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部门高层次人才队伍发展趋势研究

2020-06-03 03:44刘蕊刘艺杜净译
关键词:高级职称气象部门职称

刘蕊 刘艺 杜净译

(中国气象局人才交流中心,北京 100081)

0 引言

气象部门高层次人才是指在气象部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备优良的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有较高业务水平、科研水平,在推进气象事业发展中有较高贡献,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科技型人才。从人才管理的角度,以专业技术职称为依据,认为气象部门高层次人才是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包括副高级和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

1 气象部门高层次人才队伍发展趋势

1.1 总量变化趋势

人才是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九五”至”十二五”期间气象部门高层次人才持续增长(图1)。“十五”和“十一五”时期高层次人才增速迅速,分别达到45.97%和46.08%。“十二五”时期依然保持近18.74%的增速。2012年颁布的《气象部门人才发展规划(2012—2020)》指出,将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气象人才队伍,预计到2020年高层次人才总数将达到13156人。

图1 “九五”至“十二五”期间高层次人才总量变化趋势 Fig. 1 Changes in high-level talent number from“Ninth Five Year Plan”to“Twelfth Five Year Plan”

近5年,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尤为显著,高层次人才数量从2014年8730人增加至2018年的11186人,增长28.3%,年均增长6.13%;高层次人才占全国编内人员总数2014年为16.12%,2018年升至21.55%,与上年相比增长率最大的为2017年达到8.77%,其次为2018年增长率为7.09%(图2)。究其原因,2017年中国气象局开展了职称改革,建立了更加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

图2 2014—2018年高层次人才总量变化趋势 Fig. 2 Changes in the total number of high-level talents from 2014 to 2018

从图2可知,近5年,正高和副高职称人才队伍建设相比,正高职称人才队伍增长速度较快,副高职称人才队伍发展较为平稳。2014—2018年,正高职称人数增加409人,总增长57.28%,年均增长11.46%;副高职称人数增加2047人,总增长25.54%,年均增长5.11%。

2017年中国气象局出台《中国气象局职称评定办法》要求进一步落实“放、管、服”,将副高级职称评审的主体责任落实在各用人单位。气象副高级职称改革后,副高级人才队伍增长迅速。2014年约1300人申报,90.35%的申报人通过审核,64.94%的申报人通过评审;2018年共约1900人申报,92.91%的申报人通过审核,59.73%的申报人通过评审,出现申报通过率提高而评审通过率下降现象,反映近5年气象部门高层次潜力人才众多,人才素质显著增强,各单位受岗位指标的限制,按照业务重点发展领域,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更加科学合理地调整人才队伍结构,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

1.2 教育背景变化趋势

图3 高层次人才学历结构变化趋势 Fig. 3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of high-level talents

到2018年底,36.34%的研究生学历和22.45%的本科学历人员进入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图3),体现了知识层次是成为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近5年来高层次人才学历结构越来越优化,在正高级职称人才学历结构中,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相对稳定,分别占比约为59.45%、39.76%;大专学历所占比例减少较大,从2014年1.82%降至2018年0.27%;副高级职称人才学历结构中,研究生比例增长较大,由2014年19.96%增长到2018年23.69%,本科学历比例由2014年74.63%至2018年降为72.79%,专科学历比例由2014年5.41%至2018年降为3.52%。

如果说一个学科高层次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该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那么高层次队伍在学科分布是否合理同样也很关键[1]。从图4可知,近5年气象部门高层次人才中大气科学专业人数最多,且所占比例有所收缩,其中在正高职称人才队伍中由2014年83%降至2018年80.55%,在副高队伍中由2014年61.33%降到2018年58.47%;地球科学专业人员在正高和副高职称队伍的涨幅相当,约增加1.5%。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气象部门高层次人才中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占比增长较大,在副高职称队伍中从2014年的18.59%涨到2018年的20.98%,在正高职称队伍中从2014年的5.84%涨到2018年的6.57%,对比可见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在副高职称队伍中的涨幅更大,是在正高职称队伍中涨幅的3倍。

