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初中语文“生·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020-06-04 22:19伞海艳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25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伞海艳

摘 要: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部编版教材的广泛应用,一线教师面临着“如何教,教什么”的问题,学生面临着“如何学,学什么”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结合我校“初中语文‘生·动课堂教学模式深化的实践研究”的课题,以部编版教材为立足点,以引导学生开展更深层次的学习为研究中心,探讨语文教学活动深入开展的有效方法,以期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动课堂” 教学模式 深化实践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5.040

一、初中语文“生·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初中语文“生·动课堂”教学模式中“生”的内涵是“生命、生活、生成”,即用对待生命的态度,对待教育、对待学生、对待语文学习。将生活与课堂联系起来,在课程中践行“语文的外延即生活”,促进课堂生活化;鼓励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提高教学的生成性和有效性。

初中语文“生·动课堂”教学模式中“动”的内涵是“活动、互动、律动”。一是指课堂教学的外显特征,即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二是指课堂教学的内部机制,互动探究,互动交流,互动生成,建立高效学习的驱动系统;三是课堂教学的发展平台,在活动的空间,通过流动的节奏,培养个性灵动的学生。

初中语文“生·动课堂”教学模式是根据部编版语文教材的课型特征,整合出适合当前课堂教学实际的一种模式,旨在解决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课堂上学生参与度低的问题;二是课堂中教与学契合度的问题;三是课堂上学生个性思考有效程度的问题。在该教学模式下,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与学的关系更为紧密,学生的个性思考也更为有效。

二、对初中语文“生·动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深化的意义

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让每一节课都活起来,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动起来,因此必须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初中语文“生·动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实践层面的深化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第一,发挥教材应有的价值,实现课堂教学目标。随着部编版教材进入使用阶段,从实践层面探索初中语文“生·动课堂”教学模式在部编版教材的应用情况,根据课堂教学实践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初中语文教材发挥最大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初中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凸显学科建设成效。

第二,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执教能力。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将课堂教学提升到研究的高度以后,教师必须围绕研究主题并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标样试验、个案跟踪、反思总结。伴随着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教学行为得到规范,各种能力得到发展。

第三,激发语文教师的课改热情,促进教师自我发展。在多年的苏教版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已经僵化,改用部编版教材之后,教材内容的巨大变化,需要教师以“空杯”的心态来重新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才能有效开展教学。深化初中语文“生·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是基于部编版教材开展的,能够引发教师更深层次的思考,激发语文教师的课改热情,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

三、深化初中语文“生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1.现代文阅读课型的深化实践

在以往的现代文阅读課型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现代文阅读方面的知识,且现代文的语法结构与学生日常用语有相似之处,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大致理解现代文的意思,因此教师在现代文的阅读教学中,往往从文体的特征、段落的划分以及课文的内涵着手,开展教学活动,而忽略了“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这一重要问题,导致课堂无味无趣,学生的主动性严重丧失。

而初中语文“生·动课堂”教学模式以部编版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为现代文阅读课型构建了“品读感悟—质疑反思—拓展迁移—交流成果”的自主阅读式教学闭环,有效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改变了现代文阅读课型的教学生态,打造了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养的递进式学习路径。

以部编版教材七上《春》一课为例,学生在自我品读的过程中,必然会对文章内容有疑惑之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结合已有知识对其质疑反思,从而实现知识间的拓展迁移,这样必然会有新的收获,实现了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升了阅读素养。

2.古诗文阅读课型的深化实践

古诗文阅读课型的课堂教学看似简单,实则很难。由于古诗文的创作时代离学生久远,加上在长期的传播中内容有所改变,以及教材编者根据教学需要对其进行的删减,种种原因叠加,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古诗文的内容,自然不会对古诗文产生阅读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古诗文阅读课型的教学难度可想而知。

初中语文“生·动课堂”教学模式以部编版教材的古诗文阅读教学内容为依据,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着力于“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构建了“通览读通—细读读懂—精读读透—品读鉴赏”的教学路径,在这样的教学路径下,古诗文的教与学得到有机统一,实现了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以部编版教材七下《孙权劝学》为例,在教师的统一部署下,学生借助工具书先通览全文;再在教师的指点下细读,理解文字背后的大致内涵;教师根据阅读反馈进行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深入细读,学生自会有所收获。这种古诗文阅读课型的教学方法,既实现了古诗文阅读教学目标,又提升了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从而让古诗文阅读课型的课堂成为“生·动型的活力课堂”。

3.写作训练课型的深化实践

学生的写作水准及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最佳体现。从部编版语文教材内容的编排来看,七年级每一单元都有写作训练课,并都有明确而具体的任务及要求;八年级开始尝试各类文体的写作学习,让学生掌握各类文体的写作方法;九年级开始偏向于写作能力的培养。

从教材内容来看,各个单元的写作教学有着明确

的能力培养方向。这样的教材编排体系,旨在通过全方位的写作教学训练,让学生实现从写作知识的学习,到写作方法的掌握,最终达成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目标。

面对部编版教材的写作训练编排体系,教师若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写作思维出现所谓的“套路”,不利于写作能力的提升。初中语文“生·动课堂”教学模式针对部编版教材的写作训练体系,设计了“思维点拨、典型引路—对话交流、明确思路—展示研评、修改提升—自主整合、尝试表述”的写作课型训练路径,让学生之间互动探究,互动交流,互动生成,可以让每个学生的写作能力均能得到培养。

以部编版教材八上《学习描写景物》为例,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辅以典型例文,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让学生之间通过对话交流,实现写作思路的相互启发,从而明确写作思路;再让学生以草稿的形式,将写作思路予以展示,结合相互间的研评,再次进行修改提升;然后以修改后的草稿为依据,将写作内容、写作思路自主整合,形成一篇文章。这样的写作训练课型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学习规律为依据,让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层层递进,既体现了部编版教材的编排特点,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基于部编版教材而打造的初中语文“生·动课堂”教学模式,有效体现了教材“生本理念”的编排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及价值。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深化探讨活动,从而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研先导课改跟进—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探索》,《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19年第7期。

[2] 李婉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新增篇目教学研究》,河南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3] 王娟《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策略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学研究2019年度立项课题“初中语文‘生·动课堂教学模式深化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编号:2019JK13-L210)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