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语言应急能力构成及在防疫中的体现

2020-06-04 12:49王玲谭雨欣
语言战略研究 2020年3期

王玲 谭雨欣

提 要 语言应急能力体系建设是我国语言学界在新形势下的新课题,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可助力国家应急体系的完善。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多数从修辞学和语用学视角入手,基于语言应用的语言应急研究较少。本研究以2020年以来的防疫突发事件为切入点,以自建的小型语料库为基础,讨论突发事件团体语言应急能力的内涵、构成要素以及在防疫中的体现等内容。研究发现,突发事件团体语言应急能力是由应急知识能力、社会文化互动能力以及多语资源能力构成的一个整体,3个构成要素作用不同但互为补充,只有3者融合才能构建正能量主导的语言环境。

关键词 团体语言应急能力;应急知识能力;多语资源能力;社会文化互动能力

中图分类号 H0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014(2020)03-0031-09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00303

A Study of Public Linguistic Capacity in Responding to Emergencies:Its Composition and Application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VID-19

Wang Ling and Tan Yuxin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public linguistic capacity in responding to emergencies (PLCRE) is a new topic of linguistics in China. An in-depth study of this issue can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emergency system. Most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adopt the perspectives of rhetorics and pragmatics, and research with a focus on language use is rare. Based on a self-built small corpus,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and composition of PLCR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VID-19. It is found that PLCRE is composed of emergency knowledge capacity, social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 capacity and multilingual resource capacity. The three elements play different roles but complement each other. Only when they are integrated can a positive language environment be constructed.

Key words public linguistic capacity in responding to emergencies (PLCRE); emergency knowledge capacity; multilingual resource capacity; social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 capacity

一、序 言

2003年抗击“非典”结束之后,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增强(薛澜,周海雷,陶鹏2014)。2006~2007年,我国政府相继出台《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规定,表明对完善国家应急体系、提高国家应急能力的重视态度。2018年4月16日,新组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正式挂牌。与国家政策相对应,近年来关于突发事件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语言有“通事”和“通心”的功能。通事者,主要沟通信息;通心者,易生情感共鸣(李宇明2015)。它在应急事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李宇明2018)。不少国家早已启动语言应急服务的开发研制工作。美国政府推出国家语言服务团项目(National Language Service Corps,NLSC),储备具有多种外语能力的志愿者人力资源,以满足国家应对国际、国内危机及突发情况下的紧急语言服务需求(滕延江2018:34)。2015年,日本气象厅、观光厅合作编写紧急地震速报、海啸警报以及发生灾害时行动指南等100个常用例句,并将之对译为英语、汉语、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多种外语。[1]2018年大阪北部地震和21号台风灾害发生后,大阪府就委托附属机构公益财团法人大阪府国际交流财团(简称“OFIX”)进行针对外国人的多语种服务开发研制工作,以便在灾难或突发事件中向外国游客提供服务[2]

在启动语言应急服务产品开发研制的同时,语言应急方面的理论研究也开始兴起。但与其他学科相比,国内外学者对语言应急的研究较少。已有的相关研究大部分是从修辞学或语用学入手,侧重国家政府主体在突发事件中自我辩护与形象塑造的修辞策略(Benoit 1997;王懋康2013;Luna & Pennock 2018),危机干预话语的修辞机制(涂家金2014;刘一弘2017;Cheng 2018),社交平台话语使用、回应策略以及交际模式(Veil,Buehner & Palenchar 2011;谢燕鸿,毛浩然2019;柯春梅,毛浩然2019;蒋弘,毛浩然2019)等内容。这些先行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方面宝贵的研究范式和参考,但根据金子惜等人对国内外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官方话语研究的分析,上述研究仍有很多可以深入和完善的地方。比如:缺少应对话语研究;模型固化、理想化,结合具体问题分析的研究少;缺乏完整的话语应对理论体系建设研究等(金子惜,毛浩然2019)。语言应用视角下的语言应急服务研究较少,不过近两三年来,已有部分学者留意到这方面的不足。2018年,方寅在《人民日报》的文章中表示,新形势下如何提升突发事件语言应急能力是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方寅2018)。2020年,李宇明、王海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四大基本语言建设》一文中,将语言应急能力建设作为重要的课题列入四大基本语言建设任务。王辉指出,应该发挥社会应急语言能力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王辉20a)。王春辉指出,语言是助力社会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力量,建设语言应急机制和预案,常态化应急语言志愿服务团,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需要,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行的重要举措(王春輝2020)。另外,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可见语言应急能力建设研究已经成为当下中国语言学者需要关注的新课题。正如方寅指出的,国家语言应急能力是国家语言应急体系运作的效能与力度,这两者相辅相成,构成类同于机体与机能的关系(方寅2020)。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了多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现已证实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2020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事宜的通知》,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3]当地时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召开发布会,将新冠肺炎的英文名称确定为COVID-19。[4]参照2006年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200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阐释,“新冠肺炎”疫情属于公共卫生事件类突发事件。

