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0-06-04 21:41张丽萍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25期
关键词:渗透策略德育教育传统文化

张丽萍

摘 要: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而且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德育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部分,它要求教师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德育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本文首先指出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接着阐明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最后提出具体的策略,望能对小学语文教学有所

帮助。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德育教育 渗透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5.034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使学生通过学习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小学德育教育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开展德育工作和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应注意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及问题

1.教师知行不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深入人心,教师教学要以学生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

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在授课中更加注重对重难点及解题步骤与技巧等的传授,缺乏传统文化的内容。即使在教学中遇到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也是一带而过。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对语文学科中所含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在教学中也未加以重视,导致传统文化教学浮于表面,学生无法了解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

2.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较少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阶段,心智还不成熟,他们对于周围的事物有非常强的好奇心。仅靠传统授课模式,满足不了学生的好奇心,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适时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

效率。

部分學校为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组织了课外实践活动,但迫于课业压力,课外实践活动次数较少。经调查显示,部分学校甚至不组织与德育教育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无法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渗透。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德育教育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它将传统文化中的“自省、克己、慎独”等修身之道渗透于教学的方方面面,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提高对文化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1.在识字中感受汉字的魅力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在小学低年级的学习中,掌握生字是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进行枯燥讲解,那么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多角度、多元化地开展教学,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以学习生字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感受汉字的字形之美,再结合具体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便于学生识记。如,在认识“从”和“众”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掌握构字规律,再讲解“众”的字义,告诉学生团结的意义;在写字指导时,教师要强调“从”字左边那个“人”的一捺要写成一个点,才能为另一个“人”留下一席之地,就像做人一样,要与身边的人友好相处,才能共建和谐家园。通过这样的讲授,加深学生对字形的记忆及理解,使学生掌握正确规范的书写方法,同时学会做人的道理。

再如,学习“清”和“请”时,教师可以结合部首进行讲解,“氵”与“青”构成“清”,水本身是清澈的,我们可以用水清洁污渍,保持个人卫生;“讠”与“青”构成“请”,当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时,说话要有礼貌,要谈吐大方。通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实现在识字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弘扬中华传统

文化。

2.通过古诗文阅读陶冶情操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它记录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反映了民族文化,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素材。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时,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古诗文讲解,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通过朗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等诗句,走进古代儿童的生活,体会农村生活的宁静惬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品德。

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使学生体会到古代文人墨客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师可以联系学生与自己好友分别时的场景,加深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

吟诵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以让学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学习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诵读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以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

之情。

3.在写作中塑造心灵

学生日常写作中的素材,主要来自生活中的真实经历以及书本中的知识。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所以更多的素材来源于书本。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结合传统文化,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经验,积累写作素材,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学生确立文章中心时,教师需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作文想表达什么。学生的作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真实的思想。鉴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阅读《千字文》《三字经》等国学经典,结合文章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学会如何明辨是非,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除了積累写作素材外,教师还可以以“传统文化”为主题进行作文训练,让学生了解每一个中华传统节日,通过查找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等,积累写作素材,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写作水平,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传统文化的意识。

比如,在写“春节”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从贴春联、吃团圆饭、守岁、放爆竹、拜年等活动展开叙述,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喜爱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

4.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快乐

传统教学模式仅局限于课堂,接触的事物有限,在教学中仅靠教师口述,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无法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果组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我国的传统手工艺,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讲解之后,教师选取可操作的手工艺进行现场演示。如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了解剪窗花的寓意,再引导学生现场体验制作窗花的过程。学生通过亲手制作窗花,设计窗花样式,感受了节日的气氛,在制作窗花的过程中,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除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办传统节日主题班会来弘扬传统文化。如开展“端午节”主题班会,教师首先通过动画的形式播放端午节的由来,接着介绍端午节的习俗,通过对传统习俗的介绍,进行德育的渗透,再引导学生制作端午彩蛋,体验传统民俗的乐趣,感受民族文化。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工作者,应基于传统文化的视野,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深度挖掘教材,有针对性地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贻军《新课改背景下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渗透》,《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年第10期。

[2] 于新亭《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才智》2018年第27期。

[3] 夏玉婷《中小学实践育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4] 王海燕《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学周刊》2017年第3期。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式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以甘南州卓尼县柳林小学为例”(项目编号:GS[2019]GHB1854)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渗透策略德育教育传统文化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探讨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