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野令”下,野生动物养殖产业路在何方
——专访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贵州省林业局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站长冉景丞

2020-06-03 09:23吴采丽
当代贵州 2020年17期
关键词:转产养殖户人工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吴采丽

冉景丞

关于野生动物养殖产业的界定,首先应在法律层面明确自然状态野生动物与人工繁育动物的概念。“野生动物”和“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是来源概念而不是物种概念。所谓野生动物是非人工喂养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育的带有自然种群的动物。从行为学上讲,这些动物对人有一种天性的安全距离。

按照国际惯例,把一切非人工饲养的、自然界中的各种动物都定义为野生动物,把一切因人工饲养的动物称为人工繁育的动物。人工繁育动物按目的分为科学研究的人工繁育与生产性人工繁育。生产性人工繁育分为观赏、食用、药用和宠物等不同用途。而用于生产性的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产业(或称特种动物养殖产业)是我们所要探讨的对象。

冉景丞

我国野生动物养殖产业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浪潮兴起,部分人尝到养殖甜头。如今,全国野生动物养殖已形成较大规模。据《中国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野生动物养殖业的直接从业者已达1408万人,创造直接产值约为5206亿元。这是一个由市场驱动,从非法狩猎到灰色养殖与合法养殖共存的群体自发发展起来的产业,暴利与风险不断博弈。

贵州作为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全省有野生脊椎动物1053种,受地域限制和经济发展程度影响,全省野生动物养殖产业起步晚、规模小。大约从2017年才开始出现较为集中的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养殖个体户。不过,这倒是为贵州接下来的转产(退出)降低一定的成本和风险。

近年来,随着全国特种动物养殖的宣传和政策支持,贵州省许多地方开始将本地养殖技术成熟、利益见效快的野生动物养殖产业作为脱贫攻坚重要抓手。数据显示,目前,贵州省野生动物养殖企业、养殖户有近1900家,以养殖食用为目的动物的养殖场占90%以上,养殖种类主要有竹鼠、豪猪、梅花鹿、果子狸、蓝孔雀、鸵鸟、雉鸡、竹鸡、眼镜蛇等。2019年,全省野生动物养殖产业直接收益达4亿元,涉及群众不下3万人。目前,有610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到人工繁育野生动物产业中。

冉景丞(右)带队调研。(受访者供图)

冉景丞

《决定》发布后,贵州省林业系统积极响应,全力打击野生动物交易等违法行为,严防严控疫情传播。同时,积极筹备和策划全省野生动物养殖产业转产(退出)工作。由省林业局组织专项小组,深入一线分头开展调研工作,摸底清查全省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基数,掌握最新养殖情况,了解一线养殖户等从业者心声和意愿。通过调研发现,当前贵州省野生动物养殖产业转产(退出)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转产(退出)时间的紧迫性。动物每日消耗需求大,只有投入,没有产出。而众多养殖户中多是背着一身债,资金周转紧张。据粗略估算,自2月份以来,全省野生动物养殖产业损失大约近4亿元。非常时期,转产(退出)一刻也等不得、慢不得。

第二,可替代产业选择难度大。贵州省野生动物养殖户中,有三分之二是2016年以后入行的,部分仍处于基建投入且毫无产出阶段。据统计,全省仅基础设施就已投入近10亿元。野生动物圈舍及配套都是专门配置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直接换品种饲养不可取。庞大基建配套一时间难以找到合法的主人,困境还在于圈舍主人的身价。养豪猪的圈舍换养家猪,养殖户成本回转周期至少要增长3倍。另一方面,技术是短板。广大养殖户受文化程度和技术经验限制,需要投入一定技术和时间适应新产业。

第三,具体补偿措施制定与落实进展具有曲折性。4月8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关于稳妥做好禁食野生动物后续工作的通知》,为进一步妥善处理野生动物养殖产业转产(退出)指引方向。但具体转产(退出)补偿措施和落实还需大量调查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马虎不得。简单地放生存栏动物,会造成生态环境次生灾害,带来更大安全隐患等问题,处理存栏动物更要兼顾生态环保和损失程度;补偿资金来源、赔偿标准及专项落实责任制度拟定……全都需要再三商定,确保处理效果最优。

最后,也是最容易忽略的一点——关注群体情绪。贵州省为了脱贫攻坚而建立起来的养殖场占据绝大多数,现有养殖企业中涉及精准扶贫户就达6103户,对于部分人来说,该产业成了唯一出路,依法科学取缔需要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实。

冉景丞

转产(退出)务必在充分了解现实情况下,做好与养殖群众的有效沟通,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真正解民意、解民忧,保障权益、稳定秩序。反馈有着落,进展有举措,给群众吃下定心丸。

抢时间,补损失。为最大限度缓解转产(退出)阵痛,各级林业部门已主动作为,摸清底数、建立台账,依法依规编制转产(退出)实施方案,超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各级政府牵头成立食用野生动物养殖转产(退出)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权责,保障政策执行动力;通过提供专家咨询、培训等方式,帮助养殖户利用既有设施,尽快重新寻找合适的养殖方向和其它就业渠道。

这场大考考验的是各级政府部门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全省各部门要充分联动起来,不能由某一个部门唱独角戏。野生动物养殖产业转产(退出)应从政治战略高度给予重视,加强林业、财政、农业农村、扶贫、生态环境等部门协作,综合施策、联合发力,确保转产(退出)工作稳步推进,维护脱贫攻坚、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

猜你喜欢
转产养殖户人工
“乡村学堂”为养殖户送来科技大餐
蛋鸡养殖户这回该笑了 三季度蛋价有望涨至年内高点
全国第一! 2022年山西安排人工造林339.2万亩
应急背景下制造企业成功转产的决定因素研究
——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视角
人工“美颜”
养殖户防疫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帮助农民转产增收的具体措施
人工制冷
柔情打败凶悍
鄱阳湖渔业资源保护与天然捕捞渔民转产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