根据方寅(2018)的分类,突发事件语言应急根据涉及的主体可以分为国家突发事件语言应急、区域突发事件语言应急、团体突发事件语言应急和个体突发事件语言应急四类。本文关注的对象是突发事件团体语言应急能力,这里的团体具体指的是社区基层管理团体。在城市社区,指街道办事处、社区管委会等;在农村社区,指乡、镇、村的地方管理团体(提佩,林霞2019:44)。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基层团体通过张贴宣传画、悬挂宣传标语、发送防控疫情短信、高音喇叭广播等方式,多方位宣传防疫知识,这一过程影响范围广,涉及人员多,所使用的语料也十分丰富,具有研究价值。

本文以自建的小型语料库为基础来分析团体语言应急能力的问题。小型语料库包括宣传标语口号324条和转写的约6000个字符的语音语料。语料搜集日期为2020年1月25日至2月20日,大部分语料来自于百度、微博、公众号、视频等社交平台,少部分语料是实地采集而来。基于这个语料库,本文研究的问题为:(1)团体语言应急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是什么?(2)团体突发事件语言应急能力构成在防疫中的体现是什么?

二、突发事件团体语言应急能力内涵和构成要素

关于突发事件中的语言应急能力,方寅(2019)的界定是,运用、学习和研究突发事件应急相关的各种语言因素的能力。该能力包括国家突发事件语言应急资源能力和国家突发事件话语应急能力两个方面,而且从不同的视角还可以细化成不同的类别。比如,从关涉的语言来看,它可以分为突发事件少数民族语言应急能力、突发事件方言应急能力、突发事件母语应急能力、突发事件盲文手语应急能力、突发事件外语应急能力等;从运用的空间领域看,它可以分为地区突发事件语言应急能力、国内突发事件语言应急能力、全球突发事件语言应急能力等。王辉(2020b)认为应急语言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能力,是指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利用语言(文字)资源提供语言应急援助的能力。根据语言种类可分为应急外语能力、方言能力、少数民族语言能力、手语能力等;按照使用领域或行业可分为应急医疗用语、航空用语、海事用语、网络用语等。综合方寅、王辉关于语言应急能力的界定,我们认为,团体语言应急能力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的过程中,社区基层团体采取在公共领域利用语言(或文字)处理相关语言问题、提供减灾防灾的语言服务等行为展现出的语言能力。本文认同方寅的观点,认为语言应急能力是国家语言能力的下位范畴,是国家进行突发事件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的语言能力。从类别上看,团体语言应急能力应该属于方寅按照运用的空间领域划分出的国内突发事件语言应急能力的一部分。团体语言应急能力涉及的语言问题或语言服务,我们采用王春辉的观点,具体包括信息发布与多语言服务、救援沟通与翻译服务、谣言防治与舆论引导等几类内容(王春辉2020)。李宇明、王海兰(2020)在讨论粤港澳大湾区的四大基本语言建设时,首次提出语言应急能力建设,并且初步指出语言应急队伍成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掌握多种语言(方言)、掌握基本的应急知识、语言技巧和语言信息技术。受此启发,我们认为团体语言应急能力具体由應急知识能力、多语资源能力和社会文化互动能力三大要素构成。

