

二、谢庄文书作品特色

通过阅读分析谢庄的文书,我们可以总结出其艺术特色,有助于研究南朝时期文书整体的艺术特色。

第一,从结构来看,谢庄公牍类文书、哀祭类文书逻辑性强,富于条理,书信类文书陈事有序,脉络清晰。如其《申言节俭诏书事》,此诏虽言“节俭”,实际上是希望食禄者毋与民争利,借权利行货廛之事。此文开篇先托出“节俭诏”内容,接着表明自己赞成此诏,进而希望此诏能够实行,最后在次表示毋与民争利,环环紧扣,不枝不蔓,措辞干净利落。

第二,从语言来看,谢庄公牍类文书、书信类文书多平白如话,骈散结合,除《泰始元年改元大赦诏》《上搜才表》有少数十字以上长句外,基本为短句,读来朗朗上口。如《奏改定刑狱》:“臣近兼讯见重囚八人,旋观其初,死有馀罪,详察其理,实并无辜。恐此等不少,诚可休惕也。”[8]5258散句其自由的形式有利于更加清晰地表达所述事件,而短句的接连使用,既有利于陈事晓畅,也有助于读者阅读。

相较而言,谢庄的哀祭类文书骈文运用较多,虽然其对诔文有所创新,但南朝崇尚骈俪的文风的时代特点还是在其文章上留下烙印,如《宋孝武宣贵妃诔》一文正文部分依旧是大段的四六铺陈。当然,整齐的四字句行文的骈文,在铺排中有利于营造典雅的文风。如《孝武帝哀策文》,主体部分除去结尾部分,全部都是整齐划一的四字句,不仅营造了典雅的文风,还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第三,从修辞手法来看,谢庄公牍类文书、书信类文书修辞手法运用不多,基本为白话,偶有用典。但其哀祭文却有不同,特别是诔文,用典频繁,刘永济先生《文心雕龙校释·丽辞篇》解释用典道:“文家用古事以达今意,后世谓之用典,实乃修辞之法,所以使言简而意赅也。故用典所贵,在于切意,切意之典,约有三美一则意婉而尽,二则藻丽而富,三则气畅而凝。”[13]140用典得当便会使文章增色不少,如“踌躇冬爱,怊怅秋晖”运用赵襄、赵盾贤能的典故,新奇而得当。

第四,从文风来看,谢庄的公牍类文书质朴务实,不事华藻,亦有汉魏余绪,所陈之事,切于时政,益治利民,给统治阶级提供了不少有利建议;书信类文书感情真挚,公事语言巧妙,处理得当,私事娓娓道来,倍感亲切,都让人体会到其真诚;哀祭类文书宕逸典雅,深情与逸气兼备,典雅和创新共存,后世多有赞誉。

三、结语

谢庄作为刘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的诗文在当时颇有影响,被后人称为“时之风流领袖”。其文书作品既展现其作为从政者向统治者提供建议,奉承赞美的一面,也展现其作为普通人明哲保身的一面。作为南朝之人,他的作品也明显带有时代的影子——骈俪,《宋孝武帝宣贵妃诔》作为其代表作,将这一点发挥的淋淋尽致。但我们也要看到,在《为朝臣与雍州刺史袁顗书》《与左仆射书》《与江夏王义恭笺》等文书中,谢庄表现出内心的真挚,不做作,不虚伪。更值得一提的是,谢庄在诔文的创作上有着一定的贡献,革新了诔文创作,使其更具抒情性,文学性更加浓郁。

猜你喜欢
文书
秦代地方行政文书的形态
——以里耶秦简为中心
黑水城遗址出土F20:W63a文书研究
新形势下做好企业文书档案保密管理工作的思考
徐谓礼文书——南宋官制百科全书
英藏文书Or.8212/1224号为星禽占卜文献考
办公自动化在文书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探究
我的小天地
除了合理、最强、高效“3+1文书写作法”的代名词还有什么?
牢记四个步骤 打造属于自己的最强文书
新版民事诉讼文书样式将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