图4 高层次人才专业背景变化趋势 Fig. 4 Changes in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of high-level talents

1.3 年龄变化趋势

研究表明,30~45岁的人才处于创新活跃期和产出高峰期,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获奖者取得获奖成果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8岁、41岁、42岁[2]。

近5年来,气象部门高层次人才逐步年轻化,创新活力不断增强。2014年正高职称人才队伍中年龄在56岁及以上的人员占绝大多数,其占高层次人才总量的比例为84.31%,2018年该比例降至43.83%,增长率最高的集中在36~40岁,且于2018年首次出现35岁以下正高职称人才。副高职称人才队伍中,年龄在40岁以前的人才增长迅速,尤其体现在2018年36岁左右的人数出现第一个峰值,说明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进入气象部门高层次人才队伍。

1.4 岗位变化趋势

岗位以《气象部门人才发展规划》为指导,将岗位类别分为气象预测与技术保障、气象预报、气象服务、气象信息技术、科研开发、教育咨询、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其他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等八个岗位。

近5年来,正高职称人才在气象预报和科研开发岗位上的人数最多,分别增加到284人和273人,占比分别为32.49%和31.24%,但气象预报岗位人数在2015年有所收缩;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增长缓慢,目前全国仅有6人在该岗位。

近5年来,副高职称人才在气象服务岗位上的人数最多,增加到2028人,占比27.67%;其次是气象预报岗位增加到1819人,占比24.82%(图5)。同时,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岗位增长迅速,自2013年底设置县级综合业务岗位,目前有890人,占比12.14%,但难以满足每个县局至少1个高级岗位的需求。

图5 副高职称人员岗位变动趋势 Fig. 5 Job changes of staff with vice-senior title

1.5 地域分布变化趋势

从近5年高层次人才的地域分布看,高层次人才数量在西部地区增长最多,由2014年的2802人增到2018年的3659人,共增加857人,高层次人数占全国编内人员总数的比例由5.17%增至7.05%,共增长1.88%;高层次人才数量在中国气象局直属单位的增长相对最少,由2014年的1147人增到2018年的1349人,仅增加202人,高层次人数占全国编内人员总数的比例由2.12%增至2.6%,仅增长了0.48%。

据统计,正高职称人员在各区域的分布逐步均衡,从正高职称人员占高层次人员总数的比例来看,2014年直属单位高达40.06%,东部地区为25.91%,中部地区为13.17%,西部地区为20.87%,中国气象局直属单位与东、中、西部地区的正高职称人员分布结构比为3:1.2:1:1.6;2018年,正高职称人员占高层次人员总数的比例分别为中国气象局直属单位34.11%,东部地区为27.25%,中部地区为15.49%,西部地区为23.15%,直属单位与东、中、西部地区的正高职称人员分布结构比为2.2:1.2:1:1.5。

副高职称人员在各区域的分布变化较为平稳,主要集中在东部和西部地区。近5年来,副高职称人员占高层次人才总数的比例,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增长0.77%和0.68%,东部地区下降0.31%,直属单位于2018年收紧较明显,比例共下降1.14%。

当前,东部地区副高职称人员占高层次人才总数的29.38%,中部地区副高职称人员占高层次人才总数的27.13%,西部地区副高职称人员占高层次人才总数33.13%,中国气象局直属单位副高职称人员占高层次人才总数的比例最小,约10.36%;

1.6 层级分布变化趋势

近5年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单位的高层次人才均有较大增长,其中省级单位增长最多,增加了830人;高层次人才在全国编内人员数量的占比增长最快的是省级单位,增长了1.9%,占比增长最慢的是国家级单位,增长了0.66%(图6)。

图6 高层次人才层次分布变化趋势 Fig. 6 Changes in the high-level talents at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levels