团体语言应急能力的构成要素和特征如图1所示。

团体语言应急能力三要素的内涵及特征为:(1)应急语言知识能力,指在突发事件中,社区基层团体宣传推广相关减灾防灾信息知识,及时满足广大民众知情权,杜绝谣言的蔓延与传播,引导社会舆论积极走向的能力,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即时性、全面性、客观性等特征。(2)多语资源能力,指在突发事件中掌握和使用多种语言资源的能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在频繁的社会流动过程中,我国当前的语言生活越来越呈现出“多语多言”(李宇明2012)的特征。多元化的语言生活现实,也必然带来多样的、差异化的居民语言需求。多语资源的能力,有助于满足突发事件中社区居民多元化的需求。(3)社会文化互动能力。其理论基础是Oksaar(1990)、Celce-Murcia(2007)、Young(2011)等学者发展出的“互动能力理论”。本文采用Celce-Murcia(2007)的观点,将社会文化互动能力定义为说话人(或社会团体)根据特定言语社团共享的社会文化和心理规则执行或解读语言和副语言交际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强调的是能否以及如何在社会文化交际语境中恰当表达意义的能力,具体由3个因素构成:一是社会语境的营造能力,主要指根据交际参与者的身份(年龄、性别、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权力、情感)等因素来营造相应的语言环境的能力;二是恰当使用不同语言风格的能力,包括礼貌策略、体裁和语域的敏感性;三是文化意识敏感能力,主要指理解社会文化的背景知识、语言变体的差异、文化敏感性等文化背景的能力(李清华2019:18)。

此外,对团体语言应急能力需要有这样的认识:首先,它是社区基层团体在突发事件中完成相关管理、服务等工作内容时应具备的能力;其次,它是应急时的语言能力状况,与常态下的语言能力要素和要求存在差异;此外,它是由多项能力要素构成的综合能力体系,不是各项能力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各要素紧密联系形成的整体。基于上述认识,在实际语言应用的过程中,团队语言应急能力需要具备的一个突出特征——应对能动性。在突发事件中,基层管理组织面对的是需求多样的社会民众。应对能动性特征可以确保社区基层团体根据需要不断调整完善自身的语言应急能力,确保良好互动模式的形成。也就是说,团体语言应急能力是动态变化的,理想状态下的团体语言应急能力能够根据社会民众的实际语言需求调整自己3个方面的语言能力。应对能动性和公众满意度是互动循环、互补的关系。公众的满意程度,有助于应对能动性的调整或完善。结合防疫期间的相关语料,我们来分析团体语言应急能力在防疫中的体现。

3.平等人际互动模式,去除说教添关爱

从实际作用来看,社区基层的标语口号宣传,既是一种服务,又是一种管理。此次防疫期间,社区基层团体一反传统“自上而下”的说教管制模式,转换为“自下而上”的治理理念,构建平等互动人际的对话模式。社区基层团体依托标语口号与社会民众交流的过程中,一反高高在上、说教的口吻,从平等友爱立场出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例如“乖,戴好口罩”(南京市区)、“听话,别串门”(常德澧县)、“听话,做一个健康的胖子”(南京市区)。还有的标语口号从社会民众自身立场出发,避免咄咄逼人的口吻,采用自我表白或祈使句的形式,与第二人称相结合,亲切友爱,质朴真诚,读来亲切、代入感强烈。比如“不要你贡献千军万马,只要你老老实实在家”等。网友对这种风格极为赞赏,认为在严峻的防疫形式下,这样的宣传“真是可爱爆了”“又皮又萌”,充满温情,既能让大家放松心情,避免过度紧张,又能直抵人心,让人特别愿意接受并配合。因此,众多网友也纷纷跟帖表示“我们听话,不串门,勤洗手,戴口罩,宅在家里为防控疫情做贡献”。

(三)多语资源能力

多语资源能力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极为重要。正如戴曼纯(2018)所指出的,在某些时候,多语资源的不足可能会造成国家语言能力滞后于国家需要,甚至危及国家安全。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各国、各地区居民杂居已经称为常态,当代语言生活“双(多)语双(多)言”特征日益明顯(李宇明2012)。在某些地区,仅仅以普通话为主的宣传模式存在很多局限,多语资源能力成为有效宣传的有利保障。此次防疫期间,虽然部分地方基层团体采用以普通话为主导的方式进行宣传,但以方言或地方戏曲文化为主导的宣传方式也随处可见,既获好评又有好效果。

为方便每一位居民(尤其是普通话较差的人群)理解,更好地发挥宣传效果,部分城镇和乡村选择用方言进行广播宣传。例如,合肥市长丰县吴山镇方言广播:

