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延伸语文教学内容的策略研究

2020-06-04 21:56李玲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25期
关键词:多音字雷锋课文

李玲

摘 要: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以讲解课文为手段,对教材进行延伸拓展。让文章内容更充实,感情更充沛,意蕴更丰满。要加强课内外联系,加强各学科联系,加强文本与原著的联系,加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多维度的学习空间。

关键词:语文教学 延伸拓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5.027

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课本上的课文,还要根据学科特点,进行拓展和延伸,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让教材和我们的生活、和大自然、和其他学科进行交流和渗透,为学生营造一个多维度的学习空间。

一、课前预习,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

1.预习生字词

低年级时,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从中年级开始,学生要学会独立识字。对认字表里的字,要求学生能认识读音,区分平翘舌音,掌握轻声是字本身就读轻声,还是在课文里和某些字组词读成轻声。如果是多音字,要掌握几个音的读法,并能组词。有些多音字,老师没教的学生就不会,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字典、词典等,追根溯源,查询字的含义来理解和区分多音字的不同读音。例如“载”字是多音字,指年或是指记在书报上,读三声;指用交通工具装、充满,用在动词前,表示两个动作同时进行,或是指姓氏,读四声。写字表的里字,要求学生会正确书写,掌握笔画笔顺、组成、间架结构、每一笔的名称、在田字格的位置,尤其是重点笔画的书写。

2.朗读课文

课堂上读课文有齐读,有小组读,有男女生对读等方式。虽然教师可以点名让学生读,但毕竟覆盖面较小,而且课上没有太多的时间用来读,所以在预习环节学生要熟读课文,在课堂上展示。这样一来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二来可以给同学们做个好榜样,三来更有助学生于理解课文内容。预习课文时,学生要熟读课文,做到流利、不磕巴、不卡壳、很流畅。没有重复,连字成句,一句一句地读,该停顿就停顿,该顺读就顺读,抑扬顿挫,读出不同的感情。最后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饱含感情地深情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例如,教《我想》《雨后》《植物妈妈有办法》《雪地里的小画家》等儿童诗、童谣等描写儿童的作品时,读的时候语速要稍快,语气欢快活泼,有跳跃感,要表现出少年儿童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有些叙事文章故事性很强,文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尤其是在矛盾冲突时,要读出人物的语气,来体会人物的情感。如《灵隐题联》一文,要读出老方丈前后对苏轼不同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苏轼留下的一副对联。老方丈的语气,表示他对苏轼不同身份的不同态度,能读出这些语气就读懂了课文。

3.预习写作背景

小学教材有许多课文节选自名篇名著,如果对原文没有了解,前后衔接上肯定有些吃力。作者写文章,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可能不是得很直白,只有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才能理解文章,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詹天佑》一课,可先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再联系课文,重点掌握詹天佑为了修建京张铁路,克服了重重困难:帝国主义的无端刁难、技术方面的困难、环境方面的困难、资金方面的困难,时间方面的困难……这都体现了詹天佑对祖国深深的爱,和他要为中国人争口气的信心和决心。

4.预习作家生平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写作方法,了解作家,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家笔下的文学作品。例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被称作边塞诗人,他们的诗多表现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和作战的勇猛,如《凉州词》《出塞》《塞下曲》等;而从《小橘灯》《吹泡泡》《繁星》这些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冰心的作品中没有简单地说教,而是娓娓地述说,就像有一种魔力吸引着小读者,这与她的性格的写作风格是分不开的。

二、课堂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

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还要根据重点的字词、句子、段落进行语言训练。比如对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进行拓展,例如《猫》一文,“屏息凝视”中的“屏”是多音字,可以用它另外的读音组词:屏风、屏障、屏幕。再如对重点句子的训练,对课文中出现的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反复等修辞方法、关联词语、重点的句式等,学生要学会照样子仿写。例如用某个词说一句话,疑问句改写成陈述句等。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增加了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言的训练。而且这种训练放在课文当中,没有脱离课文的语言环境,也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和外延。

有些课文,因为学生不了解其诞生的历史,尽管是节选自名篇佳作,学生的理解也不透彻。例如《掌声》一课,课文讲完后,很多孩子都来追问故事的真实性。我适时向学生补充道:“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后来英子真的有很大变化,她变得活泼开朗,上进心非常强,而且学习非常刻苦,在自己的努力下,考取了北京的一所大学。”同学们听到这段描述,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他们再次感受到来自“掌声的力量”、爱的力量。我觉得这掌声说明孩子们真正读懂了课文,感受到掌声给人带来的温暖和激励,这就是一堂课的

升华。

再如《芦花鞋》,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青铜葵花》,对这篇文章,有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中青铜把自己脚上的那双鞋都卖掉了,究竟是为什么?光脚走在刺骨的雪地里,会不会被冻伤?”这时候,我补充进原著中的材料:青铜一家人经过一系列苦难的生活,家里非常贫困,尽管一家人坚韧乐观,辛勤劳动,尽管节衣缩食,却依然无法满足两个孩子同时上学的愿望。尽管青铜非常渴望上学,但依然把上学的机会留给妹妹,卖掉一双鞋,就能给妹妹攒下学费,这是多么珍贵的兄妹情谊啊!补充原著材料,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拓展,能让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感受到青铜勤劳、纯朴的美好心灵。

三、课后,對教材内容进行拓展

有些课文是诗歌体裁,结构相似,内容相近,可以让学生在学后仿写一段,这样不但能加深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落实了写作训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都有促进作用。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老师可以补充有关雷锋的资料,学生对雷锋的事迹、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了进一步了解,情感与文本达到高度契合。雷锋的言行,能给孩子们莫大的震撼,孩子们纷纷诉说雷锋的事迹。教师再让学生整理资料,仿照文中的格式续写,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有些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式的,教师可以让学生续写,启发学生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例如《麻雀》一文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力量。老麻雀临危不惧、向死而生的精神让我们为之震撼。试想,作者把猎狗带走,老麻雀救下小麻雀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请学生续编故事。这样一个开放式的话题,给了学生想象空间,小麻雀和老麻雀会有怎样的对话?通过它们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我们能看出什么?续写作品传递给大家的是什么精神?学生的续写其实是回答这样一些问题,既要续接前文,又要有所创新,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大胆想象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以课文为一个“点”,拓展和这篇课文有关的内容,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比如学习了《猫》《母鸡》,可以让学生搜集和小动物有关的文章。学了《蟋蟀的住宅》一文,可以推荐学生观看《两只蟋蟀》《蟋蟀》《放蟋蟀回家》,或是《昆虫记》中其他的篇章。学了《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让学生看《安徒生童话》,在童话中懂得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把讲解课文作为一种手段,让学生以教材为起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让每一篇教材文章内容更充实,感情更充沛,意蕴更丰满,加强课内外联系,加强各学科联系,加强文本与原著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德吉《语文老师要用好“背景”》,《青海教育》2015年第Z3期。

[2] 刘洋《新世纪以来“70后”作家长篇小说创作研究》,沈阳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猜你喜欢
多音字雷锋课文
认识多音字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认识多音字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你会读多音字吗?
多音字也能出糗
写给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