正高级职称的人才主要集中在国家级和省级单位,且在全国编内人员中占比相当。地市级和县级单位的正高级职称人员较少,尤其县级单位2014—2016年一直仅6名正高职称人员,2017年增加至7名,2018年增加至10名。但地市级单位近5年正高职称人数增长率最高,由2014年24人到2018年增长到56人,增长率达133%。

副高级职称的人才主要集中在省级和地市级单位,在全国编内人员中均占6%~7%;近5年来,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单位的副高级职称人数在全国编内人员的占比增量较一致,分别是1.41%、1.5%和1.3%,国家级单位的副高级职称人数在全国编内人员的占比增量最小,仅为0.38%;从人员增量上看,近5年来,省级和地市级单位,副高职称人数分别由3412人、2752人增长至4009人、3415人,增幅分别为17.49%、24.09%,县级单位副高职称人数从2014年的817人到2018年增至1460人,增长了79.82%,增幅最大,但离县级高级岗位需求仍有较大缺口。

2 气象部门高层次人才队伍发展预测

2.1 预测方法

灰色理论适用于系统中既包含已知信息又包含未知信息。人才的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既有显性特征也有复杂的隐性规律,可以看作是一个半明半暗的灰色系统。灰色预测的基本思想是把无明显规律的时间系列经过处理,变成有规律的时间系列,它的实质是将原始资料进行累加,使生成的离散资料呈现一定的规律,进而用光滑曲线逼近[3-5]。本研究采用后验差检验对灰色预测模型的效果进行精度检验(表1),有关公式参见文献[3]。

表1 精度等级 Table 1 Grade of accuracy

2.2 预测结果

本文选取近5年来高层次人才总量、层级分布和地域分布数据分别构建灰色预测模型,对未来5年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构造的模型进行精度检验,后验差比值均小于0.35,小误差概率均等于1 ,达到优等级,预测模型精度达到一级。

1)总量预测结果。未来5年气象部门高层次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人才结构更加优化,目前高层次人才占编内总人数约1/5,到2023年占比将升至约1/3。其中,全国气象部门正高职称人数将达到2472人,副高人数将达到14036人。同时,预计至2020年高层次人才总数达到13035人,基本完成规划预计人数总量(图7)。尤其随着职称制度改革落实及《新时代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实施办法》等系列人才建设政策的相继出台,将加快高层次人才总量提升,有力推动人才强局的发展战略。

2)地域分布预测结果。未来5年高层次人才在东、中、西部分布比较平稳,预计到2023年高层次人才在东部地区的占比为29.38%,中部地区的占比为26.28%,西部地区33.52%,直属单位的占比略微有所下降,占10.82%;预计2023年高层次人才在东部地区达1753人,中部地区4757人,西部地区4255人,中国气象局直属单位5429人(表2)。

图7 高层次人才总量变化趋势预测 Fig. 7 Predicted number of high-level talents

表2 高层次人才地域分布预测 Table 2 Predicte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high-level talents

3)层级分布预测结果。未来5年气象部门高层次人才在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单位的分布将趋于均衡,由图可得,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单位的高层次人才所占比例逐步萎缩,县级单位的高层次人才所占比例逐年上升,2019年国家级和县级单位的高层次人才占比相当,约14.5%,省级单位和地市级单位的高层次人才占比是国家级、县级单位的2~3倍,预计到2023年高层次人才在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单位层级分布结构比较均衡,在国家级单位2235人,省级单位6113人,地市级单位4848人,县级单位3435人,结构比约为1:2.7:2.2:1.5(图8)。

图8 高层次人才地域分布趋势预测 Fig. 8 Predicte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high-level talents

猜你喜欢
高级职称气象部门职称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基于价值链模型的气象部门增值型内部审计新模式初探
2018年全国气象部门政府网站测评研究
学术造假将被撤销职称并记入诚信档案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让学术造假撤销职称有法可依
高级职称健康体检血脂和血糖结果探究
建立量化考核评价体系对卫生高级职称评聘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我省优秀人才破格晋升高级职称迎来新机遇
中美两国图书馆员高级职称评审机制对比研究
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