吴山镇的父老乡亲们,大家注意了!疫情已经到了暴发期,我跟你们讲,目前我镇绝大多数群众都很自觉,在家待着不出门。但仍有少数人就是不听话、不自觉。在家好好待着不行吗,非要逞能出来。……

大量方言俗语的使用在情感上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丰富了表达,而且避免套话、官话,通俗、直白、易理解。还有些地区利用当地特色戏曲的形式进行防疫宣传,如陕西渭南就将防疫知识与经典的秦腔曲调结合起来:

荆楚病毒袭秦川,自古难过函谷关。……刘邦不赴鸿门宴,不戴口罩的快躲远,王朗死于唾沫飞溅。

此外,厦门集美的闽南戏曲、湖南衡阳的花鼓戏等也都在防疫期间发挥了积极作用。地方文化的参与丰富了防疫应急语言服务的形式,也让标语口号变得鲜活生动。在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基层团体针对当地的多语状况启用双语或多语宣传,如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阳山县、石潭镇水西村,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凌云县沙里瑶族乡等乡镇出现了双语或多语版本的防疫知识宣传。社区基层团体的多语资源能力,帮助他们有效消除了部分群众的语言障碍和信息障碍,确保民众听得明白,及时了解防控疫情的信息。在某些城市社区,如无锡、杭州、常州等地,出现了普通话、方言和英语等多语/言共用的宣传形式,以保证社区内的国外友人及时获取信息配合抗疫。比如,常州某小区物业用四语进行防疫宣传,分别为普通话(不要随意出门,不要聚会)、常州话(甭出门,特别甭出门)、英语(Stay at home, no party)和日语(不要不急の外出は控え、集会に参加しないでください)。网友们感叹道,“太硬核了,现在不会几国语言,物业都当不成”。

四、讨论与总结

本文以自建小型语料库为基础,分析了团体语言应急能力的内涵、构成要素,以及在防疫中的体现。可以看出,3个构成要素不可分割,起到了优势互补的作用(见图2)。

应急知识能力把控应急知识内容,其作用是引导和安抚。网络时代,信息的来源渠道增多,当面临众多选择时,社会民众在如何保持理性思考、如何辨别真伪信息上面临很大挑战。而在突发事件中,由于某些未知的恐惧,非理性思考常会占上风,某些不良言论或谣言等会乘虚而入,极易造成社会群体的集体恐慌,从而不利于防灾减灾工作的顺利开展。社区基层应急知识能力的最大作用就是在第一时间站在事实的基础上,秉承不编造、不夸大、不掩盖的原则,多次、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宣传,引导社会民众了解和知晓事实的真相,安抚民众心理,确保突发事件中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社会文化互动能力的作用是紧扣当代语言文化的新风尚,引发社会民众的情感共鸣,构建平等友爱的人际互动关系。宣传标语口号,其实也是一种交际过程,听话人就是现实语言生活中的社会民众。宣传标语口号中呈现出的语言表达方式、语体风格以及对时代文化特性敏感性的把握,都会在社会民众中得到审视、核查并最终形成反馈。其最终影响是改变长期以来在民众心中形成的“说教”“不接地气”“假大空”等印象,提高民众对宣传内容的社会认同度。多语资源能力的主要作用是有助于满足不同民众多元化的语言服务需求,扩大标语口号或音频宣传的普及面。在多语多言的语言现实中,社区基层社团掌握的语言资源越多,宣传普及到的社会民众越多,宣传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也会越突出。团体多语能力能快捷有效地将信息传达给每一个社会民众,最大程度地确保每一位民众的信息知情权。以上3个要素相互融合,交叉印证,从而构建出一个平等友爱充满正能量的语言应急环境。

从网友的反馈来看,此次防疫期间,社区基层团体的标语口号和音频广播等宣传效果显著。据相关部门统计,与社区基层标语口号相关的话题阅读量超过两亿,讨论接近6万。网友对宣传标语的评价普遍比较正面,多使用“硬核”这个形容词,而且对新颖的、幽默诙谐的宣传方式给予正面肯定。视频网站bilibili上有大量和“河南村长硬核广播”相关的视频,截至2020年2月11日,播放量为481.3万。当然,防疫期间,社区基层团体的语言应急能力也有一些值得反思或提高完善的地方。但从服务质量和影响效果来看是值得肯定的,总体上有效完成了语言应急工作。当然社区基层团体语言应急能力及其现实表现在多大程度上助力了防灾减灾工作,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语言应急能力构成要素及其现实表现进行解读,为未来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一种思考的新视角。

参考文献

戴曼纯 2018 《国家语言能力建设视角下的个人多语能力》,《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方 寅 2018 《实现“通事”与“通心”:提升突发事件语言应急能力》,《人民日报》3月9日第7版。

方 寅 2019 《论突发事件语言应急能力提升》,《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

方 寅 2020 《关注国家语言安全,推进国家语言应急体系与能力建设》,《语言战略研究》第2期。

蒋 弘,毛浩然 2019 《突发公共交通安全事件舆情的官方话语策略研究——以“高铁门”事件为例》,《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第6期。

金子惜,毛浩然 2019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官方话语研究:梳理与突破》,《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第6期。

柯春梅,毛浩然 2019 《突发自然灾害事件舆情引领的政务微博话语策略研究——以九寨沟地震为例》,《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第6期。

李清华 2019 《二语语用能力研究:从交际能力范式到互动能力范式》,《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第2期。

李宇明 2012 《中国语言生活的时代特征》,《中国语文》第4期。

李宇明 2015 《“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人民日报》9月22日第7版。

李宇明 2018 《语言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外语界》第5期。

李宇明,王海兰 2020 《粤港澳大湾区的四大基本语言建设》,《语言战略研究》第1期。

刘一弘 2017 《危机管理的意义建构》,《公共管理学报》第4期。

滕延江 2018 《美国紧急语言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启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第3期。

提 佩,林 霞 2019 《基层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社会与公益》第2期。

涂家金 2014 《危机干预话语的论辩修辞机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第2期。

王春辉 2020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语言应急与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第3期。

王 辉 2020a 《提升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急语言能力》,光明网2月18日理论频道,http://theory.gmw.cn/2020-02/18/content_33566988.htm。

王 辉 2020b 《发挥社会应急语言能力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语言战略研究》第2期。

王懋康 2013 《危机话语修辞情景理论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谢燕鸿,毛浩然 2019 《突发公共司法事件官方应对话语操控策略研究》,《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第6期。

薛 澜,周海雷,陶 鹏 2014 《我国公众应急能力影响因素及培育路径研究》,《中国应急管理》第5期。

Benoit, W. 1997. Image repair discourse and crisis communication.Public Relations Review23(2), 117186.

Celce-Murcia, M. 2007. Rethinking the role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language teaching. In E. Alcon Soler & M. P. Safont Jorda (eds.),Intercultural Language Use and Language Learning. Dordrecht: Springer.

Cheng, Y. 2018. How social media is changing crisis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Evidence from the updated literature.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26(1), 5868.

Luna, S. & M. Pennock. 2018. Social media application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28(1), 565577.

Oksaar, E. 1990. Language contact and culture contact: Towards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H. Dechert, (ed.),Current Trends in Europea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Veil, S., T. Buehner & M. Palenchar. 2011. A work-in-process literature review: Incorporating social media in risk and crisis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 Crisis Management19(2), 110122.

Young, R. F. 2011. Interactional compet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teaching, and testing. In E. Hinkel (ed.),Handbook of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責任编辑:韩 畅

[1]转引自参考消息,2015年11月6日,http://www.cankaoxiaoxi.com/world/20151106/989482.shtml?sg_news。

[2]转引自中日新报网,2020年2月12日,http://office-wenlong.com/chunichi/?p=61851。

[3]转引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2020年2月8日,http://www.nhc.gov.cn/xcs/zhengcwj/202002/18c1bb43965a4492907957875de02ae7.shtml。

[4]转引自中文业界资讯站,2020年2月12日,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tech/942287.htm。

作者简介:王玲,女,南京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城市语言调查、语言规划等。电子邮箱:njuwangling@nju.edu.cn。谭雨欣,女,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城市语言调查。电子邮箱:tanyuxinedu@qq.com。

* 本文系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语言社会化与城市新生代方言传承的关系研究”(18BYY07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